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画家乔远在2003年春天认识吴勇。为什么是2003年春天?此后每到春天,乔远都这样问自己。那是特别时期,因为“非典”。口罩和中药的味道成为人们熟悉的东西。北京城空空荡荡,像老妇的乳房。乔远第一次来到艺术区,过程稍显艰难。因为那时他任教的高校,已经开始实施管控政策,进出校门都如偷渡客翻越国境。校门口的棕红色电动门终日封闭,一个月没有打开过,除了小汤山医院的救护车开进来拉走需隔离的学生那次。校门传达室改为临时进出通道,装有自动检测体温的装置,很像机场安检通道,但又复杂些,因为进出校门都需要通过校办复杂的审批程序。
吴勇那一年已经是年与时空画廊的老板。乔远后来知道吴勇是山西人,面慈、手软,就像大同石窟里的佛头。画家乔远画国画,尤喜人物,曾去大同石窟造访过那些佛头。乔远看见吴勇一张可以做模特用来画佛像的脸,印象深刻。
吴勇的年与时空画廊在艺术区最西边。应天开车带乔远来艺术区,他们把车停在艺术区外的公路边上。应天说他不担心违章停车,因为现在没人管这些了。
年与时空画廊占用的是一幢公寓楼的一楼二楼,共两层——也许是后来打通的,中间接上楼梯。公寓楼紧邻艺术区外的公路。这条公路通往首都机场,然后,“通往世界”——应天这样解释。他总是喜欢这样的夸张。他也许该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乔远时常这么想。
画廊的一层,是大厅,可以明显看出改建的痕迹。原来的墙体都拆掉了,连成一间宽阔的、像样的大厅。大厅中央,放着最显眼的作品——是一些鸡蛋,装在金属制的镂空立方体里。六个金属立方体错落着,层叠上去,每一个都半米见方,像坏掉的一堆魔方。鸡蛋都是真的,乔远走近前察看过。他想起鸡蛋的保质期,“非典”让他开始考虑这些问题。
吴勇问,说实话,还不错,是吧?
乔远不太明确他指的是什么。但他笑着答,不错。
乔远这天是翻了学校西门的矮墙,从“集中营”里溜出来的。这也许才是真正不错的事。学生们那时开始都管校园叫“集中营”。两千多名青春期男女,在集中营里已经呆满一个月,又停课了,终日无所事事,谁都难免想要逃逸。毕竟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者打羽毛球,这些事情,很快会让人厌倦。于是有人开辟了这条出校的秘密通道——矮墙本来也不高,沿着墙根又垒了些砖头,个子不高的女生也能轻松踩着砖头、翻墙进出。校方似乎也知道这条通道,因为那些砖头一度被清理过,但不久又有新的砖头出现。学生们心照不宣,谁也不问是谁做了好事。墙外面的北京城,其实也不过是一座大一些的集中营,但他们也乐此不疲。只是乔远翻墙出校,可不是为了像大学生们一样,只为看场电影或者吃顿没味道的麻辣烫。
乔远是被应天叫出来的。乔远的大学同学应天,早住在艺术区,这天打来电话说要解救乔远,去艺术区转转。
应天说,都这样了,还不出来。
這天下午,应天说他已经把车开到西门那处矮墙外了,他已经看见了三三两两的学生翻过矮墙出来。而且那些翻墙的动作熟练、轻巧,“就像做操一样”,应天在电话里说。
后来,乔远也翻了墙。他觉得这感觉很好,像是再也不用回来了。跨站在矮墙上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很久都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应天开车带乔远来到了艺术区。艺术区在北京城的另外一边。穿越城区的三环路,在乔远看来格外空旷陌生,就像另一座新兴城市的开发区。只不过两个月之前,这还是北京城最拥堵、最繁华的一条路。
那年春天北京的天空,也蓝得离奇的虚伪,酷似丙烯颜料里乔远最不喜欢的那种蓝。乔远打开车窗,摘下口罩,因为应天并没有戴口罩,乔远也不愿让自己显出胆怯。
乔远来到艺术区的第一站,就到了吴勇的年与时空画廊。画廊老板吴勇——应天这么介绍的——说,他在策划一个活动,叫“蓝天不设防”。吴勇找来应天,是为商量这件事。应天又叫来乔远,因为应天总是会在遇上麻烦事的时候叫上乔远。应天向吴勇介绍,说乔远是画家,画写意人物的。但应天没说乔远在城西的高校当老师。乔远心照不宣,于是也没有解释。他们都觉得在艺术区,画家的身份,其实更合适。
“随便看看。”吴勇说。他穿小方格子的衬衣,扣子扣到从上往下的第二颗。在他衬衫胸前的口袋里,装着一盒KENT香烟,透过薄薄的衬衫布,香烟盒清晰可见,于是他左边的胸脯就鼓了出来。那是心脏还是肺的位置呢,乔远不确定。
乔远在艺术区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勇,这难免造成不太合适的印象。其实艺术家们都从来不会在衬衫胸前的口袋里放东西——他们根本也不会穿衬衣这种东西。
吴勇带着乔远、应天,去了画廊的二楼。二楼装有落地玻璃窗,墙上挂着抽象表现主义的画。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室内热得待不住,只有一楼装了空调。他们只看了一眼,又下楼。吴勇说去外面抽支烟。
“都差不多了,跟亦庄那边也说好了,到时候直接去就行。”吴勇跟应天谈着活动的事。他们似乎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乔远听不明白,但他也没问。
在学校的教师宿舍楼里,乔远已经独自打发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四月“非典”疫情公开、学校实行紧急封闭措施的时候开始。这一个月的日子过得很漫长,每天的娱乐,不过是看看新闻通报的非典病例和疑似的人数,就像股民每天守着看大盘指数。只是到现在为止,这个大盘的指数都只是在涨,没有跌。到后来,连新闻里的数字也失去了吸引力了,因为那毕竟太抽象。有些东西变成数字之后,便显不出什么意义。乔远开始进入一段沉闷的自闭期。没人给他打电话,他也不想跟什么人联系;学校的网络时好时坏,上网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那些画画的东西,毛笔、砚台、宣纸、颜料,都搁置在宿舍一个角落里,发出干燥后的粉尘气息,谁还有心思画画呢;教研的论文,一直在电脑某个文件夹里,没被打开过,自然也毫无进展。乔远每天的活动,是晚饭后在校园内闲逛,看学生们如何花样百出地打发时间,谈恋爱或者发呆,本质上是一回事。有时会碰到认识的学生,他只是远远地点头,连微笑也省略了,反正大家都戴着口罩。他最久一个星期没有开口说话,沉默到错觉自己会因此顿悟而成为艺术大师。可是他知道,其实自己始终也没能真正平静下来,内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很狂躁,他安静不下来——反正,他一点儿也不想这样过日子了。所以,应天打来电话的时候,乔远几乎立刻答应了——是的,去艺术区看看,翻墙出去。 乔远认识的画廊老板从来不多,他还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打交道。他们是商人,商人总是穿衬衣,是会在胸前的口袋放东西的另一种人。那大概很不一样。乔远一直自认是学院派。学院派艺术,依赖另一种逻辑。这种逻辑的核心是论文成果、教学成绩以及叫好不叫座的赔钱展览。可是,这种逻辑乔远也没能掌握。他当了三年高校的艺术课老师,一直教的是公共选修课,当然没人在乎,所以连副教授也没能评上。这大概很能说明些什么。应天一直在劝他辞职,大概也是意识到乔远在高校的日子难免捉襟见肘,还不如辞了痛快。
乔远开始听明白他们的活动内容。他们打算在亦庄开发区的空旷地带,放飞三百只风筝,名为“蓝天不设防”。风筝是在潍坊定做的,潍坊有家风筝厂自愿赞助他们三百只风筝,因为这毕竟是“公益活动”。“抗击非典,团结人心”,电视里都是这么说的。三百只风筝不算什么、微不足道,比起因此获得的名声来说。
乔远没有问“风筝”和“非典”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他只是默默听他们说话,那些细节,邀请多少人,还有宣传,最好能多去些人,什么人都行,反正所有人现在都没事干,机关不上班了,学校停课了,商场也没生意了,连公交车都空载了,闲人多的是……说实话,没问题的,因为在户外,亦庄那边很开阔的,比天安门广场还开阔,还可以戴口罩,如果还不放心的话,我们做过申请,跟有关方面打过招呼的……三百只风筝可能不够,潍坊那边愿意再提供些……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里面有几只定做的,很大……你猜不出来,那是什么风筝,打死你也猜不出来,这可是出彩的部分呢……是孔子、佛祖、耶稣……上新闻的时候,得说说这个……可能还有别的,我一下想不起来了,反正都是些神仙们……说实话,现在不就该神仙们出场的时候吗……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意义是你们艺术家的事,说实话,我是商人,我不操“意义”的心……什么,那可不行,你最好再想点什么意义来……我不知道……我得打几个电话了,再叫一些人,最好有名气的,这几个电话得我来打,说实话,我有这面子……
阳光亮得刺眼,在艺术区空旷的柏油路面上,炙烤出一些气体状的东西。乔远觉得,透过这些气体看眼前的一切,都有种变形的感觉,好像时光穿越,总之是那种非现实的映像。他的心思,并不在吴勇的活动上。他从来也不关心那些被认为是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尤其在这样的时候。
两周前,乔远的一个学生被带走,去了隔离医院。跟他一起被带走的,还有他的宿舍以及左右相邻共八个宿舍的学生。他们还不知道隔离是怎么回事,在上车的时候仍然快乐得像是去春游。有女生朝那些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喊——宇航员叔叔。他们都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后来,有不好的消息在校内网上流传,说起他们的隔离,医院那里早已是人满为患。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无法彻底分开,最多的时候六个人一间房。再后来,这些消息也没有了,因为那家隔离医院断网了。乔远开始收到一些陌生号码群发的手机短信,都是本校被隔离的学生发出的,收到短信的人又自发扩散这些信息。那些短信,让乔远一点点虚弱下去。此前,没有人会觉得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一切都虚弱得很,就像乔远一样。
这样的时候,吴勇想做一个抗击“非典”的活动。乔远顾不上他们,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总是想着如果明天感染了“非典”,今天其实做什么也没用。
但也许,他们和乔远又不一样。乔远住在城西的高校,三条地铁在学校大门外交会,那里是“非典”的重灾区;艺术区在城东,疫情没那么严重。北京这么大,乔远与吴勇,曾经是天平两端遥遥相望的砝码,难得遇见。但现在,乔远来艺术区了,见到了画商吴勇,天平就倾斜了,乔远觉得什么东西正在失控。
吴勇并不知道这些。城西是高校区,距离这里毕竟太远了。吴勇拍了拍乔远的后背,并就势把手停在乔远的肩上。
乔远从柏油路上那团诡异的气体里,回过神来。感受到吴勇粗短的胳臂上发烫的温度,禁不住一哆嗦。乔远很久都没有这样的身体接触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现在,这都是奢侈的事了。
但乔远的反应,也许不是太礼貌,反正,吴勇迅速收回了手,几乎不着痕迹。吴勇的眼睛,躲在反光的眼镜片后面,乔远暂时看不明白他的神情。乔远宁愿相信,吴勇只是为表示友好而已,搭着肩膀,就像哥们儿一样。乔远想要道歉,为自己刚刚那么惊讶的反应。但他又不知道怎么道歉,因为吴勇把这些动作都做得那么自然,没有刻意的亲密,也没有故意去掩饰难堪——因为他是商人,乔远只能这样想。
吴勇走开了,他“有几个电话要打”。
应天抽完烟,招呼乔远进画廊。他们漫无目的转了两圈,一张一张看着墙上的画,还有画旁边那些小标签上的署名。有的署名旁边,贴着小小的红色圆形贴纸,像古代仕女额头的美人痣,代表这些画已经售出了。
“其实也不是,”应天神秘地说,“有时候没卖的画,也贴上这个小东西,显得热销。”乔远听过这样的事,艺术市场总是需要各种运作、炒作、营销和策划。这都是画商们的本事。
应天说,你也拿几张画来摆上,摆上又不花钱。
喬远答应着,心里并不喜欢应天的说法。乔远只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卖过几幅画,是他的毕业作品,那时他喜欢抽象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领域,其实所有人都喜欢抽象表现主义。但那些画从毕业展览上撤下来的时候,乔远很难过。他为此很长时间都看不起自己,也因此认定自己无法靠画画生活了——不过卖了几幅画,竟像卖了器官般痛苦。但这些事,是不是做多了就习惯了呢?在年与时空画廊,乔远这样想着。就像女人卖身,次数多了就没事了。只要是为了生活——这总是一个堂皇的借口。
乔远说起吴勇的活动,问应天那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
应天似乎很有兴致,他认为成败在此一举。“现在,后海已经火起来了,为什么?因为‘非典’,三里屯不能去了,人们要到户外,户外是什么地方,就是后海,也是艺术区啊。”应天看这件事的角度,似乎跟吴勇不一样,跟乔远想象中,也不一样。艺术区有些偏远,交通并不那么方便。早期,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因为学校搬迁、装修,在这里租了厂房,做雕塑,也画画,因为房租便宜。应天也是那时到艺术区的,他被学校开除了,他住了三年的乔远上铺的那张床位不再属于他,他需要找一处便宜房子。 “谢谢,乔老师,再见!”她说,像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老师好一样。
应天还想说什么,但被乔远制止住,“你也该回去了,我们这儿,可是重灾区。”乔远若有深意地说。
“什么重灾区啊,你都没事,我能有事吗?”应天像暴富的纨绔子弟,整天只发愁如何打发时间这样的问题。
“喂,我们帮你‘出墙’了,你不得感谢我们哪?”应天朝牛牛喊。
牛牛转身又回来,大声说,“我说过谢谢了。”她是个一本正经的好学生。
“这样啊,那不客气了,下次再想出墙的时候,记得找我啊!你要不要我的电话?”应天也一本正经地问。
牛牛干脆又走回来,纠正应天道,“我是翻墙,不是出墙。”
牛牛是北京女孩,成绩不好不坏,后来她自己这么说。“如果在外地,我大概大学都考不上。”不过她不认为自己比成绩好的那些同学差,“我觉得我挺全面的。”说完她又迟疑起来,很坦诚地补充着,“我不喜欢艺术,我只上过你一节课。我选美术欣赏课,是因为别人都说,这课很容易,是送分的。”
“哦,小牛牛,那怎么行呢?你不上课,乔老师是不会给你学分的,是吧?乔远。”应天严肃地说。现在,他们都坐在校園中央的那块草地上。在户外,这让人有安全感,而且还有很多学生,都在他们周围,坐着或者躺着,看上去都昏昏欲睡,像《动物世界》里那些懒惰的海豹。
“因为停课了啊!”牛牛辩解。
“给你一个补课的机会!”应天从来没这么和蔼地跟乔远说过话。
“补课?不嘛!”牛牛当真了。
乔远悄悄笑起来。应天这才说,“跟乔老师去艺术区看画展,现场讲美术欣赏!”
“为什么?”牛牛不高兴地问。
“你问乔老师!”应天也很不高兴地解释。
“我看你先得学习翻墙。”乔远说。
牛牛这天翻墙出校,据她自己当时说,是为了回家。她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更何况,天气热起来,她必须回家“换裙子”。“再不穿裙子,夏天就过去了。”
可是,第二天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却背了一只毛茸茸的背包,远远看去,乔远还以为她带了只白色皮毛的狗或者猫这种宠物。如果在冬天,这样的包会很不错,但不是现在。
她如约出现在翻墙的地方,没有爽约。这似乎也没什么意外的。
你分不清季节吗?后来乔远问她。
“有什么关系啊,谁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冬天呢?”牛牛说。
“你太悲观了,小小年纪,不该这么悲观,走,应老师带你去接受下理想主义教育。”应天说。
“你不是老师,乔老师才是。”牛牛总是很认真,“不是美术欣赏教育吗?怎么又改成政治课了!”
“哦,小牛牛,我就喜欢认真的孩子,你这样的。”应天说。
他们又翻了一次墙,牛牛还是觉得很难。“我身体平衡不好,体育课经常不及格。”
“你美术课也不会及格的!”应天吓唬她。她被吓住了,一紧张,一只脚又从墙上滑了下来,好在这天她没有穿裙子,动作终于可以舒展一些了。
“我不跟你说话了!”牛牛对应天说。她又为自己解释起来,“我答应跟你们去什么艺术区,只是因为这里无聊死了。我不喜欢艺术,也不要看什么画展。”
乔远再一次把牛牛从墙头抱了下来,这一次,他感觉她其实沉甸甸的,像那种没发开的馒头,但也许只是因为她开始信任他,才把体重放心地交在他手上。
乔远又去了艺术区,这一次是因为应天喜欢这女孩。
在三环路上,应天开始给牛牛讲那个“蓝天不设防”的行为艺术。
“可是,放风筝,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理解。”牛牛问。
“乔老师给讲讲!”应天帅气地转了一下方向盘。
“牛牛,行为艺术你知道吗?”乔远说,“意义,这东西对每个参与者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唯一的意义,你觉得这个活动的意义在哪里,它就在哪里。”
“我只觉得,希望那些被带走去隔离的男生,快回来,一个也不少。”牛牛坐在后排,慢慢地说着。乔远没再说话,他自己也和牛牛一样,正在经历等待中那些无用的环节,比如希望,比如做些不知道因何缘故的无谓的事,但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必须等待,没有人可以忽略的、却是必然而强大的——等待。
“有个男生,我是说,被带走的其中一个男生,他喜欢我,总是在教学楼外面等我下课,但每次我想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又说不出什么来。”牛牛突然说起这个。“他是好学生,绝对不会翻墙的,我其实也是,但是他被隔离了,因为住他旁边宿舍的男生发烧,他就要被隔离,他什么也没做,只是住的宿舍不对,我可能再见不到他了,因为他被分到一间倒霉的宿舍。”
“怎么会呢?我说你悲观吧,还不承认。”应天说。
“不,不是悲观,是认清现实。”牛牛说了句哲理的话,“现实就是,我们怎么防备、戒严,还有遵守学校的规定,其实都没有用,你可能两年前被分到一间宿舍,所以‘非典’来了,你就得被隔离,谁能预料得到呢?”
“是的。”乔远相信牛牛说得没错。
年与时空画廊一层的玻璃门开着,吴勇在里面独自发呆,看着天花板。他可能还在思考烟雾探测器的问题。他对他们依然热情,只是一种初识般的热情,仿佛昨天的事并没有发生过。他自言自语着,说烟雾探测器还没修,因为谁也不管。“他们只知道收房租,别的,什么事也不管。”
“可不是,现在什么事都得自己来。”应天附和道。
“我现在得自己去开水房打开水了!”牛牛也说。以前有喜欢她的男生帮她做这些事,但现在她得自己去打开水,拎两只沉甸甸的水壶爬上几层楼梯。
乔远对吴勇感到抱歉,为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来自高校区的自己,何况,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他们还带了一个同样来自高校区的牛牛——一个计算机自动化工程系的女孩,和艺术没有关系。“我五岁的时候去过中国美术馆,只是因为从我家过去有直达的公交车。然后就再没去过了,这是我第二次看画展哦。”牛牛说。 但吴勇对牛牛还不错。乔远相信吴勇会对所有来画廊的人都态度和善,用一种可以容忍的、不会让人产生黏腻与不适的热情,来取得陌生人的好感。乔远昨天听应天说过,吴勇其实“多不易”,不光是他在山西的煤井里被埋过一次,而且他跟错了人,那是个高官,然后出事了,官商勾结,吴勇被“供了出来”。他本来在山西做得不错,“是文化公司,大概卖字画,主要帮人洗钱”。但出事后不行了,他替人顶罪,赔光了家产。
应天昨天也这样告诉乔远:“他是关键时刻能顶住的人,所以,还不错的。”应天只是想表达这观点,而且吴勇让应天成为“蓝天不设防”的策划人了,如果活动成功,应天的履历表上会多上一条很值得夸耀的经历。
但吴勇昨天为什么会那么紧张?乔远没问。他想,那还是不一样的,钱财和性命——或者再文艺一些的说法,生命。吴勇是商人,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是吗,时隔多年,吴勇依然是画廊老板,而当年出事后供出他的那个高官,也许现在只是在边远地区的某监狱,像鼹鼠一般过着日子。只是,这世界总是有“预设前提”的,前提是一句苍老又强大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怕死,这没什么羞愧的,现在看来,反倒是一种勇气。
所以乔远这天第二次见到吴勇的时候,对吴勇似乎又多了一种不一样的认识。他想起吴勇在北京如何从头再来,如何开办年与时空画廊,在城东这片区域——曾经是国营电子厂,厂房废弃了,留下方方正正、棋盘一般的“城中城”。听说日本和爱尔兰的知名画廊,也即将在这里开张,因为这是世纪之初,这是中国,这是北京……而这些概念,似乎都在预示着一种莫名的前景,这种前景,与市政府规划中的“高新科技园区”无关。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一切会更迅速而完美,就像一场一拍即合的爱情。即便如此,也足够证明吴勇的眼光,他不需要帮贪官洗钱,也能在当代艺术领域成事。
吴勇告诉他们,三百只风筝已经送到亦庄了。言下之意,万事俱备,只等明天,“希望是个顺风的好天气。”他淡淡地说。
“放风筝应该是逆风天。”牛牛纠正道。
他们都奇怪地看着她。乔远想,她只是太认真而已,不知道顺风和逆风,有时只是一种说辞,就像这世界总是需要通过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废话,才能保持运转一样。
“我不知道计算机自动化系统专业,还学习放风筝的事情啊?”应天没有见识过太多牛牛这样的女孩——他认识的女孩都是艺术学院的那种,永远不会说起“风速”“风向”这种东西。
“不,不学风筝,但就是这样的,逆风放风筝。”牛牛没有听出应天话里的意思。“而且,我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要放风筝?你们不能做些有用的事吗?”
“什么是有用的事?”
“那些快死的,还有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的人,那些人,他们会在乎你们放了多少只风筝吗?”牛牛义正词严地说着,“难道你们放了三百只风筝,他们就不死了吗?”她看上去很激动,像在广场上发表演说。
“可是,话不该这么说。”乔远朝她走过去,轻声说,“我们活着的人,我们怎么办呢?”然后,他被自己的话吓住了。
牛牛先是不说话,然后又突然说,“乔老师,我昨天去医院了,他们不让我去。在很远的地方,他们就把路封锁了,我进不去……”她直直地看着乔远,如果不是她说的这些话,也许乔远会把她抱住。
但她现在需要的不是拥抱,她只是没能接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她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她只不過一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房间里还挂满了她弄不懂有什么意义的画作。
三个男人都没有抽烟,烟雾探测器仍让他们心有余悸。或者所谓“余悸”,也并不是因为烟雾探测器。吴勇看上去很没精神,他之前说过,昨天因为烟雾探测器的事情,折腾到很晚,他没睡好,还有明天的活动,千头万绪,他不可能再去安慰一个女孩的情绪。应天依然精神矍铄,他任何时候都是抖擞的,可是在应天的抖擞里,却有一些乔远无法形容的感觉,像是濒临绝境的人反而会肆无忌惮挥霍的那种感觉。应天一直在艺术区做各种“临时工”,他自己不这么说,他说那是“提供咨询”,或者“策划,靠脑子赚钱”,但“非典”让一切都放慢了节奏,像忘记时间的钟,他们都减速运转。应天也许很长时间都没法“靠脑子赚钱”了。那应天是如何应付艺术区的房租和生活开销的?乔远也不知道。应天也是不会让别人知道这一切的。他终究还是懂得如何应付女孩们小情绪的那个应天。
“小牛牛,你怎么这么傻呢?你去小汤山看他,就会改变什么吗?”应天说。
牛牛却突然抱住应天,喉咙里呜呜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在哭。她昨天还认为应天“是坏人”,在翻墙的时候拒绝他的帮助。
应天狡黠地看着乔远和吴勇,像是在自证清白。乔远当然可以推测出来,牛牛去小汤山,是想去看望那个男生。但牛牛抱住的,只是应天。应天拍着牛牛的背,像最慈祥的长者。他说:“没事了,没事了,你看,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事,你不也做了吗?”
“那是因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牛牛说。
“我们也是,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们明天去放风筝。”应天说。
牛牛抹着眼睛,东张西望着,说要去洗手间。
吴勇仍然站在门口的地方,给她指了指洗手间的方向。吴勇看上去心事重重,他这天的沉默跟前一天很不一样。乔远听说那都是因为“一些关键人物不能出席明天的活动”了,因为“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吴勇没有显得沮丧,他认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刚刚和应天又嘀咕了一阵,为“解决一些问题”。应天看上去并不紧张,他还能前后晃动着身体,显得格外松弛。后来吴勇似乎终于释然,大概是被应天的情绪影响。
牛牛在洗手间里,制造出很大的动静。三个男人对视一番,谁也没说该不该问问洗手间里的女孩是否出了状况。他们沉默着,似乎她不在场,便失掉了话题。昨天那场醉饮和烟雾探测器的事情,他们谁都没忘,但也许正是因为谁都没忘,眼前的一切才显得不同寻常——就像宿醉狂欢之后看见镜子里自己浮肿的眼袋,也像一场尽兴的性爱之后莫名其妙又无处不在的空虚。 后来,洗手间里安静下来。是应天最先开口,他说:“不错的女孩,只是,太认真。”
乔远低声说:“你不是就喜欢认真的女孩吗?”
“我就那么一说。”
“你别碰她,她是我学生。”
“哟,乔老师——别紧张,她说了,她不喜欢搞艺术的。”应天说,只是一个女孩,他不觉得值得再说下去。
“你为什么要抱她?”乔远问,他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她要抱我啊!”应天委屈地解释着。
“那你可以不抱啊?”乔远不知道自己的怒气从何而来,他觉得这是毫无必要的,为一个刚认识的女孩,跟应天争执?可是,话已经出口,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一个让人焦虑的天气,无风无雨,连日光也停滞不动。
“嘿,乔远,你至于吗?”应天嬉皮笑脸着,一脸自信,他知道自己说得没错——乔远不至于。
“你他妈的至于吗?一个女孩!”乔远声音大起来,他担心牛牛会在拐角处的洗手间里听见,可是,他忍不住,嗓子就像踩下油门的车,自行呼啸而去了。
“乔远,你丫没病吧?吃错药了?”应天声音也大了。他话音刚落,乔远的拳头就正中在他鼻子上,这是猝不及防的一拳,也是乔远唯一占上风的一拳。
乔远很清楚,应天来自河南,小时候上过少林寺,至今也会散打表演,但也主要用来在喝酒后取悦女孩用了。但应天依然可以轻松制服乔远,乔远是瘦弱的南方男人,成长的地方太过潮湿,稀释了那些肌肉里应该积聚的力量。乔远明明知道这些,但他还是出拳了,就像那些没来由的话一样,他的拳头也自行其是。他没有喝酒,这天,他甚至连一支烟都没抽过。他只是想打一架,也许从昨天、从上个月疫情开始,从很久以前,他就想打一架了。
应天果断地回击一拳,打在乔远的右脸上。乔远没站稳,踉跄了几步,差点又碰到那些金属格子里装的鸡蛋。吴勇这时发话了:“嘿,嘿,干什么呢?”但他一点儿也没有要劝他们的意思。乔远东倒西歪的时候,看见吴勇站在门口,把两手都放进了裤兜,摆出事不关己的样子。
应天又补了一拳,在肚子上。乔远也回击,用脚,但乱七八糟踢得不成章法,几乎都被应天躲了过去。
应天吼着:“够了,够了,你发什么神经呢?打我?打我?”
乔远倒在地上,脸和肚子一样疼,像辣椒在油锅里乱蹦。
乔远安静下来,应天也没再出手——不过一场没来由的打斗。乔远知道,应天没有下重手。应天的鼻子右翼上,青了一块,像昨天的颜料没有洗干净的样子。只是青掉的那块瘀伤,根本是洗不掉的。
乔远说着抱歉。他知道自己是真的抱歉。这不是他的本意。甚至牛牛都不是他的本意。他和应天是大学三年的同学,直到应天被学校劝退,他们都睡在一张床的上下铺。他们打过很多次架,当真的、不当真的,但都有明确的缘由,只有今天是无缘无故的,还当着吴勇的面。也许洗手间里的牛牛也听见了外面的响动,被吓得不敢走出来。
“爽吗?”吴勇怪声怪调地表达责备,用力摇着头,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走过来把乔远扶起来,隔着衣服袖子,用了狠力。“走,我带你去外面转一圈,消消气,不过哥们儿,你这生的到底是哪门子气啊?”吴勇问。
应天说:“他就是闲得不耐烦了,找揍嘛。”
吴勇带着乔远,沿着画廊门口的路,向东走。只是一条普通的兩车道柏油路,没什么特别。“但很快就会不一样了。”吴勇说,他指给乔远看几间破破烂烂的厂房,介绍说它们即将成为画廊、工作室还有咖啡馆。乔远趴在黑乎乎的窗玻璃往里看,什么也看不清楚——眼前的一切,还有他们面临的未来,都像在黑玻璃后面混沌一片的房间,似乎是那种立体主义的画,通通成为平面而棱角尖锐的几何体。798、797、799,他们依次走过这些数字编号代表的区域。到路东的尽头,又折向南。拐角处,几个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工人,麻木地、像看外星人一样盯着他们。乔远猜想自己脸上肯定还有打斗的痕迹。他觉得不好意思,说:“我们又在你的画廊闹出事来了。”
“我也想找人打一架,可是,打架解决问题吗?”吴勇说,“都是‘非典’闹的,脑子都不清楚了。”
乔远不知道吴勇是不是指的自己,他倒是很长时间都脑子不清楚。“我想,我只是憋坏了。你知道学校现在的情况吗?连打架都找不到人了。”
“情况很严重。”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们都没被感染,可是我们还是不一样了。牛牛昨天还说应天不是好人,今天他们就抱着哭在一起,什么世道?”
“什么意思?又跟我玩‘意义’那一套?”吴勇问。
“说真的,吴勇,我知道你昨天还担心被我传染,你不用不承认,你没错。我也没错,但我们都不一样了,因为这奇怪的病。不骗你说,我昨天真的感觉很好,被水淋过以后,可后来,又不对了。”
“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还是打一架吧,不然怎么释放呢?”乔远辩解着。
“不是为女人?”
“不是。”乔远肯定地说,“如果是为了女人,我就不会把她和应天留在那里,我自己倒跟你出来闲逛……”他觉得自己说得并不真诚,他还是依稀想知道,他们此刻在画廊里,会做些什么、聊些什么?
“其实也不是闲逛,我是想带你看看这里,虽然这里会被规划成高新科技园区,但至少这几年,这里主要是艺术家们在活动。我觉得你真的可以考虑搬过来,应天说过那个学校的职位,其实……不适合你。”
为什么又是应天说?这个该死的应天,总是比乔远更善于预见将来。他总以为自己更有远见吗?什么后海会火、艺术区会火,什么让所有人都摘口罩,女人们又总是主动对他投怀送抱……那种无名的情绪,不知从何而来,似乎正在这燥热起来的世界里膨胀。
他们又转了一个弯,往来时的方向走回去。废弃的墨绿色的大型机器,堆置在路边,散发出铁锈的苦涩气息。乔远没有说话,他希望吴勇会以为他只是在沉默地思考着刚刚的提议——到艺术区来。 这里的空间是开放的,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废墟,像老朽的寡妇在等待涅槃重生。它不是封闭的、规整的,就像巨大的休息日的游乐场,只有粗犷的建筑与机器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新狂欢。苏荷区、布鲁克林、塞纳河左岸、蓬皮杜……这些世界现当代艺术胜地的基因,也许真的会在这里落地、生长。
蓝天之上,云朵虚假地停滞着,像一个玻璃罩子将世界笼罩起来,他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想砸碎那让人窒息的玻璃罩,乔远想。
还没有走进年与时空画廊,先听见牛牛的哭声。她又哭了。女人们的状况,永远这般层出不穷。但这一次哭,牛牛明显放肆起来,几乎已是号啕。
他们快步走进画廊,看见应天还在洗手间门口。他无奈地摊开手,又耸耸肩,略带委屈地说着:“我可什么也没干。”
“怎么回事?”吴勇问应天。
应天悄声说,乔远几乎是从他的口型上艰难判断出语义:“来例假了,没准备……”
“什么?”乔远话音刚出,应天又嘘了一声,暗示乔远声音小一点儿。洗手间里的哭声却减弱了,像是长跑者进入最拖沓疲乏的时期。
“乔老师?”
“牛牛,你先开门。”乔远大声说。
她很听话,开了门,乔远见她用那只毛茸茸的背包挡在身前,又紧贴着墙挪出来。眼睛红红的,胸口起伏着,是还在啜泣。
“哭什么啊?”乔远假装轻松地问。
牛牛激动起来,突然蹲在地上,“我受不了了,乔老师。什么事我都遇上了。”
乔远轻拍着她的背:“不就是例假嘛?没什么大不了。”他想莫非还有别的事?
“真丢人,我没有准备,我不知道它会突然来,我总是这样,什么都没准备好,事情就突然发生了。他被隔离了,我都来不及跟他说句话,他就被隔离了。我已经大三了,可是我学分不够,没有实习过,家里没钱,我没什么背景,我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可我不想这样……”
“哦,我也不想这样。”乔远不太会哄女孩。
乔远去艺术区外的便利店,帮牛牛买了卫生巾,因为她自己没法去。她后来又躲回洗手间了,自行隔离起来。三个男人都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买卫生巾。况且便利店离他们,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应天不愿负责任,他说:“乔老师的学生,该乔老师去。”吴勇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乔远第一次买卫生巾。他拿不准该选什么品牌,最后选了粉红色包装的,他是画家,画家对色彩永远比对价格更敏感。他本来以为这会很难堪,但竟然没有。他坦然地结账,甚至还有些自豪。
收银员戴着口罩,露出的两只眼睛里,也没有显出任何反常的怪异情绪。乔远相信,这或许是一种对于责任感的暗示——无论如何,在便利店买卫生巾的男人,他的生活里,一定有个需要他照顾和负责任的,而且多半还是一个爱撒娇的女孩子。这当然是不错的事。
他拎着塑料袋回到画廊,一种英雄救美的自豪感让他心情也开始好起来。这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些天里,他们已经经历太多大事了。
牛牛倒是很快便让自己平静下来了。她收拾好自己,可能在洗手间里还偷偷洗了洗裤子上的血迹,又用干手机烘干,很是忙碌了一阵。她再次开门出来的时候,看上去容光焕发,真是奇迹。她主动招呼着乔远和应天:“该回去了!”她到底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乔远想。
再次翻墙回学校的时候,牛牛没有再让他们帮忙,她费力地蹬上矮墙,表情严肃而坚决。应天兴致也不是太高,他没再说那些挑逗或打趣的话。他们相约明天还在这里见,一起去亦庄参加“蓝天不设防”的活动。谁也没问为什么得去?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今天的一切,都暂未了结。所以,他们还有明天。明天,又是不一样的一天了。牛牛还说,也许她会再多叫几个同学去,他们可以坐公交车,如果应天的车坐不下的话。
乔远跟在牛牛后面,也翻上了那处矮墙。他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了——但他对此毫无信心:下一次,他们就可以不必费力地从学校大门进出了吗,带着那种平静的、倦怠的,当然更可能是无所畏惧的,笑容。
3
乔远在这天早上的电话里问牛牛:“你那边几只?”学生们把男生都称“头”,女生都叫“只”,他们喜欢这样“两头”“三只”地叫来叫去。
“只有我一头。”牛牛的声音听上去很沮丧。
“你一只。”乔远纠正她,她是女孩,女孩不论“头”。
“我一头,因为我是牛牛。”她说。
牛牛说她们都不去,因为“觉得这事儿没什么用”。放风筝?学校里也可以放风筝嘛,为什么要斜穿整个北京城,跑到亦庄去呢?
“跟她们解释不清楚。”牛牛很愤怒。
亦庄开发区在北京东南角,这里的一切都簇新得像是电脑里的效果图。这样的时候,路上更是见不到人,零星跑过一辆汽车,也惊慌得像被追赶着。出了城区,他们驶向更开阔的地带。国道边开始出现一些大红色的标语,不知道这些标语给谁看?再往前走,远远能看见白色幕布,上面有蓝色的字母。只是那些幕布,被风刮得一刻也不能停息,完全看不明白那些字母表示的含义。他们的目的地,是一片不知做何用途的砂石地,可能是待开发的地产用地,平整、宽阔,有两个足球场大。杂草一丛一丛的。已经零散到了一些人,都是开车来的。汽车就散乱停放在边缘区域。
走到中央,看见一些装置、影像作品已经布置起来。在一只巨大的追光灯前面,他们找到了吴勇。他换了纯白色衬衣,白色裤子,很容易被发现。“不能被抢了风头。”吴勇笑着解释起自己为何穿了一身白色,但他并不愿意对此再深究了,所以他说,“来了两百多人。”似乎很满意。可是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多人,也许是这里太空旷。乔远想。
那些风筝都整齐码放在不远的地方,一大块塑料布上面,花花绿绿的,很喜慶,让乔远再次想起家乡的傩戏。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三五成群站着说话,其中一些人还戴着口罩,气氛沉闷。还有音乐,是交响乐,乔远不知道是不是《命运》。
牛牛觉得那些装置很好玩儿,金属制的巨大水滴,肥胖的大力水手,还有一些奇怪的木头做的东西,看不出是什么。地面也被艺术家做了手脚,一些三维立体画,从特定位置看过去,像是地面绽裂开来,形成一道幽深的沟壑。牛牛走到那个位置,抬起脚又收回来,摇摇晃晃的。 “不虚此行吗?”乔远问她。应天已经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很多人似乎都认识应天,他们在艺术区早有来往。
“还说不好,只是,挺好玩儿的。”牛牛谨慎地回答。
“你昨天为什么跟他打架?”她突然问乔远。
“不为什么,闹着玩儿。”
“哦。”她似懂非懂地点头,又说,“是不是好多了?”
乔远惊讶地看着她,他相信她的话不是对他讲的,她只是需要这样问问自己,是不是好多了,这世界。
“他们很快就结束隔离了,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快回来了。”牛牛说。
“不会有事的。”乔远说的,是内心的愿望,但他知道牛牛会相信他。虽然来的路上,牛牛刚给他看过短信,简单几个字,“生不如死,在这儿。”牛牛觉得难过,乔远想象着发短信的男生,腼腆、内向,在夜深的时候仔细聆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想念着她,然后在电量所余无多的手机里,按出这样的句子,生不如死。
可是,所有人都是要生还的,不是吗?他们临别前,这样彼此承诺过。
乔远和牛牛,他们漫无目的地又走了走。到中午一点,音乐声停止,一些穿着黑色T恤的年轻人,开始分发那些风筝。他们的T恤背面,都写着白色的字“我们能战胜”。一个黄头发的年轻人把一只不大的黄色风筝交给乔远的时候,也这样说,我们能战胜。乔远在他的眼睛里,看出一种熟悉的东西,但是他说不好——那是一种什么东西。
乔远和牛牛分到的风筝,是一只蜜蜂。“哈,竟然是只蜜蜂。”牛牛觉得这也很好玩儿。他们打开那只风筝,发现那只蜜蜂,戴了一只口罩!
“今天是顺风还是逆风?”牛牛问乔远。
乔远也不知道,但他答道,“如果顺风,我们就逆着飞。”
牛牛笑起来,乔远发现这是两天来第一次听见她这么大声笑出来,像昨天她放声大哭一样,都是一些不被隐藏和设防的悲喜。
没有人宣布活动开始,也没有人讲话和发言,没有烦琐的程序,拿到风筝的人就自行放起来,先是一只孙悟空飞了起来,孙猴子戴着一只大口罩,后来,耶稣、佛祖也飞起来了,还有机器猫、蝴蝶、燕子、小熊……它们都有一只口罩。
但人们的心思并不在口罩上,为了在风势并不完美的天气里,让这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风筝飞起来,人们必须快速跑动,尽力避开地上偶然出现的一丛丛的杂草。有人被砖石绊倒了,嘻嘻哈哈地爬起来,拎开缠绕在身上的风筝线,再接着跑。有人跑的时候又撞到了其他人,但只要那些细细的透明的风筝线没有纠缠到一起,其实都没什么关系。
他们的蜜蜂也飞起来了。牛牛不愿意跑,她想暗示乔远,她还在生理期。乔远先跑起来,牛牛站在另一头,端着那只蜜蜂。乔远看见蜜蜂贴在牛牛的胸前,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只肥滚滚的大黄蜂。她不会知道。因为她的目光都在天上。依然是纯蓝的天,但这天没有一点儿扰乱视线的云朵飘来。这里是偏远而空阔的亦庄开发区,连云朵都不愿意前来。
天空却热闹起来,那些风筝,渐渐的越来越高,一只一只,都像要远离地面、直升而去。它们欢快地招展着各自的小翅膀,似乎告诉地面的人群,它们会就这样离开,不再回来。
乔远跑起来,喊了声“放”。牛牛松了手。蜜蜂呼啦啦贴着地面滚了两下,终于也挣扎着,飞起来了。乔远不敢停下,一手拉着风筝线,拼命地跑。
牛牛大叫起来,很多人都在莫名其妙地大叫。
放风筝并不难,你需要的,不过抓住那根隐约的线,以及一直这样跑下去。乔远感到手上传来沉重的力量,那是风的力量,风把风筝们送上蓝天,也通过风筝,把它的力量,传递给放风筝的每一个人。
乔远发现自己其实不必再跑了。蜜蜂已经可以稳稳当当地飞在半空,和蝴蝶、耶稣还有牛魔王,并排在一起——不是最高的那只,也不是最低的。
乔远停下来,控制着那根线,仿佛那根看起来不怎么结实的线,才是他此刻能握住的最紧要的东西。线勒在毫无防备措施的手心,有种尖锐的痛感,像握着一把小刀。但他会一直咬着牙、保持这种仰头向上的姿态,然后坚持下去,等待一切结束的那一刻——因为这,其实已经是人们所能做的全部。
傍晚,乔远和牛牛随吴勇的车一起回城。应天被一些扎着皮带、穿着黑色警服的警察带走了,理由是“组织非法集会”。
可是,应天又不是组织者——那些带走应天的人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解释。
“我们有证据,你们自己写的责任书,带走领头的就行。”他们办事讲究,向应天礼貌地出示过墨绿色封皮的小证件。其中一个警察,照一张纸上读着一些什么东西。乔远只是远远地看着,并不能听清。那警察的口罩下,嘴唇迅速地嚅动,像里面有只小肉虫在爬。他们彬彬有礼地请应天跟他们走。但警车没有停在旁边,于是他们凭空指向刚才来时的方向,似乎他们把警车停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了。
“只是放風筝,有什么问题啊?”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相互询问,或试图解释,是的,只是放风筝,没什么问题。
“要我再念一次吗?现在特殊时期,不允许组织任何大型集会。超过两百人,就算大型集会。”领头的警察一边把那张纸慢悠悠叠起来,一边大声嚷道。
应天倒是一脸无所谓的模样,他看上去还有些享受这样的时刻。在众目睽睽下,像被出卖的革命者一样被押送,多么与众不同的离场——所有人都将因为这个时刻而记住,或者感激他,毕竟是应天,在为他们所有人的行为付出代价。事实上,应天的表情是凝重的,但乔远却看出了那凝重里的欢快。他不知道他们会把应天怎么样?非法集会?特殊时期?未经审批?大型活动?这些关键词,就像一块块砖头,不知道终将垒出一座什么样的建筑?
“像电影一样……”牛牛惊魂未定地说。她还说刚才注意到,“那些人,他们给他戴口罩了。”而那些警察自己,也是全副武装的,连手套、脚套也是齐全的。乔远希望告诉他们,“蓝天不设防”活动的最后,所有人可都是要摘掉口罩的。而提出这个好点子的应天,现在,戴上了口罩。
画家乔远在2003年春天认识吴勇。为什么是2003年春天?此后每到春天,乔远都这样问自己。那是特别时期,因为“非典”。口罩和中药的味道成为人们熟悉的东西。北京城空空荡荡,像老妇的乳房。乔远第一次来到艺术区,过程稍显艰难。因为那时他任教的高校,已经开始实施管控政策,进出校门都如偷渡客翻越国境。校门口的棕红色电动门终日封闭,一个月没有打开过,除了小汤山医院的救护车开进来拉走需隔离的学生那次。校门传达室改为临时进出通道,装有自动检测体温的装置,很像机场安检通道,但又复杂些,因为进出校门都需要通过校办复杂的审批程序。
吴勇那一年已经是年与时空画廊的老板。乔远后来知道吴勇是山西人,面慈、手软,就像大同石窟里的佛头。画家乔远画国画,尤喜人物,曾去大同石窟造访过那些佛头。乔远看见吴勇一张可以做模特用来画佛像的脸,印象深刻。
吴勇的年与时空画廊在艺术区最西边。应天开车带乔远来艺术区,他们把车停在艺术区外的公路边上。应天说他不担心违章停车,因为现在没人管这些了。
年与时空画廊占用的是一幢公寓楼的一楼二楼,共两层——也许是后来打通的,中间接上楼梯。公寓楼紧邻艺术区外的公路。这条公路通往首都机场,然后,“通往世界”——应天这样解释。他总是喜欢这样的夸张。他也许该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乔远时常这么想。
画廊的一层,是大厅,可以明显看出改建的痕迹。原来的墙体都拆掉了,连成一间宽阔的、像样的大厅。大厅中央,放着最显眼的作品——是一些鸡蛋,装在金属制的镂空立方体里。六个金属立方体错落着,层叠上去,每一个都半米见方,像坏掉的一堆魔方。鸡蛋都是真的,乔远走近前察看过。他想起鸡蛋的保质期,“非典”让他开始考虑这些问题。
吴勇问,说实话,还不错,是吧?
乔远不太明确他指的是什么。但他笑着答,不错。
乔远这天是翻了学校西门的矮墙,从“集中营”里溜出来的。这也许才是真正不错的事。学生们那时开始都管校园叫“集中营”。两千多名青春期男女,在集中营里已经呆满一个月,又停课了,终日无所事事,谁都难免想要逃逸。毕竟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者打羽毛球,这些事情,很快会让人厌倦。于是有人开辟了这条出校的秘密通道——矮墙本来也不高,沿着墙根又垒了些砖头,个子不高的女生也能轻松踩着砖头、翻墙进出。校方似乎也知道这条通道,因为那些砖头一度被清理过,但不久又有新的砖头出现。学生们心照不宣,谁也不问是谁做了好事。墙外面的北京城,其实也不过是一座大一些的集中营,但他们也乐此不疲。只是乔远翻墙出校,可不是为了像大学生们一样,只为看场电影或者吃顿没味道的麻辣烫。
乔远是被应天叫出来的。乔远的大学同学应天,早住在艺术区,这天打来电话说要解救乔远,去艺术区转转。
应天说,都这样了,还不出来。
這天下午,应天说他已经把车开到西门那处矮墙外了,他已经看见了三三两两的学生翻过矮墙出来。而且那些翻墙的动作熟练、轻巧,“就像做操一样”,应天在电话里说。
后来,乔远也翻了墙。他觉得这感觉很好,像是再也不用回来了。跨站在矮墙上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很久都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应天开车带乔远来到了艺术区。艺术区在北京城的另外一边。穿越城区的三环路,在乔远看来格外空旷陌生,就像另一座新兴城市的开发区。只不过两个月之前,这还是北京城最拥堵、最繁华的一条路。
那年春天北京的天空,也蓝得离奇的虚伪,酷似丙烯颜料里乔远最不喜欢的那种蓝。乔远打开车窗,摘下口罩,因为应天并没有戴口罩,乔远也不愿让自己显出胆怯。
乔远来到艺术区的第一站,就到了吴勇的年与时空画廊。画廊老板吴勇——应天这么介绍的——说,他在策划一个活动,叫“蓝天不设防”。吴勇找来应天,是为商量这件事。应天又叫来乔远,因为应天总是会在遇上麻烦事的时候叫上乔远。应天向吴勇介绍,说乔远是画家,画写意人物的。但应天没说乔远在城西的高校当老师。乔远心照不宣,于是也没有解释。他们都觉得在艺术区,画家的身份,其实更合适。
“随便看看。”吴勇说。他穿小方格子的衬衣,扣子扣到从上往下的第二颗。在他衬衫胸前的口袋里,装着一盒KENT香烟,透过薄薄的衬衫布,香烟盒清晰可见,于是他左边的胸脯就鼓了出来。那是心脏还是肺的位置呢,乔远不确定。
乔远在艺术区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勇,这难免造成不太合适的印象。其实艺术家们都从来不会在衬衫胸前的口袋里放东西——他们根本也不会穿衬衣这种东西。
吴勇带着乔远、应天,去了画廊的二楼。二楼装有落地玻璃窗,墙上挂着抽象表现主义的画。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室内热得待不住,只有一楼装了空调。他们只看了一眼,又下楼。吴勇说去外面抽支烟。
“都差不多了,跟亦庄那边也说好了,到时候直接去就行。”吴勇跟应天谈着活动的事。他们似乎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乔远听不明白,但他也没问。
在学校的教师宿舍楼里,乔远已经独自打发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四月“非典”疫情公开、学校实行紧急封闭措施的时候开始。这一个月的日子过得很漫长,每天的娱乐,不过是看看新闻通报的非典病例和疑似的人数,就像股民每天守着看大盘指数。只是到现在为止,这个大盘的指数都只是在涨,没有跌。到后来,连新闻里的数字也失去了吸引力了,因为那毕竟太抽象。有些东西变成数字之后,便显不出什么意义。乔远开始进入一段沉闷的自闭期。没人给他打电话,他也不想跟什么人联系;学校的网络时好时坏,上网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那些画画的东西,毛笔、砚台、宣纸、颜料,都搁置在宿舍一个角落里,发出干燥后的粉尘气息,谁还有心思画画呢;教研的论文,一直在电脑某个文件夹里,没被打开过,自然也毫无进展。乔远每天的活动,是晚饭后在校园内闲逛,看学生们如何花样百出地打发时间,谈恋爱或者发呆,本质上是一回事。有时会碰到认识的学生,他只是远远地点头,连微笑也省略了,反正大家都戴着口罩。他最久一个星期没有开口说话,沉默到错觉自己会因此顿悟而成为艺术大师。可是他知道,其实自己始终也没能真正平静下来,内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很狂躁,他安静不下来——反正,他一点儿也不想这样过日子了。所以,应天打来电话的时候,乔远几乎立刻答应了——是的,去艺术区看看,翻墙出去。 乔远认识的画廊老板从来不多,他还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打交道。他们是商人,商人总是穿衬衣,是会在胸前的口袋放东西的另一种人。那大概很不一样。乔远一直自认是学院派。学院派艺术,依赖另一种逻辑。这种逻辑的核心是论文成果、教学成绩以及叫好不叫座的赔钱展览。可是,这种逻辑乔远也没能掌握。他当了三年高校的艺术课老师,一直教的是公共选修课,当然没人在乎,所以连副教授也没能评上。这大概很能说明些什么。应天一直在劝他辞职,大概也是意识到乔远在高校的日子难免捉襟见肘,还不如辞了痛快。
乔远开始听明白他们的活动内容。他们打算在亦庄开发区的空旷地带,放飞三百只风筝,名为“蓝天不设防”。风筝是在潍坊定做的,潍坊有家风筝厂自愿赞助他们三百只风筝,因为这毕竟是“公益活动”。“抗击非典,团结人心”,电视里都是这么说的。三百只风筝不算什么、微不足道,比起因此获得的名声来说。
乔远没有问“风筝”和“非典”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他只是默默听他们说话,那些细节,邀请多少人,还有宣传,最好能多去些人,什么人都行,反正所有人现在都没事干,机关不上班了,学校停课了,商场也没生意了,连公交车都空载了,闲人多的是……说实话,没问题的,因为在户外,亦庄那边很开阔的,比天安门广场还开阔,还可以戴口罩,如果还不放心的话,我们做过申请,跟有关方面打过招呼的……三百只风筝可能不够,潍坊那边愿意再提供些……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里面有几只定做的,很大……你猜不出来,那是什么风筝,打死你也猜不出来,这可是出彩的部分呢……是孔子、佛祖、耶稣……上新闻的时候,得说说这个……可能还有别的,我一下想不起来了,反正都是些神仙们……说实话,现在不就该神仙们出场的时候吗……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意义是你们艺术家的事,说实话,我是商人,我不操“意义”的心……什么,那可不行,你最好再想点什么意义来……我不知道……我得打几个电话了,再叫一些人,最好有名气的,这几个电话得我来打,说实话,我有这面子……
阳光亮得刺眼,在艺术区空旷的柏油路面上,炙烤出一些气体状的东西。乔远觉得,透过这些气体看眼前的一切,都有种变形的感觉,好像时光穿越,总之是那种非现实的映像。他的心思,并不在吴勇的活动上。他从来也不关心那些被认为是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尤其在这样的时候。
两周前,乔远的一个学生被带走,去了隔离医院。跟他一起被带走的,还有他的宿舍以及左右相邻共八个宿舍的学生。他们还不知道隔离是怎么回事,在上车的时候仍然快乐得像是去春游。有女生朝那些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喊——宇航员叔叔。他们都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后来,有不好的消息在校内网上流传,说起他们的隔离,医院那里早已是人满为患。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无法彻底分开,最多的时候六个人一间房。再后来,这些消息也没有了,因为那家隔离医院断网了。乔远开始收到一些陌生号码群发的手机短信,都是本校被隔离的学生发出的,收到短信的人又自发扩散这些信息。那些短信,让乔远一点点虚弱下去。此前,没有人会觉得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一切都虚弱得很,就像乔远一样。
这样的时候,吴勇想做一个抗击“非典”的活动。乔远顾不上他们,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总是想着如果明天感染了“非典”,今天其实做什么也没用。
但也许,他们和乔远又不一样。乔远住在城西的高校,三条地铁在学校大门外交会,那里是“非典”的重灾区;艺术区在城东,疫情没那么严重。北京这么大,乔远与吴勇,曾经是天平两端遥遥相望的砝码,难得遇见。但现在,乔远来艺术区了,见到了画商吴勇,天平就倾斜了,乔远觉得什么东西正在失控。
吴勇并不知道这些。城西是高校区,距离这里毕竟太远了。吴勇拍了拍乔远的后背,并就势把手停在乔远的肩上。
乔远从柏油路上那团诡异的气体里,回过神来。感受到吴勇粗短的胳臂上发烫的温度,禁不住一哆嗦。乔远很久都没有这样的身体接触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现在,这都是奢侈的事了。
但乔远的反应,也许不是太礼貌,反正,吴勇迅速收回了手,几乎不着痕迹。吴勇的眼睛,躲在反光的眼镜片后面,乔远暂时看不明白他的神情。乔远宁愿相信,吴勇只是为表示友好而已,搭着肩膀,就像哥们儿一样。乔远想要道歉,为自己刚刚那么惊讶的反应。但他又不知道怎么道歉,因为吴勇把这些动作都做得那么自然,没有刻意的亲密,也没有故意去掩饰难堪——因为他是商人,乔远只能这样想。
吴勇走开了,他“有几个电话要打”。
应天抽完烟,招呼乔远进画廊。他们漫无目的转了两圈,一张一张看着墙上的画,还有画旁边那些小标签上的署名。有的署名旁边,贴着小小的红色圆形贴纸,像古代仕女额头的美人痣,代表这些画已经售出了。
“其实也不是,”应天神秘地说,“有时候没卖的画,也贴上这个小东西,显得热销。”乔远听过这样的事,艺术市场总是需要各种运作、炒作、营销和策划。这都是画商们的本事。
应天说,你也拿几张画来摆上,摆上又不花钱。
喬远答应着,心里并不喜欢应天的说法。乔远只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卖过几幅画,是他的毕业作品,那时他喜欢抽象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领域,其实所有人都喜欢抽象表现主义。但那些画从毕业展览上撤下来的时候,乔远很难过。他为此很长时间都看不起自己,也因此认定自己无法靠画画生活了——不过卖了几幅画,竟像卖了器官般痛苦。但这些事,是不是做多了就习惯了呢?在年与时空画廊,乔远这样想着。就像女人卖身,次数多了就没事了。只要是为了生活——这总是一个堂皇的借口。
乔远说起吴勇的活动,问应天那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
应天似乎很有兴致,他认为成败在此一举。“现在,后海已经火起来了,为什么?因为‘非典’,三里屯不能去了,人们要到户外,户外是什么地方,就是后海,也是艺术区啊。”应天看这件事的角度,似乎跟吴勇不一样,跟乔远想象中,也不一样。艺术区有些偏远,交通并不那么方便。早期,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因为学校搬迁、装修,在这里租了厂房,做雕塑,也画画,因为房租便宜。应天也是那时到艺术区的,他被学校开除了,他住了三年的乔远上铺的那张床位不再属于他,他需要找一处便宜房子。 “谢谢,乔老师,再见!”她说,像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老师好一样。
应天还想说什么,但被乔远制止住,“你也该回去了,我们这儿,可是重灾区。”乔远若有深意地说。
“什么重灾区啊,你都没事,我能有事吗?”应天像暴富的纨绔子弟,整天只发愁如何打发时间这样的问题。
“喂,我们帮你‘出墙’了,你不得感谢我们哪?”应天朝牛牛喊。
牛牛转身又回来,大声说,“我说过谢谢了。”她是个一本正经的好学生。
“这样啊,那不客气了,下次再想出墙的时候,记得找我啊!你要不要我的电话?”应天也一本正经地问。
牛牛干脆又走回来,纠正应天道,“我是翻墙,不是出墙。”
牛牛是北京女孩,成绩不好不坏,后来她自己这么说。“如果在外地,我大概大学都考不上。”不过她不认为自己比成绩好的那些同学差,“我觉得我挺全面的。”说完她又迟疑起来,很坦诚地补充着,“我不喜欢艺术,我只上过你一节课。我选美术欣赏课,是因为别人都说,这课很容易,是送分的。”
“哦,小牛牛,那怎么行呢?你不上课,乔老师是不会给你学分的,是吧?乔远。”应天严肃地说。现在,他们都坐在校園中央的那块草地上。在户外,这让人有安全感,而且还有很多学生,都在他们周围,坐着或者躺着,看上去都昏昏欲睡,像《动物世界》里那些懒惰的海豹。
“因为停课了啊!”牛牛辩解。
“给你一个补课的机会!”应天从来没这么和蔼地跟乔远说过话。
“补课?不嘛!”牛牛当真了。
乔远悄悄笑起来。应天这才说,“跟乔老师去艺术区看画展,现场讲美术欣赏!”
“为什么?”牛牛不高兴地问。
“你问乔老师!”应天也很不高兴地解释。
“我看你先得学习翻墙。”乔远说。
牛牛这天翻墙出校,据她自己当时说,是为了回家。她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更何况,天气热起来,她必须回家“换裙子”。“再不穿裙子,夏天就过去了。”
可是,第二天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却背了一只毛茸茸的背包,远远看去,乔远还以为她带了只白色皮毛的狗或者猫这种宠物。如果在冬天,这样的包会很不错,但不是现在。
她如约出现在翻墙的地方,没有爽约。这似乎也没什么意外的。
你分不清季节吗?后来乔远问她。
“有什么关系啊,谁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冬天呢?”牛牛说。
“你太悲观了,小小年纪,不该这么悲观,走,应老师带你去接受下理想主义教育。”应天说。
“你不是老师,乔老师才是。”牛牛总是很认真,“不是美术欣赏教育吗?怎么又改成政治课了!”
“哦,小牛牛,我就喜欢认真的孩子,你这样的。”应天说。
他们又翻了一次墙,牛牛还是觉得很难。“我身体平衡不好,体育课经常不及格。”
“你美术课也不会及格的!”应天吓唬她。她被吓住了,一紧张,一只脚又从墙上滑了下来,好在这天她没有穿裙子,动作终于可以舒展一些了。
“我不跟你说话了!”牛牛对应天说。她又为自己解释起来,“我答应跟你们去什么艺术区,只是因为这里无聊死了。我不喜欢艺术,也不要看什么画展。”
乔远再一次把牛牛从墙头抱了下来,这一次,他感觉她其实沉甸甸的,像那种没发开的馒头,但也许只是因为她开始信任他,才把体重放心地交在他手上。
乔远又去了艺术区,这一次是因为应天喜欢这女孩。
在三环路上,应天开始给牛牛讲那个“蓝天不设防”的行为艺术。
“可是,放风筝,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理解。”牛牛问。
“乔老师给讲讲!”应天帅气地转了一下方向盘。
“牛牛,行为艺术你知道吗?”乔远说,“意义,这东西对每个参与者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唯一的意义,你觉得这个活动的意义在哪里,它就在哪里。”
“我只觉得,希望那些被带走去隔离的男生,快回来,一个也不少。”牛牛坐在后排,慢慢地说着。乔远没再说话,他自己也和牛牛一样,正在经历等待中那些无用的环节,比如希望,比如做些不知道因何缘故的无谓的事,但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必须等待,没有人可以忽略的、却是必然而强大的——等待。
“有个男生,我是说,被带走的其中一个男生,他喜欢我,总是在教学楼外面等我下课,但每次我想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又说不出什么来。”牛牛突然说起这个。“他是好学生,绝对不会翻墙的,我其实也是,但是他被隔离了,因为住他旁边宿舍的男生发烧,他就要被隔离,他什么也没做,只是住的宿舍不对,我可能再见不到他了,因为他被分到一间倒霉的宿舍。”
“怎么会呢?我说你悲观吧,还不承认。”应天说。
“不,不是悲观,是认清现实。”牛牛说了句哲理的话,“现实就是,我们怎么防备、戒严,还有遵守学校的规定,其实都没有用,你可能两年前被分到一间宿舍,所以‘非典’来了,你就得被隔离,谁能预料得到呢?”
“是的。”乔远相信牛牛说得没错。
年与时空画廊一层的玻璃门开着,吴勇在里面独自发呆,看着天花板。他可能还在思考烟雾探测器的问题。他对他们依然热情,只是一种初识般的热情,仿佛昨天的事并没有发生过。他自言自语着,说烟雾探测器还没修,因为谁也不管。“他们只知道收房租,别的,什么事也不管。”
“可不是,现在什么事都得自己来。”应天附和道。
“我现在得自己去开水房打开水了!”牛牛也说。以前有喜欢她的男生帮她做这些事,但现在她得自己去打开水,拎两只沉甸甸的水壶爬上几层楼梯。
乔远对吴勇感到抱歉,为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来自高校区的自己,何况,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他们还带了一个同样来自高校区的牛牛——一个计算机自动化工程系的女孩,和艺术没有关系。“我五岁的时候去过中国美术馆,只是因为从我家过去有直达的公交车。然后就再没去过了,这是我第二次看画展哦。”牛牛说。 但吴勇对牛牛还不错。乔远相信吴勇会对所有来画廊的人都态度和善,用一种可以容忍的、不会让人产生黏腻与不适的热情,来取得陌生人的好感。乔远昨天听应天说过,吴勇其实“多不易”,不光是他在山西的煤井里被埋过一次,而且他跟错了人,那是个高官,然后出事了,官商勾结,吴勇被“供了出来”。他本来在山西做得不错,“是文化公司,大概卖字画,主要帮人洗钱”。但出事后不行了,他替人顶罪,赔光了家产。
应天昨天也这样告诉乔远:“他是关键时刻能顶住的人,所以,还不错的。”应天只是想表达这观点,而且吴勇让应天成为“蓝天不设防”的策划人了,如果活动成功,应天的履历表上会多上一条很值得夸耀的经历。
但吴勇昨天为什么会那么紧张?乔远没问。他想,那还是不一样的,钱财和性命——或者再文艺一些的说法,生命。吴勇是商人,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是吗,时隔多年,吴勇依然是画廊老板,而当年出事后供出他的那个高官,也许现在只是在边远地区的某监狱,像鼹鼠一般过着日子。只是,这世界总是有“预设前提”的,前提是一句苍老又强大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怕死,这没什么羞愧的,现在看来,反倒是一种勇气。
所以乔远这天第二次见到吴勇的时候,对吴勇似乎又多了一种不一样的认识。他想起吴勇在北京如何从头再来,如何开办年与时空画廊,在城东这片区域——曾经是国营电子厂,厂房废弃了,留下方方正正、棋盘一般的“城中城”。听说日本和爱尔兰的知名画廊,也即将在这里开张,因为这是世纪之初,这是中国,这是北京……而这些概念,似乎都在预示着一种莫名的前景,这种前景,与市政府规划中的“高新科技园区”无关。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一切会更迅速而完美,就像一场一拍即合的爱情。即便如此,也足够证明吴勇的眼光,他不需要帮贪官洗钱,也能在当代艺术领域成事。
吴勇告诉他们,三百只风筝已经送到亦庄了。言下之意,万事俱备,只等明天,“希望是个顺风的好天气。”他淡淡地说。
“放风筝应该是逆风天。”牛牛纠正道。
他们都奇怪地看着她。乔远想,她只是太认真而已,不知道顺风和逆风,有时只是一种说辞,就像这世界总是需要通过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废话,才能保持运转一样。
“我不知道计算机自动化系统专业,还学习放风筝的事情啊?”应天没有见识过太多牛牛这样的女孩——他认识的女孩都是艺术学院的那种,永远不会说起“风速”“风向”这种东西。
“不,不学风筝,但就是这样的,逆风放风筝。”牛牛没有听出应天话里的意思。“而且,我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要放风筝?你们不能做些有用的事吗?”
“什么是有用的事?”
“那些快死的,还有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的人,那些人,他们会在乎你们放了多少只风筝吗?”牛牛义正词严地说着,“难道你们放了三百只风筝,他们就不死了吗?”她看上去很激动,像在广场上发表演说。
“可是,话不该这么说。”乔远朝她走过去,轻声说,“我们活着的人,我们怎么办呢?”然后,他被自己的话吓住了。
牛牛先是不说话,然后又突然说,“乔老师,我昨天去医院了,他们不让我去。在很远的地方,他们就把路封锁了,我进不去……”她直直地看着乔远,如果不是她说的这些话,也许乔远会把她抱住。
但她现在需要的不是拥抱,她只是没能接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她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她只不過一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房间里还挂满了她弄不懂有什么意义的画作。
三个男人都没有抽烟,烟雾探测器仍让他们心有余悸。或者所谓“余悸”,也并不是因为烟雾探测器。吴勇看上去很没精神,他之前说过,昨天因为烟雾探测器的事情,折腾到很晚,他没睡好,还有明天的活动,千头万绪,他不可能再去安慰一个女孩的情绪。应天依然精神矍铄,他任何时候都是抖擞的,可是在应天的抖擞里,却有一些乔远无法形容的感觉,像是濒临绝境的人反而会肆无忌惮挥霍的那种感觉。应天一直在艺术区做各种“临时工”,他自己不这么说,他说那是“提供咨询”,或者“策划,靠脑子赚钱”,但“非典”让一切都放慢了节奏,像忘记时间的钟,他们都减速运转。应天也许很长时间都没法“靠脑子赚钱”了。那应天是如何应付艺术区的房租和生活开销的?乔远也不知道。应天也是不会让别人知道这一切的。他终究还是懂得如何应付女孩们小情绪的那个应天。
“小牛牛,你怎么这么傻呢?你去小汤山看他,就会改变什么吗?”应天说。
牛牛却突然抱住应天,喉咙里呜呜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在哭。她昨天还认为应天“是坏人”,在翻墙的时候拒绝他的帮助。
应天狡黠地看着乔远和吴勇,像是在自证清白。乔远当然可以推测出来,牛牛去小汤山,是想去看望那个男生。但牛牛抱住的,只是应天。应天拍着牛牛的背,像最慈祥的长者。他说:“没事了,没事了,你看,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事,你不也做了吗?”
“那是因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牛牛说。
“我们也是,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们明天去放风筝。”应天说。
牛牛抹着眼睛,东张西望着,说要去洗手间。
吴勇仍然站在门口的地方,给她指了指洗手间的方向。吴勇看上去心事重重,他这天的沉默跟前一天很不一样。乔远听说那都是因为“一些关键人物不能出席明天的活动”了,因为“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吴勇没有显得沮丧,他认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刚刚和应天又嘀咕了一阵,为“解决一些问题”。应天看上去并不紧张,他还能前后晃动着身体,显得格外松弛。后来吴勇似乎终于释然,大概是被应天的情绪影响。
牛牛在洗手间里,制造出很大的动静。三个男人对视一番,谁也没说该不该问问洗手间里的女孩是否出了状况。他们沉默着,似乎她不在场,便失掉了话题。昨天那场醉饮和烟雾探测器的事情,他们谁都没忘,但也许正是因为谁都没忘,眼前的一切才显得不同寻常——就像宿醉狂欢之后看见镜子里自己浮肿的眼袋,也像一场尽兴的性爱之后莫名其妙又无处不在的空虚。 后来,洗手间里安静下来。是应天最先开口,他说:“不错的女孩,只是,太认真。”
乔远低声说:“你不是就喜欢认真的女孩吗?”
“我就那么一说。”
“你别碰她,她是我学生。”
“哟,乔老师——别紧张,她说了,她不喜欢搞艺术的。”应天说,只是一个女孩,他不觉得值得再说下去。
“你为什么要抱她?”乔远问,他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她要抱我啊!”应天委屈地解释着。
“那你可以不抱啊?”乔远不知道自己的怒气从何而来,他觉得这是毫无必要的,为一个刚认识的女孩,跟应天争执?可是,话已经出口,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一个让人焦虑的天气,无风无雨,连日光也停滞不动。
“嘿,乔远,你至于吗?”应天嬉皮笑脸着,一脸自信,他知道自己说得没错——乔远不至于。
“你他妈的至于吗?一个女孩!”乔远声音大起来,他担心牛牛会在拐角处的洗手间里听见,可是,他忍不住,嗓子就像踩下油门的车,自行呼啸而去了。
“乔远,你丫没病吧?吃错药了?”应天声音也大了。他话音刚落,乔远的拳头就正中在他鼻子上,这是猝不及防的一拳,也是乔远唯一占上风的一拳。
乔远很清楚,应天来自河南,小时候上过少林寺,至今也会散打表演,但也主要用来在喝酒后取悦女孩用了。但应天依然可以轻松制服乔远,乔远是瘦弱的南方男人,成长的地方太过潮湿,稀释了那些肌肉里应该积聚的力量。乔远明明知道这些,但他还是出拳了,就像那些没来由的话一样,他的拳头也自行其是。他没有喝酒,这天,他甚至连一支烟都没抽过。他只是想打一架,也许从昨天、从上个月疫情开始,从很久以前,他就想打一架了。
应天果断地回击一拳,打在乔远的右脸上。乔远没站稳,踉跄了几步,差点又碰到那些金属格子里装的鸡蛋。吴勇这时发话了:“嘿,嘿,干什么呢?”但他一点儿也没有要劝他们的意思。乔远东倒西歪的时候,看见吴勇站在门口,把两手都放进了裤兜,摆出事不关己的样子。
应天又补了一拳,在肚子上。乔远也回击,用脚,但乱七八糟踢得不成章法,几乎都被应天躲了过去。
应天吼着:“够了,够了,你发什么神经呢?打我?打我?”
乔远倒在地上,脸和肚子一样疼,像辣椒在油锅里乱蹦。
乔远安静下来,应天也没再出手——不过一场没来由的打斗。乔远知道,应天没有下重手。应天的鼻子右翼上,青了一块,像昨天的颜料没有洗干净的样子。只是青掉的那块瘀伤,根本是洗不掉的。
乔远说着抱歉。他知道自己是真的抱歉。这不是他的本意。甚至牛牛都不是他的本意。他和应天是大学三年的同学,直到应天被学校劝退,他们都睡在一张床的上下铺。他们打过很多次架,当真的、不当真的,但都有明确的缘由,只有今天是无缘无故的,还当着吴勇的面。也许洗手间里的牛牛也听见了外面的响动,被吓得不敢走出来。
“爽吗?”吴勇怪声怪调地表达责备,用力摇着头,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走过来把乔远扶起来,隔着衣服袖子,用了狠力。“走,我带你去外面转一圈,消消气,不过哥们儿,你这生的到底是哪门子气啊?”吴勇问。
应天说:“他就是闲得不耐烦了,找揍嘛。”
吴勇带着乔远,沿着画廊门口的路,向东走。只是一条普通的兩车道柏油路,没什么特别。“但很快就会不一样了。”吴勇说,他指给乔远看几间破破烂烂的厂房,介绍说它们即将成为画廊、工作室还有咖啡馆。乔远趴在黑乎乎的窗玻璃往里看,什么也看不清楚——眼前的一切,还有他们面临的未来,都像在黑玻璃后面混沌一片的房间,似乎是那种立体主义的画,通通成为平面而棱角尖锐的几何体。798、797、799,他们依次走过这些数字编号代表的区域。到路东的尽头,又折向南。拐角处,几个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工人,麻木地、像看外星人一样盯着他们。乔远猜想自己脸上肯定还有打斗的痕迹。他觉得不好意思,说:“我们又在你的画廊闹出事来了。”
“我也想找人打一架,可是,打架解决问题吗?”吴勇说,“都是‘非典’闹的,脑子都不清楚了。”
乔远不知道吴勇是不是指的自己,他倒是很长时间都脑子不清楚。“我想,我只是憋坏了。你知道学校现在的情况吗?连打架都找不到人了。”
“情况很严重。”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们都没被感染,可是我们还是不一样了。牛牛昨天还说应天不是好人,今天他们就抱着哭在一起,什么世道?”
“什么意思?又跟我玩‘意义’那一套?”吴勇问。
“说真的,吴勇,我知道你昨天还担心被我传染,你不用不承认,你没错。我也没错,但我们都不一样了,因为这奇怪的病。不骗你说,我昨天真的感觉很好,被水淋过以后,可后来,又不对了。”
“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还是打一架吧,不然怎么释放呢?”乔远辩解着。
“不是为女人?”
“不是。”乔远肯定地说,“如果是为了女人,我就不会把她和应天留在那里,我自己倒跟你出来闲逛……”他觉得自己说得并不真诚,他还是依稀想知道,他们此刻在画廊里,会做些什么、聊些什么?
“其实也不是闲逛,我是想带你看看这里,虽然这里会被规划成高新科技园区,但至少这几年,这里主要是艺术家们在活动。我觉得你真的可以考虑搬过来,应天说过那个学校的职位,其实……不适合你。”
为什么又是应天说?这个该死的应天,总是比乔远更善于预见将来。他总以为自己更有远见吗?什么后海会火、艺术区会火,什么让所有人都摘口罩,女人们又总是主动对他投怀送抱……那种无名的情绪,不知从何而来,似乎正在这燥热起来的世界里膨胀。
他们又转了一个弯,往来时的方向走回去。废弃的墨绿色的大型机器,堆置在路边,散发出铁锈的苦涩气息。乔远没有说话,他希望吴勇会以为他只是在沉默地思考着刚刚的提议——到艺术区来。 这里的空间是开放的,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废墟,像老朽的寡妇在等待涅槃重生。它不是封闭的、规整的,就像巨大的休息日的游乐场,只有粗犷的建筑与机器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新狂欢。苏荷区、布鲁克林、塞纳河左岸、蓬皮杜……这些世界现当代艺术胜地的基因,也许真的会在这里落地、生长。
蓝天之上,云朵虚假地停滞着,像一个玻璃罩子将世界笼罩起来,他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想砸碎那让人窒息的玻璃罩,乔远想。
还没有走进年与时空画廊,先听见牛牛的哭声。她又哭了。女人们的状况,永远这般层出不穷。但这一次哭,牛牛明显放肆起来,几乎已是号啕。
他们快步走进画廊,看见应天还在洗手间门口。他无奈地摊开手,又耸耸肩,略带委屈地说着:“我可什么也没干。”
“怎么回事?”吴勇问应天。
应天悄声说,乔远几乎是从他的口型上艰难判断出语义:“来例假了,没准备……”
“什么?”乔远话音刚出,应天又嘘了一声,暗示乔远声音小一点儿。洗手间里的哭声却减弱了,像是长跑者进入最拖沓疲乏的时期。
“乔老师?”
“牛牛,你先开门。”乔远大声说。
她很听话,开了门,乔远见她用那只毛茸茸的背包挡在身前,又紧贴着墙挪出来。眼睛红红的,胸口起伏着,是还在啜泣。
“哭什么啊?”乔远假装轻松地问。
牛牛激动起来,突然蹲在地上,“我受不了了,乔老师。什么事我都遇上了。”
乔远轻拍着她的背:“不就是例假嘛?没什么大不了。”他想莫非还有别的事?
“真丢人,我没有准备,我不知道它会突然来,我总是这样,什么都没准备好,事情就突然发生了。他被隔离了,我都来不及跟他说句话,他就被隔离了。我已经大三了,可是我学分不够,没有实习过,家里没钱,我没什么背景,我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可我不想这样……”
“哦,我也不想这样。”乔远不太会哄女孩。
乔远去艺术区外的便利店,帮牛牛买了卫生巾,因为她自己没法去。她后来又躲回洗手间了,自行隔离起来。三个男人都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买卫生巾。况且便利店离他们,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应天不愿负责任,他说:“乔老师的学生,该乔老师去。”吴勇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乔远第一次买卫生巾。他拿不准该选什么品牌,最后选了粉红色包装的,他是画家,画家对色彩永远比对价格更敏感。他本来以为这会很难堪,但竟然没有。他坦然地结账,甚至还有些自豪。
收银员戴着口罩,露出的两只眼睛里,也没有显出任何反常的怪异情绪。乔远相信,这或许是一种对于责任感的暗示——无论如何,在便利店买卫生巾的男人,他的生活里,一定有个需要他照顾和负责任的,而且多半还是一个爱撒娇的女孩子。这当然是不错的事。
他拎着塑料袋回到画廊,一种英雄救美的自豪感让他心情也开始好起来。这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些天里,他们已经经历太多大事了。
牛牛倒是很快便让自己平静下来了。她收拾好自己,可能在洗手间里还偷偷洗了洗裤子上的血迹,又用干手机烘干,很是忙碌了一阵。她再次开门出来的时候,看上去容光焕发,真是奇迹。她主动招呼着乔远和应天:“该回去了!”她到底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乔远想。
再次翻墙回学校的时候,牛牛没有再让他们帮忙,她费力地蹬上矮墙,表情严肃而坚决。应天兴致也不是太高,他没再说那些挑逗或打趣的话。他们相约明天还在这里见,一起去亦庄参加“蓝天不设防”的活动。谁也没问为什么得去?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今天的一切,都暂未了结。所以,他们还有明天。明天,又是不一样的一天了。牛牛还说,也许她会再多叫几个同学去,他们可以坐公交车,如果应天的车坐不下的话。
乔远跟在牛牛后面,也翻上了那处矮墙。他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了——但他对此毫无信心:下一次,他们就可以不必费力地从学校大门进出了吗,带着那种平静的、倦怠的,当然更可能是无所畏惧的,笑容。
3
乔远在这天早上的电话里问牛牛:“你那边几只?”学生们把男生都称“头”,女生都叫“只”,他们喜欢这样“两头”“三只”地叫来叫去。
“只有我一头。”牛牛的声音听上去很沮丧。
“你一只。”乔远纠正她,她是女孩,女孩不论“头”。
“我一头,因为我是牛牛。”她说。
牛牛说她们都不去,因为“觉得这事儿没什么用”。放风筝?学校里也可以放风筝嘛,为什么要斜穿整个北京城,跑到亦庄去呢?
“跟她们解释不清楚。”牛牛很愤怒。
亦庄开发区在北京东南角,这里的一切都簇新得像是电脑里的效果图。这样的时候,路上更是见不到人,零星跑过一辆汽车,也惊慌得像被追赶着。出了城区,他们驶向更开阔的地带。国道边开始出现一些大红色的标语,不知道这些标语给谁看?再往前走,远远能看见白色幕布,上面有蓝色的字母。只是那些幕布,被风刮得一刻也不能停息,完全看不明白那些字母表示的含义。他们的目的地,是一片不知做何用途的砂石地,可能是待开发的地产用地,平整、宽阔,有两个足球场大。杂草一丛一丛的。已经零散到了一些人,都是开车来的。汽车就散乱停放在边缘区域。
走到中央,看见一些装置、影像作品已经布置起来。在一只巨大的追光灯前面,他们找到了吴勇。他换了纯白色衬衣,白色裤子,很容易被发现。“不能被抢了风头。”吴勇笑着解释起自己为何穿了一身白色,但他并不愿意对此再深究了,所以他说,“来了两百多人。”似乎很满意。可是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多人,也许是这里太空旷。乔远想。
那些风筝都整齐码放在不远的地方,一大块塑料布上面,花花绿绿的,很喜慶,让乔远再次想起家乡的傩戏。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三五成群站着说话,其中一些人还戴着口罩,气氛沉闷。还有音乐,是交响乐,乔远不知道是不是《命运》。
牛牛觉得那些装置很好玩儿,金属制的巨大水滴,肥胖的大力水手,还有一些奇怪的木头做的东西,看不出是什么。地面也被艺术家做了手脚,一些三维立体画,从特定位置看过去,像是地面绽裂开来,形成一道幽深的沟壑。牛牛走到那个位置,抬起脚又收回来,摇摇晃晃的。 “不虚此行吗?”乔远问她。应天已经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很多人似乎都认识应天,他们在艺术区早有来往。
“还说不好,只是,挺好玩儿的。”牛牛谨慎地回答。
“你昨天为什么跟他打架?”她突然问乔远。
“不为什么,闹着玩儿。”
“哦。”她似懂非懂地点头,又说,“是不是好多了?”
乔远惊讶地看着她,他相信她的话不是对他讲的,她只是需要这样问问自己,是不是好多了,这世界。
“他们很快就结束隔离了,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快回来了。”牛牛说。
“不会有事的。”乔远说的,是内心的愿望,但他知道牛牛会相信他。虽然来的路上,牛牛刚给他看过短信,简单几个字,“生不如死,在这儿。”牛牛觉得难过,乔远想象着发短信的男生,腼腆、内向,在夜深的时候仔细聆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想念着她,然后在电量所余无多的手机里,按出这样的句子,生不如死。
可是,所有人都是要生还的,不是吗?他们临别前,这样彼此承诺过。
乔远和牛牛,他们漫无目的地又走了走。到中午一点,音乐声停止,一些穿着黑色T恤的年轻人,开始分发那些风筝。他们的T恤背面,都写着白色的字“我们能战胜”。一个黄头发的年轻人把一只不大的黄色风筝交给乔远的时候,也这样说,我们能战胜。乔远在他的眼睛里,看出一种熟悉的东西,但是他说不好——那是一种什么东西。
乔远和牛牛分到的风筝,是一只蜜蜂。“哈,竟然是只蜜蜂。”牛牛觉得这也很好玩儿。他们打开那只风筝,发现那只蜜蜂,戴了一只口罩!
“今天是顺风还是逆风?”牛牛问乔远。
乔远也不知道,但他答道,“如果顺风,我们就逆着飞。”
牛牛笑起来,乔远发现这是两天来第一次听见她这么大声笑出来,像昨天她放声大哭一样,都是一些不被隐藏和设防的悲喜。
没有人宣布活动开始,也没有人讲话和发言,没有烦琐的程序,拿到风筝的人就自行放起来,先是一只孙悟空飞了起来,孙猴子戴着一只大口罩,后来,耶稣、佛祖也飞起来了,还有机器猫、蝴蝶、燕子、小熊……它们都有一只口罩。
但人们的心思并不在口罩上,为了在风势并不完美的天气里,让这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风筝飞起来,人们必须快速跑动,尽力避开地上偶然出现的一丛丛的杂草。有人被砖石绊倒了,嘻嘻哈哈地爬起来,拎开缠绕在身上的风筝线,再接着跑。有人跑的时候又撞到了其他人,但只要那些细细的透明的风筝线没有纠缠到一起,其实都没什么关系。
他们的蜜蜂也飞起来了。牛牛不愿意跑,她想暗示乔远,她还在生理期。乔远先跑起来,牛牛站在另一头,端着那只蜜蜂。乔远看见蜜蜂贴在牛牛的胸前,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只肥滚滚的大黄蜂。她不会知道。因为她的目光都在天上。依然是纯蓝的天,但这天没有一点儿扰乱视线的云朵飘来。这里是偏远而空阔的亦庄开发区,连云朵都不愿意前来。
天空却热闹起来,那些风筝,渐渐的越来越高,一只一只,都像要远离地面、直升而去。它们欢快地招展着各自的小翅膀,似乎告诉地面的人群,它们会就这样离开,不再回来。
乔远跑起来,喊了声“放”。牛牛松了手。蜜蜂呼啦啦贴着地面滚了两下,终于也挣扎着,飞起来了。乔远不敢停下,一手拉着风筝线,拼命地跑。
牛牛大叫起来,很多人都在莫名其妙地大叫。
放风筝并不难,你需要的,不过抓住那根隐约的线,以及一直这样跑下去。乔远感到手上传来沉重的力量,那是风的力量,风把风筝们送上蓝天,也通过风筝,把它的力量,传递给放风筝的每一个人。
乔远发现自己其实不必再跑了。蜜蜂已经可以稳稳当当地飞在半空,和蝴蝶、耶稣还有牛魔王,并排在一起——不是最高的那只,也不是最低的。
乔远停下来,控制着那根线,仿佛那根看起来不怎么结实的线,才是他此刻能握住的最紧要的东西。线勒在毫无防备措施的手心,有种尖锐的痛感,像握着一把小刀。但他会一直咬着牙、保持这种仰头向上的姿态,然后坚持下去,等待一切结束的那一刻——因为这,其实已经是人们所能做的全部。
傍晚,乔远和牛牛随吴勇的车一起回城。应天被一些扎着皮带、穿着黑色警服的警察带走了,理由是“组织非法集会”。
可是,应天又不是组织者——那些带走应天的人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解释。
“我们有证据,你们自己写的责任书,带走领头的就行。”他们办事讲究,向应天礼貌地出示过墨绿色封皮的小证件。其中一个警察,照一张纸上读着一些什么东西。乔远只是远远地看着,并不能听清。那警察的口罩下,嘴唇迅速地嚅动,像里面有只小肉虫在爬。他们彬彬有礼地请应天跟他们走。但警车没有停在旁边,于是他们凭空指向刚才来时的方向,似乎他们把警车停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了。
“只是放風筝,有什么问题啊?”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相互询问,或试图解释,是的,只是放风筝,没什么问题。
“要我再念一次吗?现在特殊时期,不允许组织任何大型集会。超过两百人,就算大型集会。”领头的警察一边把那张纸慢悠悠叠起来,一边大声嚷道。
应天倒是一脸无所谓的模样,他看上去还有些享受这样的时刻。在众目睽睽下,像被出卖的革命者一样被押送,多么与众不同的离场——所有人都将因为这个时刻而记住,或者感激他,毕竟是应天,在为他们所有人的行为付出代价。事实上,应天的表情是凝重的,但乔远却看出了那凝重里的欢快。他不知道他们会把应天怎么样?非法集会?特殊时期?未经审批?大型活动?这些关键词,就像一块块砖头,不知道终将垒出一座什么样的建筑?
“像电影一样……”牛牛惊魂未定地说。她还说刚才注意到,“那些人,他们给他戴口罩了。”而那些警察自己,也是全副武装的,连手套、脚套也是齐全的。乔远希望告诉他们,“蓝天不设防”活动的最后,所有人可都是要摘掉口罩的。而提出这个好点子的应天,现在,戴上了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