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这个浮华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会拒绝,你将无法自持,陷入茫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接踵而至的各类教育资讯,不绝于耳的社会声音,如果不会拒绝,就会失去自我,无所适从,只能“拔剑四顾心茫然”!当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多少次热血沸腾地随大流尝试、变革,最终的结局只能让还剩良知的我汗颜。不禁醒悟:语文教师要敢于拒绝!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究竟应该拒绝什么呢?
一、要敢于拒绝肤浅乏味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组织者理当做个性化阅读的典范。这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运用上,一些教师离了教参就无从下手,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只做教材、教参的传声筒。其实,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教材对话,敢于质疑专家学者的观点,大胆取舍,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可避免“以己昏昏”强求“使人昭昭”的尴尬!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放飞学生个性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或是教参的提示强加于学生。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挑山工》时这样问学生:“除了挑山工的精神,你还需要什么?”学生不知如何作答。于是老师启发道:“作者看到挑山工挑着物品上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所用时间比游人少这一现象,非要向挑山工问个究竟,这是什么精神?”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答出:“我们还需要作者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们还需要作者这种善于观察的精神。”这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不能在阅读时考虑编写者的意图,又怎么能在教学中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呢?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及价值取向,又要避免个性化阅读的泛化——似乎学生所有的说法都对,全都一概肯定。这正是肤浅乏味的典型表现,虽然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是“哈姆莱特”而非“鲁智深”或是其他人物形象!
二、要敢于拒绝浮躁功利
当今社会追求速度,浮躁功利的风气甚嚣尘上,瞬间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不断上演,刺激着人们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反映在语文教学上,最令人作呕的是那些无味玄乎、华而不实的作秀课,成就了所谓的一批名师,贻误的是整个语文教学!一个时期以来,语文“春潮”纷繁涌起,“XX语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节繁衍,语文课堂一下子充满了别样的色彩——设计花哨胡俏、解读不知所云、掌声歌声铺天盖地、表扬鼓励言不由衷……现在流行的许多附属于语文的东西成了语文课堂的累赘,成了语文教学的裹脚布、绊脚石。一切花里胡哨所滋生出来的所谓“课堂生机与活力”掩盖的是浮躁功利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异化的恶流!
其实,语文教学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教学的实施应一步一个脚印。力求步步走稳,步步踩实。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植根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的语言发展根基。只有拒绝了一切玄乎的语文课堂才是纯粹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要回归质朴,回归本源!
三、要敢于拒绝不着边际
学生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要在一节节课中具体落实。具体到每一节课,时间有限,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突出重点。可看看所谓的规范的教学设计,却是缺一不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其实,一节课能落实两个甚至是一个知识点就很不错了,老师明知没有必要从多角度确立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可能一一得到落实,可为了应付检查,只好绞尽脑汁,敷衍拼凑。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能非常全面周到地落实教学目标——听、说、读、写,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甚至还有表演、歌唱……不过,这样热闹的场面往往只出现于公开课上,个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语文教学的不着边际还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过度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可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走向一个极端,即过度开发,不着边际地引申、拓展。结果,学生却对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文本没有领悟,朗读、训练、理解、体会都被弱化,一堂看似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在盲目的求大求全中毁了语文的根基。
四、语文教学还要拒绝僵化练习
语文教学离不开练习,但僵化的练习只能使活生生的语文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必然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僵化的练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单的机械重复。适当的重复是应该的,但动辄几十上百遍的抄写甚至是罚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触发学生的逆反情绪,时间一长,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不合学情的难题。近日,一套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题,难住了长春某大学副教授蔡先生:“如果不查资料,30%的题目我答不上来!”(《楚天金报》4月26日:《副教授被小学三年级作业难倒》)。老师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年龄段,老师要充分了解这个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水平,注意出题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套卷子我也看了,有很多题目涉及到历史、文学等方面,如果不查资料,好多题目我绝对无从下手。教学不要只追求花样翻新,如果费心思琢磨的东西不适合学生,就是吃力不讨好。
盲目的超前训练。前几年高考语文卷话题作文很有市场,于是从高中到初中,作文练习只认话题,一些地方的小学作文竟然也赶新潮,玩起了话题!小学生连起码的作文基本要求都没有完全掌握,你让他去“玩话题”是不是太过超前呢?这样的作文练习能有多大成效呢?
学习借鉴、开拓创新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学会拒绝,也要敢于拒绝!拒绝是一种智慧,也需要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敢于拒绝一切打着各种旗号的违背教学规律的思潮,走过浮躁,走出困惑,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究竟应该拒绝什么呢?
一、要敢于拒绝肤浅乏味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组织者理当做个性化阅读的典范。这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运用上,一些教师离了教参就无从下手,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只做教材、教参的传声筒。其实,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教材对话,敢于质疑专家学者的观点,大胆取舍,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可避免“以己昏昏”强求“使人昭昭”的尴尬!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放飞学生个性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或是教参的提示强加于学生。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挑山工》时这样问学生:“除了挑山工的精神,你还需要什么?”学生不知如何作答。于是老师启发道:“作者看到挑山工挑着物品上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所用时间比游人少这一现象,非要向挑山工问个究竟,这是什么精神?”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答出:“我们还需要作者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们还需要作者这种善于观察的精神。”这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不能在阅读时考虑编写者的意图,又怎么能在教学中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呢?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及价值取向,又要避免个性化阅读的泛化——似乎学生所有的说法都对,全都一概肯定。这正是肤浅乏味的典型表现,虽然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是“哈姆莱特”而非“鲁智深”或是其他人物形象!
二、要敢于拒绝浮躁功利
当今社会追求速度,浮躁功利的风气甚嚣尘上,瞬间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不断上演,刺激着人们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反映在语文教学上,最令人作呕的是那些无味玄乎、华而不实的作秀课,成就了所谓的一批名师,贻误的是整个语文教学!一个时期以来,语文“春潮”纷繁涌起,“XX语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节繁衍,语文课堂一下子充满了别样的色彩——设计花哨胡俏、解读不知所云、掌声歌声铺天盖地、表扬鼓励言不由衷……现在流行的许多附属于语文的东西成了语文课堂的累赘,成了语文教学的裹脚布、绊脚石。一切花里胡哨所滋生出来的所谓“课堂生机与活力”掩盖的是浮躁功利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异化的恶流!
其实,语文教学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教学的实施应一步一个脚印。力求步步走稳,步步踩实。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植根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的语言发展根基。只有拒绝了一切玄乎的语文课堂才是纯粹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要回归质朴,回归本源!
三、要敢于拒绝不着边际
学生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要在一节节课中具体落实。具体到每一节课,时间有限,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突出重点。可看看所谓的规范的教学设计,却是缺一不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其实,一节课能落实两个甚至是一个知识点就很不错了,老师明知没有必要从多角度确立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可能一一得到落实,可为了应付检查,只好绞尽脑汁,敷衍拼凑。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能非常全面周到地落实教学目标——听、说、读、写,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甚至还有表演、歌唱……不过,这样热闹的场面往往只出现于公开课上,个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语文教学的不着边际还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过度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可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走向一个极端,即过度开发,不着边际地引申、拓展。结果,学生却对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文本没有领悟,朗读、训练、理解、体会都被弱化,一堂看似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在盲目的求大求全中毁了语文的根基。
四、语文教学还要拒绝僵化练习
语文教学离不开练习,但僵化的练习只能使活生生的语文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必然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僵化的练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单的机械重复。适当的重复是应该的,但动辄几十上百遍的抄写甚至是罚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触发学生的逆反情绪,时间一长,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不合学情的难题。近日,一套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题,难住了长春某大学副教授蔡先生:“如果不查资料,30%的题目我答不上来!”(《楚天金报》4月26日:《副教授被小学三年级作业难倒》)。老师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年龄段,老师要充分了解这个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水平,注意出题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套卷子我也看了,有很多题目涉及到历史、文学等方面,如果不查资料,好多题目我绝对无从下手。教学不要只追求花样翻新,如果费心思琢磨的东西不适合学生,就是吃力不讨好。
盲目的超前训练。前几年高考语文卷话题作文很有市场,于是从高中到初中,作文练习只认话题,一些地方的小学作文竟然也赶新潮,玩起了话题!小学生连起码的作文基本要求都没有完全掌握,你让他去“玩话题”是不是太过超前呢?这样的作文练习能有多大成效呢?
学习借鉴、开拓创新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学会拒绝,也要敢于拒绝!拒绝是一种智慧,也需要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敢于拒绝一切打着各种旗号的违背教学规律的思潮,走过浮躁,走出困惑,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