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来共谈”到“独与其奇”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li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都认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山川之美”,语言清丽而简洁。但我以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它既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又写出了“独与其奇”的特别感受,使短短一篇写景小品文具有了特别的内涵。
  先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古今共谈”的“山川之美”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区区四十字,写尽山川的盎然生意。
  有俯仰生姿的视角:仰望山峰高耸入云,俯视河流清澈见底,平视石壁五彩辉映,林青竹翠。俯仰之间,自然景物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立体呈现出了空间感。
  有冷暖色调的映衬:高峰和清流,极高与极深,都透着寒意;石壁的五色,其中既有石壁的本色,又使人联想到石壁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青黄黑白赤,人间五种正色,顿生暖融融之感。竹林的青翠,本是冷色调,又因是四季常青,就透着一股生机的热情。晓雾的清寒即将散去,升起猿鸟的热闹;夕阳的温暖将要落下,激起潜游的寒鱼。冷与暖,交错呈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性与丰富性。
  有动静得宜的配合:高峰、清流、石壁本是静景,着一“入”一“见”一“交辉”,便赋予了景物以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此处的“见”读音为“xiàn”,取“主动呈现”之意。)“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大自然的晨昏交替之时,最是苍茫静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这些隐藏在山林河流深处的小动物自由地舒展着性灵。山川之静谧给了最微小的动物以活动的安全感,而小动物的热闹活动更显山川之静谧。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宏大的广角刚刚展开,却偏偏紧跟着两幅生动细节的聚焦。视角的收放,静中藏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有参差未至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取的时间节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不可忽视这一“将”一“欲”。如果换成“晓雾已歇”“夕日未颓”,画面是否会更加清爽呢?不会。事实上这正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审美期待:晓雾将歇而未歇,夕日欲颓而未颓,一种将至未至的美,越是接近越兴奋,而一旦到达,盛极而衰,期待的美感便消失了。从动态上说,“将”“欲”给人以不断发展的动感,而“已”“未”则显停滞呆板。再来看“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动词“乱”“竞”赋予了画面以鲜活的生命力。能做到这点的动词有很多,但是在表达效果上这两字最为传神,因为它们传达出一种参差随性的状态。于破晓、于黄昏,来一场随心所欲、纵情恣肆的狂欢,正是生命最原始本真的状态,任何的整齐划一都显得矫饰虚假。
  美景如斯,自然天成。于是陶弘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此地是美景,无可非议。若拔到“人间仙境”的高度,未免主观色彩过于浓烈,大多数世人无法苟同。毕竟我们跳出文本意境再看这方山水,有的只是山水竹林鸟兽虫鱼,与大干世界的精彩纷呈相比,到底显得寡淡失色。然而陶弘景不依不饶,继而写道: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眼中的山川,不仅有美,更吸引他的是山川之奇,且是一种无人与共的“独与其奇”。“康乐公”何许人也?那是山水诗的鼻祖,第一个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鲍照评价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对于陶弘景,知音唯此一人,且已作古。“未复”两字,同时传达出得意之情和失落之感。这才是这方山水带给他的独特感受。看似草草结尾的两句,实则是点睛之笔,无疑给全文翻出了韵外之致,为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审美心境张本。
  说它奇,必是看到了这方山水难能可贵之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看到的作者笔下这片山水,不同于山阴道上的目不暇接,并无时令、地方特色,无形中暗示了陶弘景所写的山川非一时、一地之景,而是理想化的君子居所。“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此地有山有水有竹林,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万物都以其原生的样貌自由自在地生长,本真的状态足够活色生香。而“我”,与这一切又是相互平等独立的存在。文中写景并无“我”的活动,但“我”的视角无所不在,所有的景物都带有对“我”主观心理的投射,于无人之景中创设出有我之境。人与山川的关系像极了淡若水的君子之交,若即若离间自有心照不宣的欣赏。一如陶渊明之与南山,李白之与敬亭山。平淡自然,与世无争,好一个清净之所在!这种意境正是山川“奇”之外在呈象。
  境由心生,淡泊宁静的心境才是陶公能“独与其奇”的内在归因。这种心境的历练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不无关联。“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对政治失望的文人紛纷在释道中寻求精神的皈依,崇仰自然、娱情山水的风气在文人士族中盛行。陶弘景三十六岁辞官退隐茅山,长达四十五年不与世交,梁武帝曾多次赠官不受,但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据载齐高帝萧道成曾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陶答以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逍遥此中之乐,得之心而不足为外人道也。白云深处的隐士生活,就这样被诗化了,使我们几乎忘却了他们物质上必然存在的饥寒困苦。
  笔者借齐高帝之问回望文中这方山水,无非峰峦、河流、竹林以及鸟兽游鱼,实在乏善可陈,常人游于此恐怕更多的感受是美则美矣,然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但在陶弘景眼中,这里却是最安逸的所在了。景物在他眼中熠熠然有了风骨:峰峦之高直上云霄睥睨群山,河流之清澄澈见底不容一丝污浊,竹林苍劲无惧四时傲雪凌霜。这哪里是山水,分明是高洁傲岸的隐士魂魄啊!作者把自己的心志化成山水,游目骋怀,山山水水皆是遗世独立的隐士精神。物我交融,超然物外,无我之境由心而生。一如披星种豆的陶渊明、采薇而食的伯夷与叔齐。当物质和精神不能两全时,隐士们坚毅地选择后者,这样才使灵魂的光芒更加温暖耀目。而能与其奇者“未复有”,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居高声自远”的隐士清高,也有一丝知音难觅的惆怅。正是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逍遥自由的追求,成就了陶弘景“独与其奇”的精神境界。
  陶弘景“独与其奇”的淡泊心境也是其道家美学思想的折射。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自号华阳隐居,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老庄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建立在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精神之上。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这一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抓住了美之为美的实质,即美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自然万物的存在形态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美丑的评判标准却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境界。陶弘景的审美原则显然与老庄的思想一脉相承:平淡自然比之于浓墨重彩,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须得我们身入自然,用心觉知,方能领会隐藏于素朴之中浓酣忘我的趣味。山川本就如此,寒来暑往、晨昏交替,顺天而变站成永恒的姿势。美好抑或乏味,全在于你的感受,你的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函绵邈于尽素,吐滂沛乎寸心。”如若谢中书真的是陶弘景的挚友,想必定能从这素笺中读懂其一腔山川深情,拳拳赤子之心。于陶公而言,功名厚禄,重若枷锁,避之不及;山中清苦,云淡风轻,甘之如饴。陶弘景以隽沽之笔,描画山川的平淡自然之美,以超然物外的心境悠然神会平淡之奇,觉人境之外,天机盎然,发人深思。而作者的高旷情志,亦隐映其中。也许,这才是这幅淡山水的尺牍流传千古的动人之处吧。
其他文献
摘要:《熟悉黑夜》是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是现代诗的突出代表。在1928年出版的《西流的小溪》诗集中,收录了这首《熟悉黑夜》,全诗描写了一个人在深夜里徘徊和逗留的景象,表达出一个人长期在深夜中徘徊和逗留的内心感受。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交际解读与认识解读的界定以及相关的关联进一步明晰出文学作品中两种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范式,并以《熟悉黑夜》作为文本进一步分析,旨在通过具体作品揭示文学作品中的交际与认识解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并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发展前景十分值得期待的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高职教育教学人才的储备、培养和提升必将是重中之重。2016年,在第五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80余所高职院校的150余位代表就“如何推进教学文化建设”“广义教学文化的物质性文化、程序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
摘要:该文从实际应用出发,详细论述了如何在Authorware中配合Access数据库解决大数据量查询问题。  关键词:Authorware;Access;数据库;查询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541-02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Volume of Data Enquiries Based o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处在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转型期,在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当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显得愈加重要。笔者在参与2019年度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项目“新时期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和2018年度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
美术理论家、画家、策展人  浙江大学美术学硕士,现任职于四川美术馆  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四川省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  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  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成都画院特聘畫家  2016年,获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赴美交流2个月,为纽约三角艺术协会驻留策展人。  2017年,课题“入蜀方知画意浓”获选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计划。  
摘要:该文对企业网Internet接入所存在的单点故障问题做了分析,介绍了多宿主网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企业网络高可用性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通过对RADWARE LinkProof解决方案的介绍,分析了多宿主网络的流量优化过程,并总结了LinkProof多宿主解决方案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网络;高可用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变得多元化。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当前的文学教学中,跨文化语境下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在开展跨文化语境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应的文化积累来探究外国文化,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所在的语言环境。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杜宗义主编的《外国文学通用教程(第二版)
摘要:《儿子与情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批评思想和作者劳伦斯对人类与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之间关系的精辟阐释。小说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意蕴:人类应该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工业社会前自然景物的描述以及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的破坏,揭示了只有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生态思想 《儿子与情人》 自然 工业革命  
作者简介  作词:董玉方  1984年生,诗人、作词人。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作品一等奖等。诗歌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等,舞台剧代表作有:《岩石上的太阳》《天空作碑》《荷城往事》等,歌曲代表作有: 《父亲写的散文诗》《悟不空》《从命书》《瞎说》等。  作曲: 杨晓忠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其创作的作品由国内外多个乐团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
摘要:工业的发展对PLC控制系统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现工业生产线控制系统中所使用PLC大多处于恶劣的电磁环境中,很容易被周围干扰源干扰而影响工作,为防止干扰,除了从硬件电路上设计,还可以从软件编程上采取措施。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抗干扰;硬件设计;软件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37-02  PLC是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