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素质教育是新的体育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体育系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挖掘体育精神元素,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塑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刍议 体育教学 人格 塑造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偏差,有些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新的体育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体育系统,是在突出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的基础上,强调体育教育的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竞技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开放性时代特征,追求人体机体,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
1.对体育教学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精神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体育教学可分为技术层面、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这样3个结构层面,这是一个由外层到内核的完整结构。体育教育从技术层面切入,发展到身体层面,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发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过程,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过程。承认人的肉体的存在的合理性,体现对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积极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和时代气质。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
2.体育教学与人的社会化过程。
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素质。人格受人的活动的影响,但又支配人的活动,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人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影响和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要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思想和意识,体育运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体育教材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体育精神元素,需要我们发现和挖掘,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意识和行为实施积极的影响和教育。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美国视体育教学为促进身体健康,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重视学生的体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日本的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成为“自主、民主的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体育作为“德、智、体”三育之一,体育教学贯穿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是人的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体育教学又是人的教育的小环境,也可以看作人的一种特定的再社会教化。它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特定的教学手段——身体练习,特定的教育功能——身心的健康和快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发展身体增进健康的同时,从精神、意识和行为上接受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完善和塑造人的人格精神,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3.塑造人的人格精神的几个方面。
3.1体育能使学生正视现实和自我。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性,决定了体育活动大部分时间在户外进行,这就不可避免遇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再者,学习内容较复杂,有些项目还相当的惊险性,如跳高、跨栏、体操等。另外,体育比赛的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如地点、对手、裁判,面对这一切变化,就要求运动参与者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社会有良好的处世态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提高人的身心适应能力。
3.2体育能使人意志坚强。
由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物负荷,它要求运动者克服内心障碍,让学生学会吃苦耐劳,疲倦时坚持不懈,困难时坚忍不拔,失败时百折不挠,胜利时泰然冷静。
3.3体育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使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当对方侵入犯规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经受了这些考验,便能使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发展社交能力和提高灵活应变能力。
3.4体育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体育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既是技术、战术的对抗,也是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学会靠真才实学、靠自身实力、靠智慧技巧去战胜对手,去争取胜利。
3.5体育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体育比赛时的代表身份,导致胜负往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得失,而且涉及到集体,甚至国家的荣誉,因而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比赛过程中的层层选拔,面对更强对手,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和对手,才能技压群芳,胜人一筹,因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活生生的比赛经历使人们深深懂得,队员们的密切配合,后勤人员的辛勤劳动,以及同伴们的热情鼓励,是胜利的保证,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比赛规则和裁判员铁面无私的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任何人只要投身其中,经过身体力行和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必然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4.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了,行动才能产生飞跃,教育者还要注重自身人格精神的塑造,它对学生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调控管理,合理规划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运动竞赛,按照体育的人文社会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各类体育项目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诸葛伟民,试论体育时代价值[J] 200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2001.9.
[3]曲宗湖、杨文轩、胡小明,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1999.8.
[4]谭华、季浏、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领域[J] 2002.6.
关键词:刍议 体育教学 人格 塑造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偏差,有些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新的体育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体育系统,是在突出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的基础上,强调体育教育的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竞技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开放性时代特征,追求人体机体,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
1.对体育教学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精神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体育教学可分为技术层面、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这样3个结构层面,这是一个由外层到内核的完整结构。体育教育从技术层面切入,发展到身体层面,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发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过程,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过程。承认人的肉体的存在的合理性,体现对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积极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和时代气质。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
2.体育教学与人的社会化过程。
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素质。人格受人的活动的影响,但又支配人的活动,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人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影响和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要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思想和意识,体育运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体育教材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体育精神元素,需要我们发现和挖掘,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意识和行为实施积极的影响和教育。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美国视体育教学为促进身体健康,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重视学生的体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日本的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成为“自主、民主的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体育作为“德、智、体”三育之一,体育教学贯穿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是人的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体育教学又是人的教育的小环境,也可以看作人的一种特定的再社会教化。它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特定的教学手段——身体练习,特定的教育功能——身心的健康和快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发展身体增进健康的同时,从精神、意识和行为上接受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完善和塑造人的人格精神,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3.塑造人的人格精神的几个方面。
3.1体育能使学生正视现实和自我。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性,决定了体育活动大部分时间在户外进行,这就不可避免遇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再者,学习内容较复杂,有些项目还相当的惊险性,如跳高、跨栏、体操等。另外,体育比赛的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如地点、对手、裁判,面对这一切变化,就要求运动参与者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社会有良好的处世态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提高人的身心适应能力。
3.2体育能使人意志坚强。
由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物负荷,它要求运动者克服内心障碍,让学生学会吃苦耐劳,疲倦时坚持不懈,困难时坚忍不拔,失败时百折不挠,胜利时泰然冷静。
3.3体育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使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当对方侵入犯规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经受了这些考验,便能使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发展社交能力和提高灵活应变能力。
3.4体育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体育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既是技术、战术的对抗,也是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学会靠真才实学、靠自身实力、靠智慧技巧去战胜对手,去争取胜利。
3.5体育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体育比赛时的代表身份,导致胜负往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得失,而且涉及到集体,甚至国家的荣誉,因而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比赛过程中的层层选拔,面对更强对手,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和对手,才能技压群芳,胜人一筹,因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活生生的比赛经历使人们深深懂得,队员们的密切配合,后勤人员的辛勤劳动,以及同伴们的热情鼓励,是胜利的保证,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比赛规则和裁判员铁面无私的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任何人只要投身其中,经过身体力行和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必然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4.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了,行动才能产生飞跃,教育者还要注重自身人格精神的塑造,它对学生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调控管理,合理规划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运动竞赛,按照体育的人文社会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各类体育项目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诸葛伟民,试论体育时代价值[J] 200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2001.9.
[3]曲宗湖、杨文轩、胡小明,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1999.8.
[4]谭华、季浏、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领域[J]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