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峻冰的诗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行走在异国他乡的诗人对祖国、对故土的热爱与思念。作为一名游子,远离祖国、远离故乡的疏离情结造就了诗人对城市、自然、历史的歌咏。寄情山水,以解幽思,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乡土之情。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行吟韩国》;乡土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诗人只有掌握了诗的语言,才能用最凝练的字句抒发胸臆,直指人心。除此之外,诗歌最需要真情实感,诗是诗人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结果。因此,不善于感兴的人、不善于想象的人是无法写诗的。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1]从《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到《行吟韩国》,在每一次出走与远离的背景下,诗人峻冰捕捉到了生命的每一点变化以及情感的每一丝跳跃。从乡村到城市,远离故乡,难忘的是乡民与乡韵,浓浓的乡土之情使诗人有感而作《乡土与人生的恋歌》,抒发对家、对故乡、对生命的礼赞,同时还寄予诗人年少时的踌躇满志;而后来到异国他乡,远离祖国,浓浓的思念之情使诗人有感而作《行吟韩国》,展现的是诗人对于这个异国城市的自然、历史及人文的歌咏,在这歌咏之下则表达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祖国、对乡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当人们已逐渐沉溺于物质享受的时候,像诗歌这样纯粹的精神食粮似乎早已被抛诸脑后。“人们普遍忽略了对自我生命意识、生存价值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询,也放逐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秩序的苦涩反省以及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冷静观照,甚而连本真的体现终极关怀意识的‘乌托邦’式的人文理想也弃之高阁。”[2]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诗歌创作是艰难的,诗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又是需要诗歌的。在物质消费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不能成为行走在时代浪尖的“瘸子”,人们需要像诗歌这样的精神食粮,才能在为柴米油盐疲于奔波的生活表象之下,抛下一切直面生命的本质,以此来净化人类漂泊无依的灵魂。
乡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正如出走装点着每位少年的梦一样。诗人在《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诗集中表达了对乡土真切的怀想,以一位游子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于乡土最真诚的眷恋与感怀,“存在于诗人记忆中的温馨、宁静、充满生命力的乡土,便成为现代游子日思夜想的家园,仿佛只有在那里,一个在浮躁的生存之海漂泊的灵魂才能有所皈依”[3]。在诗人笔下,乡土是《雪地里的母亲》,是《父亲》未说完的故事,是《奶奶的扁担》,是外婆的《背篓》;乡土是《乡民》黑色肌肤里流着的红色信念,是诗人漂泊异乡多年未改的《乡音》;乡土是记忆深处的《老屋》,是孑影寥落的《小村》,是朴实坚强的《小城》。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故乡总是美的,“故乡的脉搏如乐/故乡的性格如水/故乡的习俗如诗/故乡的故事如画”(《乡土》)。这如乐如水如诗如画的故乡,正是诗人内心深深的乡土之根啊,也是诗人远走他乡后日思夜想的深深眷恋啊。乡土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也是诗人作为游子的精神之根所在。“我离不开你啊/桥那头的母亲吩咐/喜悦和苦闷能通过你到她身旁/与我一起分享//我离不开你啊/桥这头的路告我/太多的坎坷与隔膜/借助你/能变得平坦通畅”(《乡土》)。乡土是桥,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正因为这样,诗人便有了《跋涉》的勇气,《寻找自由》的境界。这些诗人记忆中的乡土,成为诗歌中点石成金的意象。夕阳下佝偻的乡民、暮色中袅袅炊烟的小村、自然平坦豪爽的乡音……不仅是诗人“寻根的向导”,也是读者“回乡的路灯”。
《行吟韩国》作于诗人远赴韩国任教访学期间,在那遥远的异国他乡,诗人同样用他的眼睛甚至灵魂感受着这个陌生的城市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在这里,诗人寄情山水,悠游自然,乡土化为其对祖国的依恋、对自然的歌咏、对历史的反思。在《行吟韩国》诗集中体现了一种诗歌的哲理美,“诗歌的哲理美即哲思在情感润泽下的诗化——以抒情的旋律对发人深省的人生乃至宇宙万物的哲理的歌咏”[4]。“穿越城市/最好在疲惫的夜晚/跟在寻找城市不知疲惫的人后面/太阳和黑雨之前/我跑过最后一条新修的街道/别迷失了/仅有的家园/寻找城市被城市寻找/是永远解不尽的开方运算”(《站在城市的肩上》)。身处城市霓虹下的诗人,用自己敏感的心反观所在的空间,寻思着人和城市之间微妙的关系。“睁开眼/我已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狂躁不安的游荡于炼狱之门的音乐/穿越每一个汗湿的毛孔/流成粉红的街”(《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从乡村到城市,生活在变调,跟着都市的节奏,每天匆忙地徘徊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诗人不禁叩问心灵:“我又是谁呢”(《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这或许是每一个远走他乡寻求梦想的人心里永远的追问。诗人通过诗歌试图告诉那些整天埋头忙碌于生活的人们停下来,放慢脚步,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样的都市哲理诗,在融入诗人以“乡土之眼”观察到的城市景象的同时,引发出经久的追问与深深反思,带给人以哲理化的启迪。
诗人认为:“诗要走下神性化的祭坛,走进充满喜怒哀乐的都市,去抚慰渴求关爱者迷离的眼,使其能够品味爱情并能从容面对自己和种族的历史以及生动多姿的自然。”[5]诚然,诗人正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发现美、追求美的,用尽心思努力地去观照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并将其凝练、提升,化为动人的诗句,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诗人用他最真诚的心感动了每一位读者,用最质朴的哲理使读者能够与之共鸣,经历虽不一样,但是情感却能共通,阅读诗行,仿佛读者也随着诗人一起约会那迷人的《午后的松林》,一起徜徉在迷离的《汉江之夜》。
每一次的远离都激发着诗人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寻根是一条永恒的回家之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根”,诗人才能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去寻找那远方的梦,才能欣赏到别人还未发现的风景。这是乡土之眼,也是诗人之心。不论是对城市的抒写中,还是在对自然的喟叹中,或是对历史的反思中,都深深地烙下了乡土的影子,这是诗人生命中一抹挥不去的底色。
乡土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根。“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6]希望诗人能揣着这份真诚,带给我们更美的诗歌,更多的感动。
注释:
[1] [前苏联]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转引自杨状振《站在城市的肩上——評峻冰的诗集〈行吟韩国〉》,《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1期。
[2][4][5][6] 峻冰:《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
[3] 杨青:《对于乡土的怀想——评峻冰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当代文坛》2003年第2期。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行吟韩国》;乡土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诗人只有掌握了诗的语言,才能用最凝练的字句抒发胸臆,直指人心。除此之外,诗歌最需要真情实感,诗是诗人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结果。因此,不善于感兴的人、不善于想象的人是无法写诗的。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1]从《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到《行吟韩国》,在每一次出走与远离的背景下,诗人峻冰捕捉到了生命的每一点变化以及情感的每一丝跳跃。从乡村到城市,远离故乡,难忘的是乡民与乡韵,浓浓的乡土之情使诗人有感而作《乡土与人生的恋歌》,抒发对家、对故乡、对生命的礼赞,同时还寄予诗人年少时的踌躇满志;而后来到异国他乡,远离祖国,浓浓的思念之情使诗人有感而作《行吟韩国》,展现的是诗人对于这个异国城市的自然、历史及人文的歌咏,在这歌咏之下则表达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祖国、对乡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当人们已逐渐沉溺于物质享受的时候,像诗歌这样纯粹的精神食粮似乎早已被抛诸脑后。“人们普遍忽略了对自我生命意识、生存价值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询,也放逐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秩序的苦涩反省以及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冷静观照,甚而连本真的体现终极关怀意识的‘乌托邦’式的人文理想也弃之高阁。”[2]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诗歌创作是艰难的,诗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又是需要诗歌的。在物质消费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不能成为行走在时代浪尖的“瘸子”,人们需要像诗歌这样的精神食粮,才能在为柴米油盐疲于奔波的生活表象之下,抛下一切直面生命的本质,以此来净化人类漂泊无依的灵魂。
乡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正如出走装点着每位少年的梦一样。诗人在《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诗集中表达了对乡土真切的怀想,以一位游子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于乡土最真诚的眷恋与感怀,“存在于诗人记忆中的温馨、宁静、充满生命力的乡土,便成为现代游子日思夜想的家园,仿佛只有在那里,一个在浮躁的生存之海漂泊的灵魂才能有所皈依”[3]。在诗人笔下,乡土是《雪地里的母亲》,是《父亲》未说完的故事,是《奶奶的扁担》,是外婆的《背篓》;乡土是《乡民》黑色肌肤里流着的红色信念,是诗人漂泊异乡多年未改的《乡音》;乡土是记忆深处的《老屋》,是孑影寥落的《小村》,是朴实坚强的《小城》。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故乡总是美的,“故乡的脉搏如乐/故乡的性格如水/故乡的习俗如诗/故乡的故事如画”(《乡土》)。这如乐如水如诗如画的故乡,正是诗人内心深深的乡土之根啊,也是诗人远走他乡后日思夜想的深深眷恋啊。乡土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也是诗人作为游子的精神之根所在。“我离不开你啊/桥那头的母亲吩咐/喜悦和苦闷能通过你到她身旁/与我一起分享//我离不开你啊/桥这头的路告我/太多的坎坷与隔膜/借助你/能变得平坦通畅”(《乡土》)。乡土是桥,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正因为这样,诗人便有了《跋涉》的勇气,《寻找自由》的境界。这些诗人记忆中的乡土,成为诗歌中点石成金的意象。夕阳下佝偻的乡民、暮色中袅袅炊烟的小村、自然平坦豪爽的乡音……不仅是诗人“寻根的向导”,也是读者“回乡的路灯”。
《行吟韩国》作于诗人远赴韩国任教访学期间,在那遥远的异国他乡,诗人同样用他的眼睛甚至灵魂感受着这个陌生的城市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在这里,诗人寄情山水,悠游自然,乡土化为其对祖国的依恋、对自然的歌咏、对历史的反思。在《行吟韩国》诗集中体现了一种诗歌的哲理美,“诗歌的哲理美即哲思在情感润泽下的诗化——以抒情的旋律对发人深省的人生乃至宇宙万物的哲理的歌咏”[4]。“穿越城市/最好在疲惫的夜晚/跟在寻找城市不知疲惫的人后面/太阳和黑雨之前/我跑过最后一条新修的街道/别迷失了/仅有的家园/寻找城市被城市寻找/是永远解不尽的开方运算”(《站在城市的肩上》)。身处城市霓虹下的诗人,用自己敏感的心反观所在的空间,寻思着人和城市之间微妙的关系。“睁开眼/我已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狂躁不安的游荡于炼狱之门的音乐/穿越每一个汗湿的毛孔/流成粉红的街”(《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从乡村到城市,生活在变调,跟着都市的节奏,每天匆忙地徘徊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诗人不禁叩问心灵:“我又是谁呢”(《在匆忙的人群中徘徊》)。这或许是每一个远走他乡寻求梦想的人心里永远的追问。诗人通过诗歌试图告诉那些整天埋头忙碌于生活的人们停下来,放慢脚步,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样的都市哲理诗,在融入诗人以“乡土之眼”观察到的城市景象的同时,引发出经久的追问与深深反思,带给人以哲理化的启迪。
诗人认为:“诗要走下神性化的祭坛,走进充满喜怒哀乐的都市,去抚慰渴求关爱者迷离的眼,使其能够品味爱情并能从容面对自己和种族的历史以及生动多姿的自然。”[5]诚然,诗人正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发现美、追求美的,用尽心思努力地去观照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并将其凝练、提升,化为动人的诗句,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诗人用他最真诚的心感动了每一位读者,用最质朴的哲理使读者能够与之共鸣,经历虽不一样,但是情感却能共通,阅读诗行,仿佛读者也随着诗人一起约会那迷人的《午后的松林》,一起徜徉在迷离的《汉江之夜》。
每一次的远离都激发着诗人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寻根是一条永恒的回家之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根”,诗人才能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去寻找那远方的梦,才能欣赏到别人还未发现的风景。这是乡土之眼,也是诗人之心。不论是对城市的抒写中,还是在对自然的喟叹中,或是对历史的反思中,都深深地烙下了乡土的影子,这是诗人生命中一抹挥不去的底色。
乡土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根。“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6]希望诗人能揣着这份真诚,带给我们更美的诗歌,更多的感动。
注释:
[1] [前苏联]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转引自杨状振《站在城市的肩上——評峻冰的诗集〈行吟韩国〉》,《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1期。
[2][4][5][6] 峻冰:《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
[3] 杨青:《对于乡土的怀想——评峻冰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当代文坛》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