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乡二元化的当代中国,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经验与乡村生活经验,以寻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是当代诗人正在遭遇的命题。峻冰在其乡土诗歌中,对基于血缘与地缘的亲情与乡情的歌吟赞颂,对城市空间之外的乡土生活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峻冰;乡土诗歌;家园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这意味着去注意、去歌吟、去跟踪那远去的诸神。”[1]当下的中国,人们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同时,精神气象却日渐衰颓,所注重的乃是物质实利,强调的是快速消费、感官享乐,可谓正处于“一个贫乏的时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度进行后,使乡村与城市间更有着复杂的对抗与共生关系,身处此种语境中的当代诗人,尤其是擁有一定乡村生活经验而又最终皈依城市的诗人,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现实经验与乡村生活记忆经验的命题。在此情境下,在这个“贫乏的时代”,如何去歌吟与跟踪“远去的诸神”,为诗歌探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既成为诗人们的困境,也成为他们的出路。
  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从早期的《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再到后作《行吟韩国》,诗人峻冰以荷尔德林的方式对生于斯长于斯而最终又离开了的乡土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在对地理故乡的诗意守望中,完成了寓居城市所必需的精神领地的建构与呵护。诚如峻冰自己的表述:“热爱乡土,热爱父辈,热爱孩子,表达对不辍耕耘在那片土地上与我们有着相仿年龄的人们的敬意——他们挺直脊梁昂然站立于天地间——确是真诚的诗人应有的胸襟。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2]
  乡土本身是一个地缘概念,而其之所以与精神归处联系起来,根源于地缘之上的血缘关系。峻冰的乡土诗歌,首先把歌吟献给了自己血浓于水的亲人,献给母亲、父亲、奶奶、外婆……父母劳作的瞬间被诗人所定格:“已逾古稀的母亲父亲啊/晚霞点燃后晨曦褪色前/两顶泛黄的草帽/烫一幅以生命为题的画匾”(《拾麦的母亲和父亲》)。母亲父亲泛黄的草帽被凸显出来,被晚霞点燃的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劳作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四个男男女女的孩子/从你憔悴的手掌下开始/寻找你记忆的故事/和那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母亲的哲理》),不仅仅是要让儿女活得好一些,而且要让他们知书达礼,母亲相信“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其实也意味着,母亲自己也在创造着一个神话。“一棵看破红尘的老松/习惯用沉默和俯视/忍受雨水汗水和血水/顺满脸的沟壑四季奔流/猛然的咸涩/你没开口/心里知道”(《父亲》),父亲在这里是一个坚韧而沉默的男子汉形象,他默默承担起生活的艰辛,支撑起一个家庭。“日子长长的/爬满老茧的大手/捋你成一弯新月/一头担着大山/一头担着生活”(《奶奶的扁担》)。“满脸的皱纹交错成网/荆条的筋脉/趴外婆的佝背上/哼煦暖的阳光的眠曲/哄用眼向世界发问的婴儿入睡”(《背篓》)。“哥哥大姐二姐/我是你们的兄弟/我们有相同的亲人和祝愿/你们之间/我们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可以让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我的兄弟姐妹》)。家的首要因素就是亲人,正是母亲、父亲、奶奶、外婆以及兄弟姐妹们,让家成为家,成为诗人的眷恋,成为诗人在外独自打拼的厚实的支撑。因此,诗人把那份想家的感情表达得如此深刻如此动人:“孤零零的云/飘在迷醉的秋风中/是我用乡情放飞的风筝/那长长的线系住故乡/走向村子的家人”(《想家的时候》),每一个在外的游子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不能不引起一分悸动,一分共鸣。“只要我们处在相同的情调中,我们就会为它所‘动’。于是,诗行就在我们心中鸣响,仿佛这些诗行发自我们的肺腑。”[3]
  在亲情之外,对乡情的表达是峻冰乡土诗歌的另一主题。同样,这有关地缘而又不仅仅关于地缘,这份乡情是入了骨髓、萦绕心底的感情,在峻冰的笔下,它表现为艰辛却实在地过着日子的乡民,表现为一抔乡土、一缕乡音。“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借回沉重的日子 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进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乡民》),乡音难改,每一声带着或深或浅乡音的言语,无不暴露了一个人的来历乃至内心。而这难改的乡音,也就成为城市中生活着的这个人的徽标,乡音的深处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向。“把你挂在嘴边/就把故乡挂在心头/九曲十八拐的腔调/禁不住下滑的重音/简单粗犷的语法/在陌生的外地我不觉得孤单”(《乡音》),因此,诗人会在“孤寂时/我思维掬你细嚼/如品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中含了馨香/与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乡韵》)。故乡的人是温暖可亲的,而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满含了迷人情致,简单而真实的生活韵味悠长:“晚风搂夕阳亲吻时/荷锄纳镰的乡民/饮足田头清香的井水/看直麦秸扭曲的炊烟/归村的情绪膨胀成麦面红薯的香味/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许仙白蛇梁山伯祝英台/在饭后树下低垂的暮色里/被村口多情的喇叭吹上月船”(《小村》)。乡村之美,美到极致。“艺术是发现事物的技巧。”[4]这一个普通的乡村,因诗歌而获得了其独特性,作为一种个别的乡村生活经验成为一种普泛的人类生存状态,对乡村的观照成为对生存、生活的独到观照。
  类似于沈从文的乡土构建,峻冰亦把乡土作为一个与城市对照的另一个时空,乡村的月光照不进城市,远离故土的人似乎失去了根;在空旷的城市,人的灵魂找不到皈依。“通过你肩上的风和星星/我望见秃山混凝土大量无性繁殖/记忆的旅行包烂了/你蓬勃神奇的节律/失落城市烈日下腐臭的阴沟”,因此“浮躁的现在追灿烂的过去日远/浮躁的现在距生命的极限日近”(《再会自然》)。在对城市生活的追问中,乡土乃是心之所属。“都市逡巡/我把找路和辨别风向的眼擦亮/两束冷冷的光/穿透分割昼夜的墙/把现实与梦之距丈量/叩问锁闭心事的符号/熟悉的家园突然陌生”(《梦寻真情》)。这里的家园,自然不会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园,它的指向归终是精神的、灵魂的。对乡村经验的回顾,是为了烛照作为乡村对照的城市生活之无所去处,这不仅是城乡二元化的中国背景下乡土写作的一个母题,根本上是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碰撞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遭遇和选择。“经验的确是一种传统的东西,在集体存在和私人生活中都是这样。与其说它是牢固地扎根于记忆的事实的产物,不如说它是记忆中积累的经常是潜意识的材料的会集。”[5]在这里的乡村经验是作为城市生活经验对立面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经验,更是一种记忆经验,是诗人潜意识中对乡土的怀恋与对城市生活追问的产物。在诗境的扩展上,也成功地实现了从有限行至无限,表现出艾青所谓的“一种精神闪烁”。
  “抒情诗人一再倾听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他重新使它产生,如同它使情调也在读者心中产生那样。”[6]峻冰成功地在其乡土诗歌中表达了眷恋、守望与歌吟,亲情指认、家园回望与现实关注、人性追问的有效融合、高度融洽,那“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不光在诗人心中一再响起,也在读者心中一再响起。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如何偶尔慢下来;在一心向前看的匆匆步履中,如何回到原初之地;在充满焦虑的现实生存中,如何观照曾经的梦想;在日益荒芜的城市空间,如何觅得一个精神家园,在这些方面,峻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也提供了一个启示。
  
  注释:
  [1] [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2] 峻冰:《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
  [3][6]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第13页。
  [4] 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5] [德]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张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的电视节目形式。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其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分析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期刊
新时代,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转移人口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却一直被视为边缘群体,陷入了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困境。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内涵,基于内生资本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提升路径,对实现新型城镇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劳动转移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都是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而对其与双边贸易的关系的研究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以往的分析多将FDI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并将这种效应主要分为“贸易替代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这是根据被研究的国家(地区)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产生的。而本文主要针对一个特定区域——中亚地区,聚焦当地的五个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下简称为“中亚五国”)。
摘要:郑小琼的诗歌创作有着多重向度和多种维度。为失语者发声,让无力者前行,这是郑小琼诗歌的写作姿态及其精神旨归;细腻中透出辽阔、丰富中体现深刻、尖锐中满怀悲悯,则是其诗歌蕴藉的本质特征。她的诗歌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的、中国的、底层群体的生存风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活于底层现场的诗人,她的诗歌能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书写出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及其内心痛苦,并以此彰显出其中蕴涵的温暖与担当。  
期刊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媒介对人的巨大影响。通过对电影的叙事者和焦点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是电影对电视的控诉。但是,这种控诉缺乏公正的立场,自身充满了矛盾,因此只能是“酸葡萄”般的无效控诉。  关键词:电影;《楚门的世界》;叙事;电视;控诉    由彼得·威尔执导的《楚门的世界》(1998)是一部在影评人和观众中都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
期刊
摘要:《沂蒙六姐妹》(2009)演绎了一场令世人动容的守候,展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的不懈努力。在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默默地承担着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她们的大爱犹如飘香满地的丹桂,她们的无畏犹如冷艳寒江的芙蓉;她们的品格犹如洁白无瑕的梨花,她们的精神犹如盛开的灼灼桃花。《沂蒙六姐妹》是一首唯美的女性赞
期刊
摘要:现在很多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研究员和客户都开始注意从战略上考虑住宅的环保要求,特别是在家庭住宅领域,不再像以前过分简化地将绿色环保理解为仅仅用绿色建材。他们逐渐认识到住宅是人们延伸的生活圈,是一致的、完整的生活系统。因此,可持续性建筑除了实用性和伦理性之外,更呈现了美观性的特点。  关键词:空间;简约空间;可持续住宅    一、简约住宅空间设计的概述与特点    简约住宅空间不只是空间形
期刊
摘要:高二女生魏廷屹的《黎明的星空》一书,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清亮流畅,写出了一位花季女孩对于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注视。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个性化的语言抒发着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对美的追求,展现了“90后”青年一代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饱满的文学热情。  关键词:《黎明的星空》;清新;故乡;成长    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来看一本书,这是我近20年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它不是名家名著,只是一位高中学生的“
期刊
如何将世界转回上一个轮年  我于无声处无人时  独自彷徨在痛上  彷徨在思念你的沃土  无垠的荒草和滋长的藤  还有那吹拂着悲伤的风  于是  我看到了摇曳随风的你的容颜  你于无声处无人时    我愿做天穹之上黄花似的瘦云  随风彷徨在思念你的天空  我愿仰卧成苍茫大地上一列疏篱  拦在你必经的归家路途  漫漫黄沙随风翻涌  打击着我羸弱的身躯  你的容颜模糊了又清晰复又逝去  我独自一人  彷
期刊
一夜清明,戛然。露珠和我一起醒来。  聆听风月微声,一份随意和情趣包围而充实整座城市。  春天最后的怀念逶迤在城市的忧郁中。  麦田从四月的慈祥出发,往一波一波起伏的国度流淌,绿色通道开启视野的尽头。  一片深情的馨香,以永恒的姿势潜入漫长的弥漫。刹那间,我意念的暖流在记忆里飘向苍穹。  时间的函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水流般的惆怅,在眼外涌动。令花惊讶的那片忧伤,潜在花蕊中上下燃烧。  落花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