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儿子的十周岁生日。
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在里屋叫我:“妈妈,我要问你个问题。”听他郑重的口气,我笑着过来了。他问:“世界上什么东西跑得最快?”咳,这算什么问题。我随口答道:“火箭。”儿子说不对。我说:“光。”他还说不对。“那你说是什么?”“思想呗!因为思想可以立刻将你从北半球带到南半球。”嗯,有道理。他又问:“什么东西最高?”我答:“天最高。”他哈哈大笑:“不对,是心最高!”呵呵,是啊,“心比天高”嘛。看来,这小子有点思想了,出乎我的意料。
我出去继续做我的饭,脑子里还萦绕着他的两个问题。是呀,一晃孩子都这么大了,都能考住我了。可我还下意识地把他当成那个成天除了吃就知道玩的小孩儿。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笑,那一个个瞬间仿佛就在眼前活跃起来……
1.出生和月子里
儿子是圣诞节前一天出生的, 比预产期早了一天。那天,连续阴沉了几日的天气却忽然放晴了,阳光很灿烂,是冬天难得一见的好天气。我是凌晨四点多去医院的,由于早破水,加上身子瘦弱,生产过程持续了大约五个小时,那种疼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顾一切地大喊大叫。婆婆一个劲示意我小声点,说多让人笑话,可我怎么忍得住。孩子一落地,我又不由自主地笑个不停,婆婆又赶紧阻止我,可我好像失控了。回到待产室,大家都表扬我坚强,羡慕我生得顺利。孩子体重七斤,完全正常。我在那里阵痛时,医生还在按我的肚子,怀疑地问:“到日子了吗?”婆婆说:“到了,孩子多大?”医生说:“也就三四斤吧。”这让婆婆很担心。没想到,却是七斤。
我没在医院停留就出院了。坐在车里,看着丈夫怀中的婴儿,心情也和阳光一样灿烂,早忘了刚才生产的疼痛。
出院第二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连门窗都被雪封住了。我暗暗庆幸孩子来得挺是时候。要是赶上这样的天,我该怎么去医院啊。小家伙月子里很安静,只有尿了才轻轻地哭两声,哭声很特别,像是说话:“来——来——”
哦,又香又软的小东西,我都不敢碰。
月子里,亲戚朋友按习俗要“下奶”。孩子的二婶来了,硬要塞给我一百元钱,我推托不肯要,忽然见她一愣,我一看,她手上的钱不见了!怎么回事?哈哈,原来在孩子手里!是孩子醒了,小手一张,不知怎么就把钱夹在手指间了。满屋的人都哄堂大笑。
2.教孩子学说话
孩子一天天大了,我一直在心里设计教学计划。我幼稚地以为,小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大人一句句地教出来的。这可把我愁坏了,该从哪开始啊?于是我看了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书,受了些启发。几个月大时,我带他出去,看到什么都给他讲,指点给他看,告诉他各种东西的名称。别人都笑我,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吗?我说能,人天生就有学习的本领。实践证明我是对的。儿子比同龄孩子词汇要丰富,他爸爸都叫不全的色彩他三岁就知道,上学后老师也说他的知识面很宽。
另有一点,儿子的动手能力很强,三岁就会熟练地用剪子,四五岁就能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给他买的玩具太少造成的。一段线绳,一块石头,一张小纸片,一根小木棒,都是他爱不释手的玩具。
3.小麻雀找妈妈
儿子快一岁生日时,有一阵子我经常要往医院跑,没人看孩子,就让母亲来帮我。一次,我从医院回来,听母亲在哼着自编的小曲儿哄儿子睡觉,见我回来,儿子觉也不睡了。母亲告诉我,她随口哼着“小麻雀找妈妈”时,儿子竟然听得委屈地哭了,只是流泪,不出声。我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音乐,就学着妈妈的调哼起来,看儿子的反应,果然,儿子刚见我时脸上露出的阳光不见了,嘴角撇下来了,眼里涌出了泪水。我赶紧闭口,心里有点酸酸的,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原来这么小的孩子就有感情了!可见母子连心啊!
4.“嗡扎”
孩子一岁半时,我搬到娘家和母亲一起住。母亲是个爱花的人,菜园的边边角角都被她种上了花。儿子经常跟在姥姥身后往园子里跑。一次他从园子里出来,我发现他的手掌上有一个硬硬的包,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儿子含混不清地说:“嗡扎。”我想了想,就明白了:原来是被蜜蜂蜇了!小孩子的词汇最有意思——他会用最少的字眼表达很丰富的意思。
5.小小艺术家
儿子似乎天生是个艺术家。他拿着一块棉绒,冲着阳光看,喊:“小鸟!小鸟!”吃饼时,会谨慎地咬成一个形状,然后立起来,叫:“大马!大马!”甚至尿尿时,也会从尿迹中发现新大陆,高喊:“大马!”
实际上,他三岁就开始拿笔涂鸦了,他的第一幅画虽只是寥寥几笔的线条画,却生动地勾勒出了我父亲看电视时的神态,让我非常惊讶。以后,我就有意识地熏陶他,不图他将来能成什么家,只想让他成人时能多点生活的情趣。我带着他去河边玩,去树林玩,捡石子,拾落叶,教他认植物,让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回来后,我启发他描述看过的东西,我再用简笔画画出来,作为我们的日记。
6.石子吃了
儿子话还说不全时,我经常捡些石头给他玩,当然我要在旁边看着才行。可有一次我不知为什么事离开了。想起来后赶紧跑回去,一看,天啊,石子都不见了。孩子若无其事地还在玩,我忙问:“石子呢?”儿子答:“吃了。”我立刻晕了,抱住儿子放声大哭,脑子里尽是可怕的想法……哭声把母亲引过来了,母亲说先别哭,我问他。我止住哭,听母亲问他。可孩子只说一句:“石子吃了。”我又哭开了。忽然,母亲挪了一下他正玩的塑料青蛙,我发现有一堆石子就在青蛙肚子底下。我破涕为笑,赶紧数数,一块儿也不少!母亲也恍然大悟说:“他是说让青蛙吃了啊。”儿子在一旁又说了:“青蛙吃了……”
7.乐不思蜀
儿子有一点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喜欢离开家。
第一天送他上幼儿园,他高兴得不得了,当时我还怕我走了他会闹,可他却和我高兴地说再见。晚上我去接他,阿姨向我汇报他的表现:不哭不闹,饭要自己吃,吃得很好。我到他那屋时,他玩得正欢,见我来毫不理睬。我催他过来,他却说:“我要在这儿住。”这可让我有点不是滋味,硬把他拉过来了。
另一次,好友非要接儿子到她家去住几天,住了大概两天吧,我就想他了,他爸爸就去接他回来。可是后来丈夫自己回来了,一问,是儿子不肯回来。隔天又去了一次,还不回来。我急了,就想了一损招:我给他“写”了封信,连文带图,我相信儿子能看懂。在信上,我画了一幅自画像,把我的头发画成白的,额上画了几道皱纹,脸上还有几滴泪,一副愁眉苦脸的样。下面又画上了儿子偎依在我怀里,我们的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
这一招果然奏效。丈夫说,儿子一看这画,“哇”的一声哭了,转身就往外跑,要回家找妈妈。到了家孩子一见我的头发没白,就笑了。
哎,惭愧,我对孩子撒了谎。
8.小侠客
有一次,正和客人聊天,邻居家的女孩哭着来找我,说有个男孩在她家门口截道,不让她回家。我就去送她回家,那个男孩果然在,我训他几句,谁知儿子也跟过来了,也大声和他评理,批评他,我拉他他还不肯罢休,回来后还义愤难平,像一个小小的英雄,惹得客人直笑。
9.不怕鬼
一次,我去医院把孩子也带去了。我做钡透,儿子也跟着进了那间黑屋。出来后去交片,护士看见儿子,招手叫他过去。儿子毫不认生地坐在人家旁边和护士聊开了。护士问:“你姓啥?”“于。”“哪个‘于’?”“干钩于。”“那你叫什么名字?”儿子没答,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小于”,后面画了个简笔画的老鼠,逗得护士笑起来:“啊,你叫小于老鼠啊!”儿子这时又说了:“妈妈看病那屋可黑了,里面有鬼啊。”护士问:“你怕鬼吗?”儿子回答得很干脆:“不怕!我有过(棍)。我有毛笔过(棍),我拿它打鬼。”我的排笔头掉了,那枝光滑的笔杆成了儿子的玩具,有一阵整天耍着玩,他奶奶不知是什么玩意儿,细看才知孙子在耍笔杆子。
哎,“鬼”这个概念是他姥姥在讲故事时灌输给他的,我怕他心里有什么阴影,就经常给他讲,世界上没有鬼,都是人编出来吓唬人的。我想他是记住了,因为有一次,我发现他在自言自语地安慰自己:“宝宝别怕,世界上没有鬼。”
10.平常心
孩子提前一年上学了,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对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完全是主动学习,让我很省心。我从不给他灌输成绩第一的思想,反倒对他的其他表现很关注。比如团结同学啦,劳动啦,对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在意,即使偶尔考得不好,也没给他太大的压力。也许这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他回家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他本人也不太关心成绩。一次考试前,我问他为什么不复习,他说都会。我说人家都怕考不好,所以抓紧时间复习,你为什么不着急?他的回答让我无语:“要有平常心!”
看来,儿子真的是长大啦,我这个当妈的得抓紧学习了,不然将来该不知怎么“对付”他啊。
编辑 / 杨世莹
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在里屋叫我:“妈妈,我要问你个问题。”听他郑重的口气,我笑着过来了。他问:“世界上什么东西跑得最快?”咳,这算什么问题。我随口答道:“火箭。”儿子说不对。我说:“光。”他还说不对。“那你说是什么?”“思想呗!因为思想可以立刻将你从北半球带到南半球。”嗯,有道理。他又问:“什么东西最高?”我答:“天最高。”他哈哈大笑:“不对,是心最高!”呵呵,是啊,“心比天高”嘛。看来,这小子有点思想了,出乎我的意料。
我出去继续做我的饭,脑子里还萦绕着他的两个问题。是呀,一晃孩子都这么大了,都能考住我了。可我还下意识地把他当成那个成天除了吃就知道玩的小孩儿。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笑,那一个个瞬间仿佛就在眼前活跃起来……
1.出生和月子里
儿子是圣诞节前一天出生的, 比预产期早了一天。那天,连续阴沉了几日的天气却忽然放晴了,阳光很灿烂,是冬天难得一见的好天气。我是凌晨四点多去医院的,由于早破水,加上身子瘦弱,生产过程持续了大约五个小时,那种疼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顾一切地大喊大叫。婆婆一个劲示意我小声点,说多让人笑话,可我怎么忍得住。孩子一落地,我又不由自主地笑个不停,婆婆又赶紧阻止我,可我好像失控了。回到待产室,大家都表扬我坚强,羡慕我生得顺利。孩子体重七斤,完全正常。我在那里阵痛时,医生还在按我的肚子,怀疑地问:“到日子了吗?”婆婆说:“到了,孩子多大?”医生说:“也就三四斤吧。”这让婆婆很担心。没想到,却是七斤。
我没在医院停留就出院了。坐在车里,看着丈夫怀中的婴儿,心情也和阳光一样灿烂,早忘了刚才生产的疼痛。
出院第二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连门窗都被雪封住了。我暗暗庆幸孩子来得挺是时候。要是赶上这样的天,我该怎么去医院啊。小家伙月子里很安静,只有尿了才轻轻地哭两声,哭声很特别,像是说话:“来——来——”
哦,又香又软的小东西,我都不敢碰。
月子里,亲戚朋友按习俗要“下奶”。孩子的二婶来了,硬要塞给我一百元钱,我推托不肯要,忽然见她一愣,我一看,她手上的钱不见了!怎么回事?哈哈,原来在孩子手里!是孩子醒了,小手一张,不知怎么就把钱夹在手指间了。满屋的人都哄堂大笑。
2.教孩子学说话
孩子一天天大了,我一直在心里设计教学计划。我幼稚地以为,小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大人一句句地教出来的。这可把我愁坏了,该从哪开始啊?于是我看了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书,受了些启发。几个月大时,我带他出去,看到什么都给他讲,指点给他看,告诉他各种东西的名称。别人都笑我,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吗?我说能,人天生就有学习的本领。实践证明我是对的。儿子比同龄孩子词汇要丰富,他爸爸都叫不全的色彩他三岁就知道,上学后老师也说他的知识面很宽。
另有一点,儿子的动手能力很强,三岁就会熟练地用剪子,四五岁就能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给他买的玩具太少造成的。一段线绳,一块石头,一张小纸片,一根小木棒,都是他爱不释手的玩具。
3.小麻雀找妈妈
儿子快一岁生日时,有一阵子我经常要往医院跑,没人看孩子,就让母亲来帮我。一次,我从医院回来,听母亲在哼着自编的小曲儿哄儿子睡觉,见我回来,儿子觉也不睡了。母亲告诉我,她随口哼着“小麻雀找妈妈”时,儿子竟然听得委屈地哭了,只是流泪,不出声。我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音乐,就学着妈妈的调哼起来,看儿子的反应,果然,儿子刚见我时脸上露出的阳光不见了,嘴角撇下来了,眼里涌出了泪水。我赶紧闭口,心里有点酸酸的,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原来这么小的孩子就有感情了!可见母子连心啊!
4.“嗡扎”
孩子一岁半时,我搬到娘家和母亲一起住。母亲是个爱花的人,菜园的边边角角都被她种上了花。儿子经常跟在姥姥身后往园子里跑。一次他从园子里出来,我发现他的手掌上有一个硬硬的包,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儿子含混不清地说:“嗡扎。”我想了想,就明白了:原来是被蜜蜂蜇了!小孩子的词汇最有意思——他会用最少的字眼表达很丰富的意思。
5.小小艺术家
儿子似乎天生是个艺术家。他拿着一块棉绒,冲着阳光看,喊:“小鸟!小鸟!”吃饼时,会谨慎地咬成一个形状,然后立起来,叫:“大马!大马!”甚至尿尿时,也会从尿迹中发现新大陆,高喊:“大马!”
实际上,他三岁就开始拿笔涂鸦了,他的第一幅画虽只是寥寥几笔的线条画,却生动地勾勒出了我父亲看电视时的神态,让我非常惊讶。以后,我就有意识地熏陶他,不图他将来能成什么家,只想让他成人时能多点生活的情趣。我带着他去河边玩,去树林玩,捡石子,拾落叶,教他认植物,让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回来后,我启发他描述看过的东西,我再用简笔画画出来,作为我们的日记。
6.石子吃了
儿子话还说不全时,我经常捡些石头给他玩,当然我要在旁边看着才行。可有一次我不知为什么事离开了。想起来后赶紧跑回去,一看,天啊,石子都不见了。孩子若无其事地还在玩,我忙问:“石子呢?”儿子答:“吃了。”我立刻晕了,抱住儿子放声大哭,脑子里尽是可怕的想法……哭声把母亲引过来了,母亲说先别哭,我问他。我止住哭,听母亲问他。可孩子只说一句:“石子吃了。”我又哭开了。忽然,母亲挪了一下他正玩的塑料青蛙,我发现有一堆石子就在青蛙肚子底下。我破涕为笑,赶紧数数,一块儿也不少!母亲也恍然大悟说:“他是说让青蛙吃了啊。”儿子在一旁又说了:“青蛙吃了……”
7.乐不思蜀
儿子有一点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喜欢离开家。
第一天送他上幼儿园,他高兴得不得了,当时我还怕我走了他会闹,可他却和我高兴地说再见。晚上我去接他,阿姨向我汇报他的表现:不哭不闹,饭要自己吃,吃得很好。我到他那屋时,他玩得正欢,见我来毫不理睬。我催他过来,他却说:“我要在这儿住。”这可让我有点不是滋味,硬把他拉过来了。
另一次,好友非要接儿子到她家去住几天,住了大概两天吧,我就想他了,他爸爸就去接他回来。可是后来丈夫自己回来了,一问,是儿子不肯回来。隔天又去了一次,还不回来。我急了,就想了一损招:我给他“写”了封信,连文带图,我相信儿子能看懂。在信上,我画了一幅自画像,把我的头发画成白的,额上画了几道皱纹,脸上还有几滴泪,一副愁眉苦脸的样。下面又画上了儿子偎依在我怀里,我们的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
这一招果然奏效。丈夫说,儿子一看这画,“哇”的一声哭了,转身就往外跑,要回家找妈妈。到了家孩子一见我的头发没白,就笑了。
哎,惭愧,我对孩子撒了谎。
8.小侠客
有一次,正和客人聊天,邻居家的女孩哭着来找我,说有个男孩在她家门口截道,不让她回家。我就去送她回家,那个男孩果然在,我训他几句,谁知儿子也跟过来了,也大声和他评理,批评他,我拉他他还不肯罢休,回来后还义愤难平,像一个小小的英雄,惹得客人直笑。
9.不怕鬼
一次,我去医院把孩子也带去了。我做钡透,儿子也跟着进了那间黑屋。出来后去交片,护士看见儿子,招手叫他过去。儿子毫不认生地坐在人家旁边和护士聊开了。护士问:“你姓啥?”“于。”“哪个‘于’?”“干钩于。”“那你叫什么名字?”儿子没答,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小于”,后面画了个简笔画的老鼠,逗得护士笑起来:“啊,你叫小于老鼠啊!”儿子这时又说了:“妈妈看病那屋可黑了,里面有鬼啊。”护士问:“你怕鬼吗?”儿子回答得很干脆:“不怕!我有过(棍)。我有毛笔过(棍),我拿它打鬼。”我的排笔头掉了,那枝光滑的笔杆成了儿子的玩具,有一阵整天耍着玩,他奶奶不知是什么玩意儿,细看才知孙子在耍笔杆子。
哎,“鬼”这个概念是他姥姥在讲故事时灌输给他的,我怕他心里有什么阴影,就经常给他讲,世界上没有鬼,都是人编出来吓唬人的。我想他是记住了,因为有一次,我发现他在自言自语地安慰自己:“宝宝别怕,世界上没有鬼。”
10.平常心
孩子提前一年上学了,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对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完全是主动学习,让我很省心。我从不给他灌输成绩第一的思想,反倒对他的其他表现很关注。比如团结同学啦,劳动啦,对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在意,即使偶尔考得不好,也没给他太大的压力。也许这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他回家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他本人也不太关心成绩。一次考试前,我问他为什么不复习,他说都会。我说人家都怕考不好,所以抓紧时间复习,你为什么不着急?他的回答让我无语:“要有平常心!”
看来,儿子真的是长大啦,我这个当妈的得抓紧学习了,不然将来该不知怎么“对付”他啊。
编辑 / 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