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来讲,报道摄影被认为是最见新闻摄影工作者功力的一种。它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去跟踪一个专题。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语言沟通、能否深入、个人生活及安全问题等等。但它又是最有分量和深度的摄影类型,无数先贤的经典之作,都说明了它的伟大与传奇,更向我们诠释出所谓“经典”的意义。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这位因以定时摄影(timelapse)的手法,拍摄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视频(本刊2010年第3期曾报道过),而在网上迅速蹿红的英国《卫报》摄影记者张丹的报道摄影作品,就透露出“经典”的意蕴。
张丹,英文名字Dan Chung
1971年出生在英国。在谢菲尔德大学进行新闻摄影培训前,他就读于普利茅斯大学地理系。他早期在德比晚间电讯就职,后来在伯明翰当地的通讯社工作,之后他去了路透社伦敦分社。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加入了英国新闻及体育报道机构,成为那里最早的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家之一。
2003年,英国《卫报》的编辑艾伦·拉斯布里杰邀请他加入。从那时起,他开始报道英国国内和国际的新闻。他拍摄的伊拉克战争让他在业界声名鹊起,之后他又拍摄报道了2006年世界杯、巴基斯坦地震、尼日尔粮食危机等。2007年,他花了六周时间拍摄即将卸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但是从2005年,他开始为报纸网站拍摄多媒体报道,并将自己的视野转移到中国。
张丹使用佳能EOS相机拍摄的视频作品以及介绍文章,请参见2010年第四期《大众DV》。
取景框是摄影师对世界的把握
当时间的色彩褪去,后来的人们会对影像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这从今天的人看过去的照片中就可得到印证。
什么是摄影?每一张作品不光要见证历史,同时还是摄影作品。跳开历史背景,这张作品还有存在的价值。
细品张丹的作品,不仅吸引人的眼球,更具有一种“摄心”的诱惑。源于他讲究的光影,精到的构图吗?和张丹交流拍摄报道摄影的要义,他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尝试各种拍摄手段去展示所到之地人们的真实生活。这话听起来颇有老生常谈之感。但是回头看我们自己的摄影作品,总感觉缺少那么点感动和深入探究下去的冲动?什么原因?有人把它归咎于被摄对象的陌生感和新鲜性。然而,在我们近乎熟视无睹的土地上,这些毫无生活体验的“老外”仍然拍出了令我们惊讶羡慕的照片。
在我们与张丹的访谈中,我们刻意地想要从他嘴里套出些拍摄报道摄影的技巧。我想这也是影友们急于想要知道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张丹似乎并不感兴趣。不是他这个人小气,不愿透露天机。而是他感觉作为一个摄影师,对于视觉语言的娴熟把握,对于使用器材的信手拈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他尝试过最好的摄影器材,无论是佳能或是尼康,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本能地、不加思索地使用它们。照相机不应该成为摄影者与拍摄主题交流的手段:摄影者需要深入地接触拍摄对象。而对黑白彩色的选择,张丹更倾向彩色。他说,因为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有助于还原真实的生活。至于风格,他没有,因为他的拍摄想法总在变,以适应他所拍摄的题材。
张丹说他的拍摄题材完全来自于报社的安排,编辑会告诉他,接下来他要去哪里拍,拍的是什么主题。但是究竟该怎样拍摄那就看他自己的了。拍摄前对被拍摄对象的资料,尽可能地收集和了解全面一些,对今后的拍摄大有裨益。通常他会去一些语言不通的地方工作,更加考验了摄影师的沟通能力,这时情感的融入和理解,成了沟通的法宝。也就回归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情感在报道摄影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话题。他在拍摄非洲的某一题材时,他去了4次那个地方,每次都会呆至少一周的时间。拍摄前不要急于按快门,可以和孩子做做游戏,散发些糖果,使他们首先接受摄影者。这是摄影者成功的第一步。
目前热衷于拍摄视频的张丹,通常选用佳能系列的相机进行创作,而在静态影像中,他更喜欢使用尼康系列的器材。在他的家中,我们看到了蔚为“壮观”的张丹个人器材装备展示。这些装备,大都是成套的,他在拍摄之前,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有点行军打仗的味道。他还有一个专门放灯的箱子。下面就来晒晒他的器材。
张丹,英文名字Dan Chung
1971年出生在英国。在谢菲尔德大学进行新闻摄影培训前,他就读于普利茅斯大学地理系。他早期在德比晚间电讯就职,后来在伯明翰当地的通讯社工作,之后他去了路透社伦敦分社。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加入了英国新闻及体育报道机构,成为那里最早的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家之一。
2003年,英国《卫报》的编辑艾伦·拉斯布里杰邀请他加入。从那时起,他开始报道英国国内和国际的新闻。他拍摄的伊拉克战争让他在业界声名鹊起,之后他又拍摄报道了2006年世界杯、巴基斯坦地震、尼日尔粮食危机等。2007年,他花了六周时间拍摄即将卸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但是从2005年,他开始为报纸网站拍摄多媒体报道,并将自己的视野转移到中国。
张丹使用佳能EOS相机拍摄的视频作品以及介绍文章,请参见2010年第四期《大众DV》。
取景框是摄影师对世界的把握
当时间的色彩褪去,后来的人们会对影像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这从今天的人看过去的照片中就可得到印证。
什么是摄影?每一张作品不光要见证历史,同时还是摄影作品。跳开历史背景,这张作品还有存在的价值。
细品张丹的作品,不仅吸引人的眼球,更具有一种“摄心”的诱惑。源于他讲究的光影,精到的构图吗?和张丹交流拍摄报道摄影的要义,他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尝试各种拍摄手段去展示所到之地人们的真实生活。这话听起来颇有老生常谈之感。但是回头看我们自己的摄影作品,总感觉缺少那么点感动和深入探究下去的冲动?什么原因?有人把它归咎于被摄对象的陌生感和新鲜性。然而,在我们近乎熟视无睹的土地上,这些毫无生活体验的“老外”仍然拍出了令我们惊讶羡慕的照片。
在我们与张丹的访谈中,我们刻意地想要从他嘴里套出些拍摄报道摄影的技巧。我想这也是影友们急于想要知道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张丹似乎并不感兴趣。不是他这个人小气,不愿透露天机。而是他感觉作为一个摄影师,对于视觉语言的娴熟把握,对于使用器材的信手拈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他尝试过最好的摄影器材,无论是佳能或是尼康,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本能地、不加思索地使用它们。照相机不应该成为摄影者与拍摄主题交流的手段:摄影者需要深入地接触拍摄对象。而对黑白彩色的选择,张丹更倾向彩色。他说,因为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有助于还原真实的生活。至于风格,他没有,因为他的拍摄想法总在变,以适应他所拍摄的题材。
张丹说他的拍摄题材完全来自于报社的安排,编辑会告诉他,接下来他要去哪里拍,拍的是什么主题。但是究竟该怎样拍摄那就看他自己的了。拍摄前对被拍摄对象的资料,尽可能地收集和了解全面一些,对今后的拍摄大有裨益。通常他会去一些语言不通的地方工作,更加考验了摄影师的沟通能力,这时情感的融入和理解,成了沟通的法宝。也就回归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情感在报道摄影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话题。他在拍摄非洲的某一题材时,他去了4次那个地方,每次都会呆至少一周的时间。拍摄前不要急于按快门,可以和孩子做做游戏,散发些糖果,使他们首先接受摄影者。这是摄影者成功的第一步。
目前热衷于拍摄视频的张丹,通常选用佳能系列的相机进行创作,而在静态影像中,他更喜欢使用尼康系列的器材。在他的家中,我们看到了蔚为“壮观”的张丹个人器材装备展示。这些装备,大都是成套的,他在拍摄之前,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有点行军打仗的味道。他还有一个专门放灯的箱子。下面就来晒晒他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