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要用杀鸡刀

来源 :电影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文杰 HKSC
  导演|摄影指导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高级讲师
  上期谈到我对4K科技和热潮的看法和预测,发表在2013年NAB展览会之前,其中有猜对的和猜错的地方,但不管怎样,4K的热潮势不可挡,有需要没需要反正要推新产品能推动经济,大家生活改善,人类进步,哈哈。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评论或看法,请发邮件跟我联系:aiofilms@gmail.com。
  先说说四月份举行的第三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题是「向菲林致敬」,纪念菲林(胶片)对电影制作的贡献。在第一个致敬环节,将先锋致敬奖颁给了柯达。曾九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黄岳泰感谢胶片一百多年里给摄影师带来权威,感谢柯达一百年里对电影的贡献,让电影人可以完成电影梦。同时,两位资深的胶片冲印大师吕丽桦和高天宙成为专业精神奖得主,由“墨镜王”王家卫导演颁奖。
  笔者成长的过程正是胶片的光辉灿烂时代,可以说胶片是我受教育的媒体,是养活我的介质,也是与人分享情感的桥梁,我对胶片也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时代是要进步的,科技是要发展的,撇除感情因素,胶片拍摄的确落后于时代,不要说今天和可见的将来数字可带给我们好处,哪怕十四年前我们首次用以广播级的摄录机为蓝本而改装的第一代高清摄录机Sony HDW-F900拍摄电影已经觉得其便捷性能威力无穷,活泼了幕后人员的创作,解放了演员的表演空间,经济效益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这十几年的过渡期中,不少人放不下对胶片的情感,仿真或数字的“录像”画面怎么看都看不顺眼,这种感觉在2010年以前很能理解,但到了今天数字视频的技术参数已经超越了胶片规格的时候,还是提出同样的遗憾或感慨,恐怕是与他们成长期的观影经验有关,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证以前略有提及,但由于不是这一期的主题,只能留待以后详作探讨了。
  言归正传,所谓“杀鸡要用杀鸡刀”就是英语中的 Horses for Courses 的意思,不同马匹对不同的赛道(距离)各有专精,任何地区的赛马圈人士都不会胡乱配搭,挑选善于跑长途但没有爆发力的马匹出赛短距离疾走,反之,也没人让只能快跑一段的短途马参加长途赛事,这道理套用在影视拍摄工作完全适用。
  由于数码单反拍摄视频的功能出现,让被拒于电影门坎之外的人喜出望外,皆因由于历史、科技条件的限制,过去拍摄视频的人与拍摄大电影的人好像生活在两个相距千亿光年的星球一样,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掌握的工艺不一样,这个情况在2000年前的北美洲业界尤为明显,电影摄影组对视频技术一窍不通,连接一根视频线的知识都没有,而电视摄制组对片场规矩,戏剧灯光也毫无认识,老死不相往来。电影团队因为电影是艺术品,有条件慢工出细活,工资也较高等等原因有点自命得意,高高在上,电视或视频业者以为时间紧迫往往只能做些“粗活”,热爱摄影或重视图像质量的人,也会觉得胶片的画面比较细腻,清晰度高,景深效果浅,十分迷人。过去的视频摄像机效果“很录像”或“很数字”,景深太深,前后景全部清晰,画面不够“浪漫”。
  四、五年前,由于数码单反拍摄视频的能力增强, 一时间,过去遥不可及的高清晰、浅景深的画面效果落在了平民百姓手上,于是“独立制片人”疯狂地爱上了这一类产品。无论拍摄任何类型节目 一窝蜂全部使用这一类产品,极力追求大的传感器带来的透视和景深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类产品拍摄视频的各种局限,人们又要花好大的努力(金钱)将机器改装、添加配件,使其适合视频的拍摄。但无论怎样改装,都无法使其等同于一部传统的摄录机。这种扭曲的操作,表面上我们用很经济的方法得到了很高的图像质量跟很神的电影效果 。然而现实生活中,从业员与电影发烧友的区别是,我们追求更重要的目标往往是“专业”。
  专业的定义,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即是“可靠”。当设备的画面和声音质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符合广播和其他发行标准之后,没有必要盲目地追求最完美的境界,而应考虑制作节目的整体要求,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层面来说明。从摄影机的层面上看,首要的是能及时地、有把握地拍到要拍的东西,所以机器的稳定性、好用性(usability)至为关键,这一要求对纪录片、新闻片一类的工作尤其重要,对于后期方案的选择应以制作的规模、预算、操作者的能力为依归,按时完成及格的工作为终极目标。
  稳定性。首先,专业的设备要适应任何极端环境的拍摄。无论盛夏的吐鲁番盆地还是在严寒的珠穆朗玛峰,设备都能正常运转。一些数码单反在长时间拍摄时过热而停机,或因为受关税分类限制只能连续拍摄29分59秒,或因为受FAT32存储器文档格式拘束文件不能超过4吉比特,这对5D Mark II来说就意味着只能拍摄12分钟,无法满足某些专业需求。其次,专业的设备具有防尘防水的功能,不能有所闪失,不能轻易垮台。 举个例子,行业里对接线接口是否专业产品有一个很简单评定方法, 就是看它有没有固定装置 (locking mechanism) 来固定两端接口。例如,HDMI接口,一旦稍微用力拖拽,便会脱落,被视为不专业的设计;而BNC接口,就不会因为片场有一只狗走过而使接口松动或脱落,是为专业。同样的道理,在音频世界里,RCA就不是一种专业的接口,只有平衡的XLR才能降低信号干扰、避免松脱意外。
  谈到这里,顺便一提,三十年的影视制作经验告诉我,拍摄现场出现视频、音频信号问题,搞得十分狼狈、混乱时,问题的源头有八成在于接线,所以接线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所谓专业的设备也应该最适合所拍项目需求的设备。如拍摄新闻、纪录片节目,机器的反应、操作的便捷度、机器的人体工学设计比图像的质量重要得多,一旦要抢拍某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时,没有人管你噪波高一点还是动态范围小一点,反而电动变焦倍数、跟焦难易程度和曝光调节的快捷程度会被提到重要的位置。这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迷恋浅景深的效果和高画质而忽略了机器的可用性。例如,再好的Super 35mm胶片摄影机或现代的4K数码摄影机、数码单反,都没有可以单手操作的轻便、高倍、大光孔变焦镜头,所以重新构图、变焦都不如广播级的摄像机方便。反过来说,今天稍微高档次的摄录机都有一个预录功能,这对纪录片和新闻片来说是救命的恩物,说的难听一点,看见人从天台跳下之后才按键开机还来得及把跳楼的过程捕捉下来。   说到景深,还牵扯到美学的问题,近年流行的浅景深大虚化“小清新”效果,把人物隔离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面,让我们沉溺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如果用这个效果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就削弱了主体和环境的关系,一百年来我们观看新闻片养成的约定俗成视觉习惯,观众已被洗脑了,前后景必须在焦点范围,完全清晰,否则人们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再者,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常见的手段是让主体与前景或背景作一反差,产生讽刺或控诉的效果,景深太浅就使这类画面失去应有的力量。
  影视器材的专业性还有另外一些重要指标,其一是实时的监视功能,对摄影机来说,画面的监视最具体的不过于图像还原的准确度和曝光参考显示功能,图像还原的准确度很好理解,就今天的科技条件和产品设计而言,就是追求“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WYSWYG) ,其中自然包括亮度、反差、色彩等各个最基本的影像元素了;对于音频而言,音量的大小和监听的端口是最基本的配置,没有这两个功能的话根本不能称为一台录音机。要注意的是,今天市面上的影音产品不管定位如何高端,百分之九十八只能监视一个“路过”的信号,就是说,我们只能实时看到、听到进入摄影机的视频和音频信号,并不是实际看见、听见已经录进媒体的声画效果 (confidence monitoring) 。我说“百分之九十八”只是为我的话留条后路,万一错了免遭狠批,其实我不知道另外的百分之二还存在与否。就是说,现代产品的监视并不能如实的代表我们记录到的影音效果,所以我常常提醒年轻从业人员必须于拍摄的开始、中段和尾声回放磁带、文件,检测效果,方为稳妥,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专业的第一原则“可靠”而做。
  专业的产品还需要“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等等,也就是人手推动平板车和使用移动控制系统 (motion control) 的区别。另外,笔者早在十二年前就提出,进入了数字时代也加强了摄影与后期的互动关系,选择摄影机要把后期流程考虑在内,由此牵扯的问题更为复杂,但今天篇幅所限,就此掠过。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世上没有最好的摄影机,也没有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没有一部摄影机足以应付所有影视节目制作的需求,譬如,3D节目的拍摄,需要很大的景深,大传感器造成的浅景深反而不合适。所以卡梅隆研究十年,耗巨资制作的《阿凡达》也只是选择2/3英寸广播级的全高清 (1920X1080) 机器而已,我们能说它的图像质量不够好吗?我们能取笑卡梅隆缺乏专业知识吗?结论是,能让我们最随心、最顺手和最可靠地拍到某一影视节目类型的设备,最能解放我们思想、减少创作人的忧虑与烦恼的工具,就是最适合的机器了。
  长期从事剧情片创作的我,受美国一个慈善团体委托稍后将前往云南拍摄一部人文主题的纪录片,因此近日广泛地测试及比较了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摄影机,以及合适的后期方案。最终笔者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答案下期揭晓,顺便点评一下每个型号机种的优缺点。
其他文献
移民,成了他们谨慎敏感的话题。一群处于商界金字塔顶端的国内企业家,悄无声息换了身份,拿了绿卡。但是,人没走……  2011年6月11日,温州滨海大酒店。  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在一间装修阔绰的“温州厅”,正举行一场温州世界侨领的聚餐。  同去赴宴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这些人中自己是“特殊人”,因为他还是“中国身份”。  曹国荣拿着一杯啤酒,穿梭其间。他习惯倒上满满一杯,无论对方是茅台还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心拔掉美国的“胡萝卜”:下令美国国际开发署停止在该国一切活动,并限期将其人员撤离。俄方的理由是,美国假借对外援助的名义,扶植和鼓励非政府的人权和反对派组织,干扰俄罗斯选举,干涉其内政。  其实,国际开发署是美国的重要外交工具之一,它不仅活跃在俄罗斯,更是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积极开展活动,成为去年中东“阿拉伯变局”运动的幕后黑手之一。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触角伸到世界各地,包
一  我第一次来波士顿,中午从纽约坐火车到后湾,出站时黄昏,天阴灰,下雨。我刚撑开一把“随身带”,是订杂志得来的免费伞,就听见对街有人大喊“滚回纽约去”,等我到住处收伞时,才回过神来,原来伞上印着《纽约客》的著名纽约客遗老犹斯提斯·踢雷(Eustace Tilley),浆挺的高领,峻拔的绅士帽,像两只铅桶,当中一张玩世的脸,正举着一只单片镜看过眼蝴蝶。不知那波士顿人要踢雷先生滚回去,还是要我滚回去
《西北风云》在档期内不但票房卖不动,电影评分也不断下跌,有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导演“反水”,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一星,并用一篇长文揭开了整个电影拍摄的糟心过程,看过之后才明白,《西北风云》故事完成的不好、配音突兀、剪辑混乱等等问题,其实在电影开拍之初就已注定崩坏,导演愤怒揭开的黑幕,要远比剧情更精彩。  导演在豆瓣上用“我是这个片子的导演,我来说两句?”为标题,从头到尾详述了电影创作的过程,下面我提炼出重
数据是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大至国家、 民族的未来前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真实的数据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虚假的数字必然带来错误的决策。  在乡村走访,与干部群众交流,总是习惯性地了解一些各个乡、村面上的的统计数据,以此来大概推断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一次在好友家乡的座谈对话,关于数据的看法出乎意料。  问:“你们全村、全镇的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多少?”  答:“是想听我们掌握的数据,还
1  画家乔远在2003年春天认识吴勇。为什么是2003年春天?此后每到春天,乔远都这样问自己。那是特别时期,因为“非典”。口罩和中药的味道成为人们熟悉的东西。北京城空空荡荡,像老妇的乳房。乔远第一次来到艺术区,过程稍显艰难。因为那时他任教的高校,已经开始实施管控政策,进出校门都如偷渡客翻越国境。校门口的棕红色电动门终日封闭,一个月没有打开过,除了小汤山医院的救护车开进来拉走需隔离的学生那次。校门
由张静初担任制片人,陆川担任监制,五百导演,张静初、潘粤明、吴克、朱珠、班嘉佳主演的《脱轨时代》,改编自小说《如果不能好好爱》,说的是离婚女人遇到风流倜傥的富二代,从而发生的一系列幽默搞笑又带点温情的姐弟恋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静初第一次做制片人,拍摄本片的种种心得:  角色:除了演舞台剧以外最过瘾的一次演出  戏里我是许可,结婚5年周年的时候,老公被一只妖精给睡了,如果是失恋或者失婚的时候,你
深夜食堂  从安倍夜郎漫画里出来的食堂,  在霓虹的暗处,背街小巷,  烹饪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的真相。  猫饭、茶泡饭、红色香肠、酱油炒面,  松 冈锭司,山下敦弘,及川拓郎,登坂琢磨,小林圣太郎,  这些眼花缭乱的名字,  就是人间烟火。  我有点居心不良,一直追,  企图甄别食堂里的成份与阶级。  结果是所有的装模作样,  在朴素面前不堪一击。  终于明白了那些面膜和画皮,  走不进深夜的食堂
一 耶拿,离北京很远的一座德国古城,与我原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那里曾发生过一次重要战役。   1806年10月14日黎明时分,在耶拿城郊,拿破仑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地盘,率九万多主力部队向普鲁士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普军大败溃逃,拿破仑随后又令法军追击其残部直至魏玛城内。这一战役,普军共伤亡两万七千余人,损失火炮二百多门,法军以伤亡五千人的代价大获全胜。这是拿破仑继奥斯特里茨战役
小时候,我是个敏感的孩子。那时我住在董村,我们村很穷,没工厂,没副业,所谓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只能从报纸和收音机里了解到。我觉得,我们董村是最像农村的村子,直到现在,村里依然靠挂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广播信息,大到迎接上级检查、民主选举,小到谁家丢了鸡鸭、叫孩子吃饭的琐事,都要到广播里喊一喊。村中央有个铁皮小卖部,就在我们小学门口,小时候,我总在那里买铅笔、小刀、橡皮,也买玩具、斗兽棋、贴画还有印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