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日凌晨,崇阳县连降特大暴雨,局部24小时降雨量达240毫米,洪水造成全县12个乡镇全部受灾,1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灾害突如其来,灾情十万火急!崇阳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在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战场上,以“严”的要求,“实”的行动唱响了一曲众志成城的党群抗洪曲。
洪灾面前全力抢险救援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山洪骤泻,村庄田野一片汪洋……灾情当前,崇阳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周密部署,组织各乡镇、部门投入抢险救灾中。县“四大家”领导第一时间带领武警、消防、交通等应急救援队赶赴各乡镇受灾现场,展开施救行动。
“一定要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确保‘零伤亡’!”6月2日凌晨4点半,紧急赶赴灾区的县委书记杨良锋一再嘱咐着救援队员们。
赶到受灾严重的石城镇黄龙村10组时,多数村民都已经在自家楼顶等待救援,一个妇女抱着小孩站在窗户上正在招手呼救。杨良锋立即掏出手机,拨通了消防、武警等部门电话召集救援。随后,趟着近1米深的洪水,他沿街挨村指挥救灾,不错过、不遗漏任何一个房间,发现一人转移一人;并带领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逐户劝说尚在观望的群众安全转移。
“隔壁有个产妇刚生下小孩,快去救她!”正在石城镇白骡村指导抗洪救灾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廖建鸣闻讯马上率领消防官兵登上冲锋舟,奔赴产妇家里。“大家注意安全,我抱小孩,你抱产妇!快,快,快!” 廖建鸣第一个跳下冲锋舟,一把抱起产妇手里的婴儿,最终产妇与孩子双双得救。
暴雨中,地处山区的石城镇塔坳村、新桥村一度失联,组织部长陈进、人武部长周文、副县长郭正华闻讯,果断带领救援人员用楼梯和树木架起简易桥背运物资,徒步翻山去塔坳和新桥。由于进村的道路损毁严重,泥泞不堪,陈进一行只能攀爬岩壁,头上是随时可能崩塌的岩石,脚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下午13时,救援人员艰难挺进了这两个“孤岛”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双港村是桂花泉镇重灾区。由于道路、桥梁被毁,运有救灾物资的车辆无法通行。宣传部长周协光和副县长石峰带领应急小分队,背上物资徒步翻山越岭8公里,到达双港村,设置临时安置点,指挥群众转移,发放救灾物品……
虽值端午小长假,洪魔面前,党员干部无一人休息,无一人缺岗,始终战斗在最前沿、奉献在第一线。
石门村退休村支书龙细桃,因带领群众从倒房废墟中徒手挖出受伤老人,一双手血肉模糊,又翻山越岭跋涉30多公里,几乎连滚带爬地用担架将伤员送出大山,从洪魔手中抢回一条生命,被村民们誉为“铁手”支书;桂口村干部张望龙、石门村村主任李胜祥,不顾个人安危,从肆虐的洪水中抢出5条生命;黄龙村治保主任程落宝,舍小家顾大家,坚守抗灾一线,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石城镇干部宋祥兵,赤脚在峭壁攀走,连续一周给受困灾民运粮送水;“不在村民家中,就在去村民家中的路上”的虎爪村支部书记姚海东,顾不上看患癌的妻子最后一眼,坚持驻扎灾区、坚守岗位……
在自然灾害面前,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经受了一场严峻考验,接受了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一次最全面、最直接的检验。
协同抗灾力保民生福祉
一次次艰难大挺进,一次次力量大集结,一次次驰援大接力。
灾害发生后,全县干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组织一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为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崇阳县迅速组织面包、棉被等100万元救灾物资,调拔送到灾区;在学校、福利院建立受灾群众转移临时安置场地,确保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被盖、有房住;对水库、公路等易发地质灾害地区进行严密排查监控,设置警示片,及时排除隐患,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生命安全重于泰山。此次抗洪救援,全县共紧急转移人口21678人,抢救被围困人口2690人。
水毁工程建设在第一时间启动。崇阳县坚持向内挖与向上争并举,组织资金1.1亿元投入抢险救灾。建立水毁工程防汛抗灾“日报”制、重点项目“清单”落实制,将所有救灾项目、资金以“清单”形式细化到每个重点村,制定“时间表、作战图”,进展情况每天在县政府大楼门厅电子显示屏滚动公示。6月13日下午5点前,所有行政村村级水毁公路全部打通,供电、通讯问题也相继解决。
灾情虽重,全年目标任务却不能因此“缩水”。崇阳县抢抓六月、七月中晚稻栽种的时机,坚持县、乡、村、组一齐上阵,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自救,完成改种补种一季晚稻、晚稻8000亩、玉米1.03万亩、其它作物1.32万亩,发放救灾种子4万斤、化肥100吨。修复鱼池1500亩,补放鱼苗1500万尾。
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县里成立了抗洪救灾领导小组,全县24个重点村,一村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两个县直部门、一名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列出村级重建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间。
“水文资料没有记载,活着的人没有见过”,群众如此描述这次水灾。但谁也没有“等、靠、要”思想,“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灾后重建的每一个角落,全县没有一个人因灾上访。
灾后重建打造秀美家园
倒下的是一片废墟,崛起的将是一张图画。
洪灾给崇阳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但县委一班人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在积极推动灾后重建的同时,以“谋事要实”的态度,酝酿着一个个水毁村庄的涅槃重生。
桂花泉镇这次受灾非常严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协光介绍,灾后重建的所有工程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同样的水灾来临不受损失。
在洪水肆虐后的一片狼藉之地——石坳村,一个巨大的工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据介绍,被水冲出的河道上将建成天然浴场,废旧的泵站建成茶楼,另一片旷地建停车场,倒塌的村委会楼建成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旅客集散中心,还有采摘园、观景台、健身步道……
村支部书记黄海兵说,他们村还有一座雁荡山,这次被洪水冲出了一个奇特的景观,人称“小九寨”。目前,正在招商开发旅游,20多户村民集中安置,从事旅游业,让小山村变“桃花园”。
在沙坪镇泉湖村,公示后的《高庄河堤整治工程及规划示意图》格外引人注目。村民们说,照这样重建,大灾村将变成小康村,上演现实版的“丑小鸭”变“白天鹅”。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修复、原样恢复。要反弹琵琶,因势利导、因灾而变;跳起摸高,涅槃新生!”负责沙坪灾区恢复重建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新介绍,“崇阳县用产业调整撬动灾后重建,用乡村旅游引导灾后重建,以新农村建设引领灾后重建,以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灾后重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这场百年一遇的大灾是党员干部的一次集体赶考,那我给他们都打一百分。”经历了这次洪灾的黄龙村村民黄有才竖起大拇指,笑着说。
灾害突如其来,灾情十万火急!崇阳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在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战场上,以“严”的要求,“实”的行动唱响了一曲众志成城的党群抗洪曲。
洪灾面前全力抢险救援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山洪骤泻,村庄田野一片汪洋……灾情当前,崇阳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周密部署,组织各乡镇、部门投入抢险救灾中。县“四大家”领导第一时间带领武警、消防、交通等应急救援队赶赴各乡镇受灾现场,展开施救行动。
“一定要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确保‘零伤亡’!”6月2日凌晨4点半,紧急赶赴灾区的县委书记杨良锋一再嘱咐着救援队员们。
赶到受灾严重的石城镇黄龙村10组时,多数村民都已经在自家楼顶等待救援,一个妇女抱着小孩站在窗户上正在招手呼救。杨良锋立即掏出手机,拨通了消防、武警等部门电话召集救援。随后,趟着近1米深的洪水,他沿街挨村指挥救灾,不错过、不遗漏任何一个房间,发现一人转移一人;并带领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逐户劝说尚在观望的群众安全转移。
“隔壁有个产妇刚生下小孩,快去救她!”正在石城镇白骡村指导抗洪救灾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廖建鸣闻讯马上率领消防官兵登上冲锋舟,奔赴产妇家里。“大家注意安全,我抱小孩,你抱产妇!快,快,快!” 廖建鸣第一个跳下冲锋舟,一把抱起产妇手里的婴儿,最终产妇与孩子双双得救。
暴雨中,地处山区的石城镇塔坳村、新桥村一度失联,组织部长陈进、人武部长周文、副县长郭正华闻讯,果断带领救援人员用楼梯和树木架起简易桥背运物资,徒步翻山去塔坳和新桥。由于进村的道路损毁严重,泥泞不堪,陈进一行只能攀爬岩壁,头上是随时可能崩塌的岩石,脚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下午13时,救援人员艰难挺进了这两个“孤岛”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双港村是桂花泉镇重灾区。由于道路、桥梁被毁,运有救灾物资的车辆无法通行。宣传部长周协光和副县长石峰带领应急小分队,背上物资徒步翻山越岭8公里,到达双港村,设置临时安置点,指挥群众转移,发放救灾物品……
虽值端午小长假,洪魔面前,党员干部无一人休息,无一人缺岗,始终战斗在最前沿、奉献在第一线。
石门村退休村支书龙细桃,因带领群众从倒房废墟中徒手挖出受伤老人,一双手血肉模糊,又翻山越岭跋涉30多公里,几乎连滚带爬地用担架将伤员送出大山,从洪魔手中抢回一条生命,被村民们誉为“铁手”支书;桂口村干部张望龙、石门村村主任李胜祥,不顾个人安危,从肆虐的洪水中抢出5条生命;黄龙村治保主任程落宝,舍小家顾大家,坚守抗灾一线,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石城镇干部宋祥兵,赤脚在峭壁攀走,连续一周给受困灾民运粮送水;“不在村民家中,就在去村民家中的路上”的虎爪村支部书记姚海东,顾不上看患癌的妻子最后一眼,坚持驻扎灾区、坚守岗位……
在自然灾害面前,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经受了一场严峻考验,接受了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一次最全面、最直接的检验。
协同抗灾力保民生福祉
一次次艰难大挺进,一次次力量大集结,一次次驰援大接力。
灾害发生后,全县干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组织一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为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崇阳县迅速组织面包、棉被等100万元救灾物资,调拔送到灾区;在学校、福利院建立受灾群众转移临时安置场地,确保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被盖、有房住;对水库、公路等易发地质灾害地区进行严密排查监控,设置警示片,及时排除隐患,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生命安全重于泰山。此次抗洪救援,全县共紧急转移人口21678人,抢救被围困人口2690人。
水毁工程建设在第一时间启动。崇阳县坚持向内挖与向上争并举,组织资金1.1亿元投入抢险救灾。建立水毁工程防汛抗灾“日报”制、重点项目“清单”落实制,将所有救灾项目、资金以“清单”形式细化到每个重点村,制定“时间表、作战图”,进展情况每天在县政府大楼门厅电子显示屏滚动公示。6月13日下午5点前,所有行政村村级水毁公路全部打通,供电、通讯问题也相继解决。
灾情虽重,全年目标任务却不能因此“缩水”。崇阳县抢抓六月、七月中晚稻栽种的时机,坚持县、乡、村、组一齐上阵,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自救,完成改种补种一季晚稻、晚稻8000亩、玉米1.03万亩、其它作物1.32万亩,发放救灾种子4万斤、化肥100吨。修复鱼池1500亩,补放鱼苗1500万尾。
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县里成立了抗洪救灾领导小组,全县24个重点村,一村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两个县直部门、一名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列出村级重建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间。
“水文资料没有记载,活着的人没有见过”,群众如此描述这次水灾。但谁也没有“等、靠、要”思想,“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灾后重建的每一个角落,全县没有一个人因灾上访。
灾后重建打造秀美家园
倒下的是一片废墟,崛起的将是一张图画。
洪灾给崇阳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但县委一班人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在积极推动灾后重建的同时,以“谋事要实”的态度,酝酿着一个个水毁村庄的涅槃重生。
桂花泉镇这次受灾非常严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协光介绍,灾后重建的所有工程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同样的水灾来临不受损失。
在洪水肆虐后的一片狼藉之地——石坳村,一个巨大的工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据介绍,被水冲出的河道上将建成天然浴场,废旧的泵站建成茶楼,另一片旷地建停车场,倒塌的村委会楼建成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旅客集散中心,还有采摘园、观景台、健身步道……
村支部书记黄海兵说,他们村还有一座雁荡山,这次被洪水冲出了一个奇特的景观,人称“小九寨”。目前,正在招商开发旅游,20多户村民集中安置,从事旅游业,让小山村变“桃花园”。
在沙坪镇泉湖村,公示后的《高庄河堤整治工程及规划示意图》格外引人注目。村民们说,照这样重建,大灾村将变成小康村,上演现实版的“丑小鸭”变“白天鹅”。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修复、原样恢复。要反弹琵琶,因势利导、因灾而变;跳起摸高,涅槃新生!”负责沙坪灾区恢复重建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新介绍,“崇阳县用产业调整撬动灾后重建,用乡村旅游引导灾后重建,以新农村建设引领灾后重建,以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灾后重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这场百年一遇的大灾是党员干部的一次集体赶考,那我给他们都打一百分。”经历了这次洪灾的黄龙村村民黄有才竖起大拇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