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提升人格魅力的根本途径。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观形成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笔者作者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周总理,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文霞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 第2期
2. 樊丽琴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旨德育渗透《山西教育》2012年 第3期
3. 王蕾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 第12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周总理,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文霞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 第2期
2. 樊丽琴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旨德育渗透《山西教育》2012年 第3期
3. 王蕾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