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研究,是推动独立学院认清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应用型转型意识,实现办学与社会紧密对接的重要举措。针对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存在的观念、模式、资源配置、体验环境等问题,需要在遵循对象化、地方性、实践性、主导性和专业性原则基础上,加强各自学生群体研究,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多维一体的成长体验平台,不断探索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 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校本化;应用型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72-04
  培养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对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称“生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独立学院加强对区域人才趋势、行业人才规格和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研究。然而,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在顶层设计、重视程度、师资力量、个性化辅导、精英化情结等方面具有与其他高校共同的问题,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节奏的加快,在对象化、地方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应用型本科转型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构建具有独立学院各自办学特点的“生涯教育”体系,以与时俱进和精准发力思维推进协同创新,探索“生涯教育”的校本化路径。
  一、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现实问题
  “生涯教育”问题是独立学院办学和转型发展问题的缩影,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学院的顶层设计上,还体现在观念、运行模式、资源配置以及环境体验等诸多方面。现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下称“文正学院”)为例,分析独立学院转型进程中“生涯教育”面臨的校本化问题。
  (一)精英情结引发的人才培养观念和运行模式偏差
  “文正学院”虽然充分利用了苏州发达地区的优势,在应用型办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从整体上而言,除拥有与母体几乎同样的专业课程、教材外,来自母体的师资总会把母体的精英思维带到文正学院一线教学中,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在教育方式、手段、内容、形式把握方面往往忽视或无视学生群体实际,在模式设计上关注理论的高深程度,忽视实践可行性及每个个体的发展实际。就独立学院学生而言,受教师和家长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考研、创业等方面的精英形象作为其成长的追求,对自身成长难以理性定位,对学院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心理预期或存在磨合困难。因此,“生涯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被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甚至是求职指导,无法与学生个体有效匹配,被“窄化”后的“生涯教育”无法体现其地位和作用。
  (二)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对“生涯教育”顶层设计的影响
  独立学院当下面临办学模式和应用型本科的双重转型,“文正学院”作为其中一员,其转型发展是否顺利首要看专业综合评估的结果。每次的专业综合评估实际都是对独立学院办学的综合性检查,渗透在办学的每一个环节,意味着所有工作都要为这一工作让路。其次,紧随专业综合评估之后的是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以专业选择为核心的志愿填报体系,则从另外一个侧面考验着独立学院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及相应保障工作的配套和实施。众多工作在时间上的重叠,无疑也会分散独立学院的办学注意力,“生涯教育”工作自然一下子难以进入领导层的视野,并且在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转型发展格局尚无定论之前,无论是客观的现实还是主观的认知,都使独立学院“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面临诸多困难。
  (三)课程整体运行及其个性化辅导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人员主要以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为主,他们虽然对学生事务工作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经验,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够,特别是缺乏对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缺少市场经济的历练和体验[1]。管理人员单一的职业历程及其工作实际,导致“生涯教育”的课程教学往往是理论的机械解读、灌输,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现象严重。“文正学院”从2002年开始关注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并通过就业指导、校友面对面等形式零星开展了一些活动。直至2010年学院与职业生涯教育专门网站开展合作,通过网上课程从形式上初步解决了新生的通识必修课教育问题,但因网上课程内容的大众化,难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虽然在后期开展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但“生涯教育”依然难以催生学生的成长体验。
  (四)“生涯教育”校本元素不足
  “文正学院”以范仲淹的谥号“文正”命名,期待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近20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的职业精神成为教育学生最好的案例,通过校友现身说法,可以为在校生提供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他们自身成长提出更高、更理性的要求,但校友资源在“生涯教育”过程中的功能明显导入不足。进校时怀揣考研初衷的新生在新生入学调查中约占总人数的1/3,到考研准备阶段、走入考场和最终顺利成为研究生(含出国留学)的比例分别约为1/6、1/8、1/12,骨感的现实都是“生涯教育”的最好素材,但却鲜有机会出现在“生涯教育”的课堂上。
  二、推动独立学院“生涯教育”校本化的原则遵循
  独立学院“生涯教育”在应用型本科转型大背景下,既要体现高校“生涯教育”的共性,更要突出独立学院办学及转型的个性,有所遵循。
  (一)对象化原则
  第一,要求教学方式实现从“如何教”向“如何学”的鲜明时代转向,这一转向是“生涯教育”开展的基本前提。第二,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主体参与可能性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的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建设,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高度融入,谨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在场”或被动“不在场”的情况发生。第三,关注学生的接纳方式。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第一课堂要借助新媒体的内容来加强“生涯教育”,更要教会学生在课外借助它消化吸引所学内容。第四,要关注“生涯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加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推广,为他们把理论与成长实践相结合创造条件。   (二)地方性原则
  作为地方院校,必然要主动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这些都是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2]。独立学院的“生涯教育”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指导下主动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格局、企事业单位特点,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并与地方在课程资源开发、实验室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强合作。要把毕业生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课题攻关等实际联系起来,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担当。要尽可能多地引进产业链长、资源丰富、有较强人才培养承载力的校企合作单位,把“生涯教育”系统融入校企合作各环节,既有益于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又能彰显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使命。
  (三)实践性原则
  独立学院要实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错位发展,就要把动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育等与“生涯教育”紧密结合。要突出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推动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以第一课堂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论知识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整体构建。关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建设过程中科研工作的短板,要把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活动开展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作为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组建师生团队开展课题攻关,通过课题设置、组队及研究的开展,强化应用型转型意识,挖掘更多的应用性能力训练课题,为“生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育人平台保障。
  (四)专业性原则
  專业性是指独立学院“生涯教育”的校本化要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办学的系统性。要始终把“生涯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生活和发展实际相结合,把专业内涵、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要求与“生涯教育”相结合,把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紧密结合。在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吸引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加强各专业在人才培养应用型方向上的改造,把强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与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引进资源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双向互动,在“生涯教育”中嵌入社会力量共同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构建适应独立学院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实效。
  三、独立学院“生涯教育”校本化路径实践探索
  独立学院的“生涯教育”校本化要充分体现应用型转型理念,强化学生群体需求研究,关注时代发展主旋律。“文正学院”2017年“生涯教育”课程改革设计,始终把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作为其目标追求,融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思维,探索与社会各方协同创新和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涯教育”校本化路径。
  (一)把满足学生群体需求作为“生涯教育”的目标追求
  “生涯教育”的校本化依赖于学校的办学状况,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质。由于各高校在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高校应明确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和相关教学计划[3]。高校各自的特点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群体的特点,“文正学院”在2017年的“生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设计上,把学生群体研究作为重要课题,把教育的主体思维从精英模式中脱胎出来,在理性定位自身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厘清学生的主体发展愿望和现实的成长诉求,使“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本校、班级、学生本人成长有更多的关联、更大的可操作性,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为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和应用型转型创造条件。
  (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有效融合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4]。“文正学院”在“生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把创新创业作为学院“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在回应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关切过程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了从新生入学的创新创业导航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菁英提高班到创业实践一条龙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在强化创新精神培育意识,切实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程中,推动了“生涯教育”的与时俱进,用有效的实践印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生涯教育”路径探索的价值。
  (三)构建校地协同创新的“生涯教育”机制
  不同类型成长体验的分享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涵,需要独立学院与地方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不断实现。在合作机制上,要通过学科、专业共建,推进“生涯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借助与实习、实践和就业基地等合作共建机会,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教育内容。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培养为其提供相应人才和技术支持,对于参与分享的个人则要给予物质或精神激励,通过给付报酬或聘为“生涯教育”导师等办法,鼓励、吸引企事业单位精英参与到独立学院“生涯教育”中来。在互动机制上,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丰富双方人员的人生阅历,提升“生涯教育”的指导能力,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四)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独立学院“生涯教育”体系
  “文正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引入生态体验理论,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生涯教育”用得着、靠得住的指导力量。因此,在“生涯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探索方面,以生态体验理论为指导,紧扣学院既有的创业探索精神、器物文化、校友范例等与学生紧密关联的人和事,强化教育的体验。在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等不同内涵中,突出对学业规划的具体引导,为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精力创造条件。加强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关系、薪酬福利、任职资格、岗位发展路线和职位发展前景等职业方面的教育和认知,在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基础上加强生涯规划设计。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把“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相应条件,设置对应学分。把辅导员、班主任纳入到“生涯教育”考核的队伍中来,一方面,通过他们督促学生更认真地对待“生涯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让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更深入地了解。   (五)构建多维一体的学生成长体验平台
  在平台建设思路上,“文正学院”充分认识到了“生涯教育”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平台多样性,努力整合校内外学生成长的有益因素开展相应的设计和引导工作。从学生体验角度加强平台建设的生态体验思维,促进“生涯教育”与学生成长的高效融合。在平台建设方法上,努力寻求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融通办法,在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上,推动第一课堂思维和方法训练与第二课堂有效互动,统筹推进第一、二课堂在應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致性。强化“生涯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学院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学生会、团委、科协和校内各大服务中心的QQ群、微信平台和公众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加强校内活动的媒体宣传、展示和评价,在进行价值引领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虚拟空间平台。借力平台阵地发动更多学生通过文字、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将他们发现的优秀“生涯教育”资源通过创作、转帖的形式呈现在公共平台上,丰富“生涯教育”内涵,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内容资讯,在众建共享模式中以鲜活的内容强化“生涯教育”意识,为“生涯教育”提供更有体验感的实践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张海娟,刘晓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6)上:79-84.
  [2]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刘甜甜、张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99-101.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DB/OL].(2015-05-13)[2018-05-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Abstract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t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to promote independent colleges’recognition of their own talent cultivation,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applied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In view of the issues such as current concepts, mode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xperience environment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t independent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individual student group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objectification, locality, practicality, dominance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build a targe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a platform for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experience, and continue to explore new paths for school-based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t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school-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uthor Wang Mi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Wenzheng School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Ge Jun, lecturer of Suzhou University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高职院校可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拓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
摘 要 近年来,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学校也为学生创业做了细致深入的工作,但在校大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还是面临重重困难,其中创业资金短缺是最大问题。对此,创业者自身应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基金和创业竞赛获取资金,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助支持,创业者、政府、学校三方通力合作,共同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关键词 创业融资;大学生;政府;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摘 要 抗战爆发后,景德镇濒临前线,瓷业迅速衰落。为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将江西省陶瓷业重心转移到相对安全、陶瓷业基础较好的萍乡地区。萍乡上埠汇聚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陶业学校——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和省内唯一一家省营瓷厂——萍乡瓷厂。在萍五年,陶校与萍乡瓷厂一体化办学,共用师资、共享技术、共育人才,开创了“校厂合一”的职教办学模式。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树立了中国陶瓷职业教育之典型,使萍乡地区一跃成为全国陶瓷
摘 要 校企共建百果园职教联盟在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中,以大批量、标准化培养“职业店长”人才为目标,围绕四大价值取向,即以满足职业店长人才培养目标所需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符合学徒认知发展规律为专业价值取向、以反映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特色价值取向和以体现学徒可持续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设计思路清晰、科学严谨、可执行性强的课程体系内容。  关键词 职业店长;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岗位导向  中图
摘 要 通过对全国26所高职院校332名专业带头人的实证调研,提出并验证了高职院校制度环境、专业带头人成就動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模型。高职院校制度环境对身份认同、成就动机具有预测作用;身份认同对成就动机具有预测作用;身份认同在制度环境与成就动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彰显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权威,确立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完善激励机制,构建以专业建设绩效为依据的考核评价制度
步骤二:规划TVET绿化进程  在了解了绿化TVET的过程之后,下一步是开始构建包括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总体计划。要使整个学校朝着更好地为学生和他们所在社区服务的方向转变,需要做大量深思熟虑的计划和准备,见图1。由于缺乏沟通或咨询而在第一次尝试中失败的院校,往往会与教职员工和学生产生嫌隙,这会使随后的尝试更加困难。然而每个机构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设计机构绿化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一些行动或产品,要体现机构
摘 要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借鉴、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前沿主题集中在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也存在:“碎片化”的经验总结多,“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少;
一、前提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浙江省也提出了适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以下简称“两创”)的重大战略,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基地建设和学生创业技能提升,培养“两创”人才。为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系统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培训知识资源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将生态观引入培训知识资源建设中,在对大数据时代职业能力培训内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和解读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培训资源的生态化发展模型,进而提出树立生态建设理念、健全资源内容体系、完善资源支撑体系等生态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互联网 ;知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创立40年来,经历了探索与试点、改革与发展两个重要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40年来,高职教育改革成就卓著:统一管理运行高效,改革路径逐步清晰,制度保障渐进完善,能力社会逐渐形成。展望未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高职教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战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使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获得突破,达到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高度;形成由战略性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