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乡二元化的当代中国,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经验与乡村生活经验,以寻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是当代诗人正在遭遇的命题。峻冰在其乡土诗歌中,对基于血缘与地缘的亲情与乡情的歌吟赞颂,对城市空间之外的乡土生活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峻冰;乡土诗歌;家园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这意味着去注意、去歌吟、去跟踪那远去的诸神。”[1]当下的中国,人们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同时,精神气象却日渐衰颓,所注重的乃是物质实利,强调的是快速消费、感官享乐,可谓正处于“一个贫乏的时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度进行后,使乡村与城市间更有着复杂的对抗与共生关系,身处此种语境中的当代诗人,尤其是擁有一定乡村生活经验而又最终皈依城市的诗人,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现实经验与乡村生活记忆经验的命题。在此情境下,在这个“贫乏的时代”,如何去歌吟与跟踪“远去的诸神”,为诗歌探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既成为诗人们的困境,也成为他们的出路。
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从早期的《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再到后作《行吟韩国》,诗人峻冰以荷尔德林的方式对生于斯长于斯而最终又离开了的乡土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在对地理故乡的诗意守望中,完成了寓居城市所必需的精神领地的建构与呵护。诚如峻冰自己的表述:“热爱乡土,热爱父辈,热爱孩子,表达对不辍耕耘在那片土地上与我们有着相仿年龄的人们的敬意——他们挺直脊梁昂然站立于天地间——确是真诚的诗人应有的胸襟。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2]
乡土本身是一个地缘概念,而其之所以与精神归处联系起来,根源于地缘之上的血缘关系。峻冰的乡土诗歌,首先把歌吟献给了自己血浓于水的亲人,献给母亲、父亲、奶奶、外婆……父母劳作的瞬间被诗人所定格:“已逾古稀的母亲父亲啊/晚霞点燃后晨曦褪色前/两顶泛黄的草帽/烫一幅以生命为题的画匾”(《拾麦的母亲和父亲》)。母亲父亲泛黄的草帽被凸显出来,被晚霞点燃的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劳作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四个男男女女的孩子/从你憔悴的手掌下开始/寻找你记忆的故事/和那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母亲的哲理》),不仅仅是要让儿女活得好一些,而且要让他们知书达礼,母亲相信“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其实也意味着,母亲自己也在创造着一个神话。“一棵看破红尘的老松/习惯用沉默和俯视/忍受雨水汗水和血水/顺满脸的沟壑四季奔流/猛然的咸涩/你没开口/心里知道”(《父亲》),父亲在这里是一个坚韧而沉默的男子汉形象,他默默承担起生活的艰辛,支撑起一个家庭。“日子长长的/爬满老茧的大手/捋你成一弯新月/一头担着大山/一头担着生活”(《奶奶的扁担》)。“满脸的皱纹交错成网/荆条的筋脉/趴外婆的佝背上/哼煦暖的阳光的眠曲/哄用眼向世界发问的婴儿入睡”(《背篓》)。“哥哥大姐二姐/我是你们的兄弟/我们有相同的亲人和祝愿/你们之间/我们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可以让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我的兄弟姐妹》)。家的首要因素就是亲人,正是母亲、父亲、奶奶、外婆以及兄弟姐妹们,让家成为家,成为诗人的眷恋,成为诗人在外独自打拼的厚实的支撑。因此,诗人把那份想家的感情表达得如此深刻如此动人:“孤零零的云/飘在迷醉的秋风中/是我用乡情放飞的风筝/那长长的线系住故乡/走向村子的家人”(《想家的时候》),每一个在外的游子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不能不引起一分悸动,一分共鸣。“只要我们处在相同的情调中,我们就会为它所‘动’。于是,诗行就在我们心中鸣响,仿佛这些诗行发自我们的肺腑。”[3]
在亲情之外,对乡情的表达是峻冰乡土诗歌的另一主题。同样,这有关地缘而又不仅仅关于地缘,这份乡情是入了骨髓、萦绕心底的感情,在峻冰的笔下,它表现为艰辛却实在地过着日子的乡民,表现为一抔乡土、一缕乡音。“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借回沉重的日子 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进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乡民》),乡音难改,每一声带着或深或浅乡音的言语,无不暴露了一个人的来历乃至内心。而这难改的乡音,也就成为城市中生活着的这个人的徽标,乡音的深处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向。“把你挂在嘴边/就把故乡挂在心头/九曲十八拐的腔调/禁不住下滑的重音/简单粗犷的语法/在陌生的外地我不觉得孤单”(《乡音》),因此,诗人会在“孤寂时/我思维掬你细嚼/如品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中含了馨香/与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乡韵》)。故乡的人是温暖可亲的,而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满含了迷人情致,简单而真实的生活韵味悠长:“晚风搂夕阳亲吻时/荷锄纳镰的乡民/饮足田头清香的井水/看直麦秸扭曲的炊烟/归村的情绪膨胀成麦面红薯的香味/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许仙白蛇梁山伯祝英台/在饭后树下低垂的暮色里/被村口多情的喇叭吹上月船”(《小村》)。乡村之美,美到极致。“艺术是发现事物的技巧。”[4]这一个普通的乡村,因诗歌而获得了其独特性,作为一种个别的乡村生活经验成为一种普泛的人类生存状态,对乡村的观照成为对生存、生活的独到观照。
类似于沈从文的乡土构建,峻冰亦把乡土作为一个与城市对照的另一个时空,乡村的月光照不进城市,远离故土的人似乎失去了根;在空旷的城市,人的灵魂找不到皈依。“通过你肩上的风和星星/我望见秃山混凝土大量无性繁殖/记忆的旅行包烂了/你蓬勃神奇的节律/失落城市烈日下腐臭的阴沟”,因此“浮躁的现在追灿烂的过去日远/浮躁的现在距生命的极限日近”(《再会自然》)。在对城市生活的追问中,乡土乃是心之所属。“都市逡巡/我把找路和辨别风向的眼擦亮/两束冷冷的光/穿透分割昼夜的墙/把现实与梦之距丈量/叩问锁闭心事的符号/熟悉的家园突然陌生”(《梦寻真情》)。这里的家园,自然不会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园,它的指向归终是精神的、灵魂的。对乡村经验的回顾,是为了烛照作为乡村对照的城市生活之无所去处,这不仅是城乡二元化的中国背景下乡土写作的一个母题,根本上是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碰撞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遭遇和选择。“经验的确是一种传统的东西,在集体存在和私人生活中都是这样。与其说它是牢固地扎根于记忆的事实的产物,不如说它是记忆中积累的经常是潜意识的材料的会集。”[5]在这里的乡村经验是作为城市生活经验对立面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经验,更是一种记忆经验,是诗人潜意识中对乡土的怀恋与对城市生活追问的产物。在诗境的扩展上,也成功地实现了从有限行至无限,表现出艾青所谓的“一种精神闪烁”。
“抒情诗人一再倾听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他重新使它产生,如同它使情调也在读者心中产生那样。”[6]峻冰成功地在其乡土诗歌中表达了眷恋、守望与歌吟,亲情指认、家园回望与现实关注、人性追问的有效融合、高度融洽,那“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不光在诗人心中一再响起,也在读者心中一再响起。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如何偶尔慢下来;在一心向前看的匆匆步履中,如何回到原初之地;在充满焦虑的现实生存中,如何观照曾经的梦想;在日益荒芜的城市空间,如何觅得一个精神家园,在这些方面,峻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也提供了一个启示。
注释:
[1] [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2] 峻冰:《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
[3][6]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第13页。
[4] 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5] [德]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张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峻冰;乡土诗歌;家园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这意味着去注意、去歌吟、去跟踪那远去的诸神。”[1]当下的中国,人们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同时,精神气象却日渐衰颓,所注重的乃是物质实利,强调的是快速消费、感官享乐,可谓正处于“一个贫乏的时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度进行后,使乡村与城市间更有着复杂的对抗与共生关系,身处此种语境中的当代诗人,尤其是擁有一定乡村生活经验而又最终皈依城市的诗人,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现实经验与乡村生活记忆经验的命题。在此情境下,在这个“贫乏的时代”,如何去歌吟与跟踪“远去的诸神”,为诗歌探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既成为诗人们的困境,也成为他们的出路。
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从早期的《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再到后作《行吟韩国》,诗人峻冰以荷尔德林的方式对生于斯长于斯而最终又离开了的乡土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在对地理故乡的诗意守望中,完成了寓居城市所必需的精神领地的建构与呵护。诚如峻冰自己的表述:“热爱乡土,热爱父辈,热爱孩子,表达对不辍耕耘在那片土地上与我们有着相仿年龄的人们的敬意——他们挺直脊梁昂然站立于天地间——确是真诚的诗人应有的胸襟。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2]
乡土本身是一个地缘概念,而其之所以与精神归处联系起来,根源于地缘之上的血缘关系。峻冰的乡土诗歌,首先把歌吟献给了自己血浓于水的亲人,献给母亲、父亲、奶奶、外婆……父母劳作的瞬间被诗人所定格:“已逾古稀的母亲父亲啊/晚霞点燃后晨曦褪色前/两顶泛黄的草帽/烫一幅以生命为题的画匾”(《拾麦的母亲和父亲》)。母亲父亲泛黄的草帽被凸显出来,被晚霞点燃的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劳作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四个男男女女的孩子/从你憔悴的手掌下开始/寻找你记忆的故事/和那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母亲的哲理》),不仅仅是要让儿女活得好一些,而且要让他们知书达礼,母亲相信“方块文字表述的神话”,其实也意味着,母亲自己也在创造着一个神话。“一棵看破红尘的老松/习惯用沉默和俯视/忍受雨水汗水和血水/顺满脸的沟壑四季奔流/猛然的咸涩/你没开口/心里知道”(《父亲》),父亲在这里是一个坚韧而沉默的男子汉形象,他默默承担起生活的艰辛,支撑起一个家庭。“日子长长的/爬满老茧的大手/捋你成一弯新月/一头担着大山/一头担着生活”(《奶奶的扁担》)。“满脸的皱纹交错成网/荆条的筋脉/趴外婆的佝背上/哼煦暖的阳光的眠曲/哄用眼向世界发问的婴儿入睡”(《背篓》)。“哥哥大姐二姐/我是你们的兄弟/我们有相同的亲人和祝愿/你们之间/我们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可以让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我的兄弟姐妹》)。家的首要因素就是亲人,正是母亲、父亲、奶奶、外婆以及兄弟姐妹们,让家成为家,成为诗人的眷恋,成为诗人在外独自打拼的厚实的支撑。因此,诗人把那份想家的感情表达得如此深刻如此动人:“孤零零的云/飘在迷醉的秋风中/是我用乡情放飞的风筝/那长长的线系住故乡/走向村子的家人”(《想家的时候》),每一个在外的游子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不能不引起一分悸动,一分共鸣。“只要我们处在相同的情调中,我们就会为它所‘动’。于是,诗行就在我们心中鸣响,仿佛这些诗行发自我们的肺腑。”[3]
在亲情之外,对乡情的表达是峻冰乡土诗歌的另一主题。同样,这有关地缘而又不仅仅关于地缘,这份乡情是入了骨髓、萦绕心底的感情,在峻冰的笔下,它表现为艰辛却实在地过着日子的乡民,表现为一抔乡土、一缕乡音。“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借回沉重的日子 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进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乡民》),乡音难改,每一声带着或深或浅乡音的言语,无不暴露了一个人的来历乃至内心。而这难改的乡音,也就成为城市中生活着的这个人的徽标,乡音的深处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向。“把你挂在嘴边/就把故乡挂在心头/九曲十八拐的腔调/禁不住下滑的重音/简单粗犷的语法/在陌生的外地我不觉得孤单”(《乡音》),因此,诗人会在“孤寂时/我思维掬你细嚼/如品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中含了馨香/与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乡韵》)。故乡的人是温暖可亲的,而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满含了迷人情致,简单而真实的生活韵味悠长:“晚风搂夕阳亲吻时/荷锄纳镰的乡民/饮足田头清香的井水/看直麦秸扭曲的炊烟/归村的情绪膨胀成麦面红薯的香味/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许仙白蛇梁山伯祝英台/在饭后树下低垂的暮色里/被村口多情的喇叭吹上月船”(《小村》)。乡村之美,美到极致。“艺术是发现事物的技巧。”[4]这一个普通的乡村,因诗歌而获得了其独特性,作为一种个别的乡村生活经验成为一种普泛的人类生存状态,对乡村的观照成为对生存、生活的独到观照。
类似于沈从文的乡土构建,峻冰亦把乡土作为一个与城市对照的另一个时空,乡村的月光照不进城市,远离故土的人似乎失去了根;在空旷的城市,人的灵魂找不到皈依。“通过你肩上的风和星星/我望见秃山混凝土大量无性繁殖/记忆的旅行包烂了/你蓬勃神奇的节律/失落城市烈日下腐臭的阴沟”,因此“浮躁的现在追灿烂的过去日远/浮躁的现在距生命的极限日近”(《再会自然》)。在对城市生活的追问中,乡土乃是心之所属。“都市逡巡/我把找路和辨别风向的眼擦亮/两束冷冷的光/穿透分割昼夜的墙/把现实与梦之距丈量/叩问锁闭心事的符号/熟悉的家园突然陌生”(《梦寻真情》)。这里的家园,自然不会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园,它的指向归终是精神的、灵魂的。对乡村经验的回顾,是为了烛照作为乡村对照的城市生活之无所去处,这不仅是城乡二元化的中国背景下乡土写作的一个母题,根本上是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碰撞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遭遇和选择。“经验的确是一种传统的东西,在集体存在和私人生活中都是这样。与其说它是牢固地扎根于记忆的事实的产物,不如说它是记忆中积累的经常是潜意识的材料的会集。”[5]在这里的乡村经验是作为城市生活经验对立面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经验,更是一种记忆经验,是诗人潜意识中对乡土的怀恋与对城市生活追问的产物。在诗境的扩展上,也成功地实现了从有限行至无限,表现出艾青所谓的“一种精神闪烁”。
“抒情诗人一再倾听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他重新使它产生,如同它使情调也在读者心中产生那样。”[6]峻冰成功地在其乡土诗歌中表达了眷恋、守望与歌吟,亲情指认、家园回望与现实关注、人性追问的有效融合、高度融洽,那“曾经鸣响过的情调”不光在诗人心中一再响起,也在读者心中一再响起。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如何偶尔慢下来;在一心向前看的匆匆步履中,如何回到原初之地;在充满焦虑的现实生存中,如何观照曾经的梦想;在日益荒芜的城市空间,如何觅得一个精神家园,在这些方面,峻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也提供了一个启示。
注释:
[1] [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2] 峻冰:《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
[3][6]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第13页。
[4] 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5] [德]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张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