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步入“离婚冷静期”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hu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8日,针对12名韩国“慰安妇”受害人对日索赔诉讼,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作出判决,判处日本政府向每人赔偿1亿韩元。图为韩国律师接受媒体采访

  2021年的春天已经到来,日韩关系却没有迎来回暖。今年才过去两个月,日本和韩国已经大吵了三次。
  1月8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慰安妇”相关索赔案作出判决,勒令日本政府进行赔偿。日本首相菅义伟针对判决表示:“日本绝对不会接受。”
  2月2日,韩国在国防白皮书中,将日本由“伙伴”改为不带感情色彩的“邻国”。日本防卫省约见韩国驻日武官提出抗议,韩方直接驳回,表示日后会更严正对待日方。
  2月22日,一年一度的日韩领土扯皮日—竹岛日,又火上浇油,掀起了新一轮围绕“竹岛”(韩国称独岛)归属的口水战。
  日韩吵架不稀奇,“媒婆”美国有点急。日韩关系,还能否破镜重圆?

“包办婚姻”走向破裂


  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从4世纪起就经常发生战事,20世纪上半叶又有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和强征劳工与慰安妇的过节。之所以日韩能成为伙伴,要归功于美国的“拉郎配”。
  1965年,在美国约翰逊政府努力下,日本和韩国签署《日韩基本条约》,恢复邦交。条约附有《日韩请求权协定》,内容包括日本向韩国提供5亿美元经济援助,确认索赔权问题“已完全得到最终解决”。日方称,该协定已解决包括慰安妇和强征劳工等历史问题的一切赔偿事宜。该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的韩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抗议。
  此后,里根、克林顿、奥巴马等美国总统都有推动日韩关系前进的举措。
  在奥巴马时期,日韩签署了共享国防机密的《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并艰难达成了《慰安妇协议》。根据后一协议,日方提供10亿日元作为“治愈金”,韩国同意“最终和不可逆转地”解决慰安妇问题。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美国“治标不治本”的调和方法,没能对日韩矛盾的解决起到根本作用。无论是1965年的条约,还是朴槿惠时期签署的《慰安妇协议》,都远未能解决两国的历史问题。
  到了特朗普时期,因其奉行“美国优先”,对“强扭”的兴致缺缺,两个盟友在矛盾无人调和的情况下,步入“离婚”边缘。
  韩国进步派总统文在寅2017年上台后,先是推翻了前任朴槿惠和日本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签署的《慰安妇协议》,并屡次要求日本就历史问题正式道歉。之后,因为“慰安妇赔偿”和“强征劳工赔偿”案,韩国法院相继对日本制铁、三菱重工等多家日企作出赔偿判决,并扣押这些企业的在韩资产。
  日本对此十分恼火,称韩国“没有承诺的概念”。到2019年下半年,日本祭出反制措施:限制对韩出口三种关键的半导体材料,还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作为反击,韩国也将日本移出“白名单”。
  日韩冲突外溢至经贸领域,打破了以往政经分离的可控状态,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拜登上台,日韩复合?


  “日韩矛盾从历史问题升级到经济领域,是文在寅不愿看到的。”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刘荣荣告诉南风窗。文在寅希望经济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分离解决”,但日方并不买账。《日本经济新闻》批评文在寅有两副面孔,说一套做一套。
  “在贸易战爆发后,韩国期待特朗普出面调停,但特朗普始终没有出面。”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学者李成日告诉南风窗。这让日韩在“离婚”边缘徘徊,韩国甚至一度决定废弃《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
  李成日称,虽然美国对日韩贸易战选择了漠视,但《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是奥巴马的重要政治遗产,对美国的东亚战略至关重要,最终美國还是参与进来,让协议继续。
2018年,韩国人均GDP达到日本的85%。在半导体领域,韩国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作为先发达国家,对后发达的韩国认识没有转变,甚至可以说对韩国仍是‘鄙视’的状态。”

  但日韩矛盾没有缓和,反而越来越激烈,近期两国关系更是冷若冰霜。
  由于“强征劳工索赔案”,日本首相菅义伟明确表示不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原计划于2020年底在首尔举行的该会议因故推迟,现在仍未举行。此外,日本政府有意冷落韩国新任驻日大使姜昌一。
  日韩能否“离婚”,很大程度上要看美国脸色。中国《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是指夫妻在离婚时,政府强制要求双方暂时分开考虑清楚后,再行决定是否继续离婚。而眼下美国就在扮演这种要求日韩冷静的角色。
  在韩国发布白皮书的当天,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回应称,韩国和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同盟国,今后将与韩日两国继续谋求扩大合作,携手应对威胁。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拜登政府要出面调解日韩矛盾的信号。
  刘荣荣指出:“拜登已经在推动美日韩合作了,同日韩领导人通话时都强调了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联合盟国对华施压,摒弃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
  兰德智库资深研究员何天睦对南风窗表示,调和日韩关系,是拜登政府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外交任务。“拜登不同于特朗普,他在外交上会更活跃,尤其是在加强同盟方面。因此,拜登会对韩国和日本两位盟友的关系发挥积极作用。我预计拜登政府会在促进日韩关系方面付出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成功。中国、韩国和日本,在对彼此的态度上都有自己的见解,美国的影响是有限的。”
  何天睦认为,在最坏的情况下,美国可能不得不接受两个盟友无法和平相处。美国与两者结盟的目的,并没有太多重叠。“韩美联盟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朝鲜问题,日美结盟却对遏制中国非常重要,在朝鲜局势中作用很小。”

感情疏远的现实肇因


  中国社科院的李成日告诉南风窗,日韩的矛盾是全方位的,不仅有历史、领土等长期矛盾,还有诸多现实矛盾。
  首先,两国的贸易战不仅是历史问题冲突的延续,也是日韩科技竞争加剧的结果。
  半导体在两国出口创汇中红利颇大。随着5G技术普及,半导体成为时代的核心,也成为了中美日韩四国竞争的核心。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也是基于此。
  根据SIA数据,在全球半导体收入排名中,韩国排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在1980年代,日本曾一度是半导体行业老大。韩国在日美贸易战时期,凭借美国的扶持,抢占了此前由日本近乎垄断的半导体市场。在韩国抢占下游市场大获成功后,日本将重点转移至上游,即半导体生产的设备和原材料上,成为了该领域的龙头。
  日本在对韩国限制出口的三种原材料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这三种材料是智能手机、芯片等产业中的重要原材料。因此,日本的限制令对三星、SK在内的诸多半导体韩企影响极大,韩国当年GDP也下跌不少。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的限制令是对韩国半导体全产业链宏图的打压。
  其次,两国的国民心理冲突。
  李成日指出,日韩对彼此的认知,是影响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1973年,韩国GDP不到日本的1/30,而到2015年,韩国GDP已达到日本的1/3。2018年,韩国人均GDP达到日本的85%。在半导体领域,韩国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作为先发达国家,对后发达的韩国认识没有转变,甚至可以说对韩国仍是‘鄙视’的状态。”
  韩国的经济赶超,以及通过“中等强国战略”增加国际影响力,这些日本都不愿意见到。李成日表示,日本不仅用“贸易战”打压,在世界舞台上也在对韩压制。两国在对美、对华、对朝等认识上均存在分歧。
  据日本内阁今年1月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82.4%的日本民众认为与韩国关系“不是很好”和“不好”。此前,韩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韩国民众对日本的不满率达71.9%。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而在日韩选举制度下,两国执政党的态度受民意影响很大。”李成日说,两国执政党为获得民意支持,需要对彼此强硬,这也为日韩关系回暖增加了阻碍。

中韩关系迎来回暖


  最近,文在寅在诸多场合释放日韩和解信号,但日本都不接招。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现在的日韩关系因为‘强征劳工索赔案’和‘慰安妇问题’面临着很大困难。”
  李成日表示,日韓关系的未来走向是多元方程式,受多方因素影响。
  首先,两国政局的影响。
  日本方面,去年8月安倍因病辞职后,担任其左膀右臂近8年的菅义伟成为过渡期领导人,他将完成安倍剩余的任期至今年9月。菅义伟整体上继承了安倍对韩国的政策,在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对韩态度高冷。
日本对韩国白皮书的不满之一是,韩国把中国的排序提到了日本前面。韩国还在白皮书中删除了中韩“萨德矛盾”的内容,写入了中韩首脑会谈,并提到“中韩努力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韩国方面,文在寅的支持率因经济不景气等,频繁跌破40%,保守派也不断在舆论上攻击他的外交表现。这让文在寅在处理日韩关系时,不得不更为谨慎。
  李成日称,文在寅一直宣称韩国司法独立,不干涉韩国法院对“强征劳工”和“慰安妇”两案的判决,且文在寅属于进步派,对历史原则问题极为坚持。因此,两国的历史问题矛盾近乎无解。不过李成日也提到,如果下一任韩国总统由保守派当选,日韩格局会出现新篇章。
  客观条件方面,东京奥运会、疫情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李成日认为,因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需求,日韩关系应该会在不久后迎来缓解,今年上半年有望松动。“如果日本不解决疫情,后面的东京奥运会、经济恢复、自民党选举都会受到影响。韩国也是如此,若疫情不解决,经济复苏缓慢,文在寅的支持率不容乐观,这会直接影响他所在的共同民主党明年能否赢得总统选举。”
  刘荣荣也认为,接下来文在寅可能会利用东京奥运会、美日韩峰会、APEC峰会、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等双边或多边会晤的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同日本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改善韩日关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日韩关系未破冰的同时,中韩关系迎来了回暖。
  日本对韩国白皮书的不满之一是,韩国把中国的排序提到了日本前面。韩国还在白皮书中删除了中韩“萨德矛盾”的内容,写入了中韩首脑会谈,并提到“中韩努力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从一增一删的举动中,可见中韩关系的微妙变化。
  李成日看好中韩关系,认为“韩国已经汲取了萨德的教训,不可能再对美国一边倒”。同时他判断,尽管日韩关系可能会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迎来缓解,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立场差异太大”。
  日韩不会再回到在经济、军事、安全等多领域紧密合作的状态,但也没完全撕破脸。这段在美国介入下开始的“离婚冷静期”,还将继续。
其他文献
2019年,全球出售221.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9.95%。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同比增长5%,占总体的74%,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市场和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冲高,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份额占到了26%,同比下降约5%。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全方位激励政策,从研发环节的政府补助、生产环节的双积分,到消费环节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到
面对日益增多的争执不下的学术界剽窃事件,抛开具体事件的是非不谈,—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要去挖掘知识界风流人物的老底?而这对于整个知识界意味着什么?  这些事件,让人想起了仇富仇官。所谓仇富仇官,从根本上说是民众对于财富和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的深刻质疑。如此的普遍性的心态意味着,民众对官和富的隐秘起家史怀有“窥探欲”,对于官和富的倒台“幸灾乐祸”,对于官和富主导的改革天然抵触。如今,对于知识界
当民众从惊吓中缓解过来,代之而起的是包括愤怒、悲伤等在内的集体歇斯底里式的反应,马英九身为领导人,自然必须和他的执政团队一起承受一切,用心用力地将“救灾阶段”的不满意,转为“重建阶段”的满意。但马英九的“清廉”、“(泛蓝)团结”和“(两岸关系)开放”并没有因为这次水灾受到玷污,这是马英九必须继续坚守下去的执政核心价值。  遭遇天灾,民众只能期待官方援助。但救灾永远都只能算是迟到,于是马英九开始背负
“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和深圳、上海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OTC原则通过    2008年3月17日,天津市于2006年9月递交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在其带动下,隔日两市的天津板块快速活跃回暖。  原以为当年即可获批的综改方案,因为牵涉领域和部门众多,试验性改革尺度较大,经各部门多次修改商议,18个月后方姗姗迟来。此前,2008年两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发公众对唐代历史的讨论。剧集中的诸多设定在真实历史中是否存在?大唐光鲜靓丽的盛世气象是否表里如一?主角张小敬这样的“小人物”是否真的能够塑造和改变历史?  带着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他对记者一一解释了剧情与信史之间的参照演绎,分析了大唐盛世外衣掩盖下的忧患,
“游戏情绪”是一种进入情境的人类本能,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之外,为自我永远保留的一块自娱自乐自我实现的绿地 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超自我的人、动物,植物,甚至物品,几乎是从最初接触的形象里面选择的。大约从扣子(我的女儿)两岁开始,我每次在介绍她“这是我家公主”的时候,她总是很不满地纠正说“我是王子”,我问她为什么是王子,她拿出玩具里面一个骑着马的“王子”说“王子会骑马”以后她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眼睛会亮
2021年4月22日,印度古瓦哈提,当地民众在体育馆内接种新冠疫苗  早在2021年之初,印度社會上下普遍对战胜疫情持乐观态度。在这个人口接近14亿的国家,2月份全国确诊的新冠病例每日不超过1万宗,而在第一波疫情高峰时期,印度每日新增病例曾高达10万宗。印度媒体用“奇迹”来形容年初越来越少的确诊病例。印度卫生部长哈什·瓦尔丹在3月甚至向外界宣布,印度的新冠疫情进入了“尾声”。在第一波疫情进入尾声的
临震预报可以做到,我们仍需百倍努力。灾后重建,找出强震发生断层是关键。    虽然美丽的九寨沟就是很多年前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而形成的堰塞湖,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地震更多地意味着一场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顷刻间吞噬我们的亲人甚至生活的所有。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地震更是一个变幻多端的魔鬼,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倾其全力,仍不能确定它的来期。在地震研究这条路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了很久,走得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  这次疫情防控,各地是以战时状态应对的。在武汉等核心疫区,为了让战时体制高效运转,纪委监委等执纪机关开展了战时执纪,这对严明纪律,督促党员干部的抗疫起了关键作用。但是,战时执纪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党员干部的士气。笔者调查发现,战时执纪普遍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蜻蜓点水式”执纪。在疫情防控前期,纪委和各部门都增加了检查督查,这增加了基层负担,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