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着祥瑞之气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中旬,我随《散文选刊》和《海外文摘》杂志社举办的作家采风会,到了河南周口市,有幸来到淮阳。这之前,在高铁上听著名作家、副主编黄艳秋说,淮阳有个伏羲陵,香火很旺。我立即在脑海里搜索记忆,上中学时知道伏羲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对淮阳其他情况一无所知。
  那天上午,从周口出发,车子开了半个小时便进了一个很大的太昊陵文化广场,眼前出现一大片红墙。下车迎接我们的是周口作家协会主席柳岸,她指着南面一座桥说,那边不远处是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围绕太昊陵四周是玉带河,像玉带系在太昊陵腰间,一年四季都有水,从没有干过,至今水源搞不清,是一个谜啊。听她这么一说,我不禁对这块神圣之地产生了神秘感。
  当我踏进太昊陵大门时,它的威严和气势恢弘让我震惊不已,感叹不已。确实不愧为“天下第一陵”。我曾到过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以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大的寺院,多为依山而建,殿与殿之间空间很小,没有太昊陵这么宽大,殿与殿之间都有很宽大的广场。在南北中轴线砖铺甬道上,两旁千年古柏和殿宇的簇拥中,建筑群依次递进的有午朝门、道义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太昊伏羲氏陵墓,层层大门相互对应,布局合理大气,犹如故宫一派皇家气魄。
  陵园中间是规模宏大的统天殿,这是太昊陵等级最高,也是全国古建筑最高的殿宇。这里供奉着人祖伏羲的金身塑像。我在殿门外敬了香,行了三个鞠躬礼,并默许了全家健康平安的心愿。我仔细观看伏羲塑像,慈祥中透着威严,手托八卦,赤脚袒腹,一派创世之人的伟大帝王形象。
  我们一行还饶有兴趣地观看殿内四壁《伏羲圣迹图》石雕壁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伏羲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巨大贡献。“统天”,也就是统领宇宙之意,伏羲为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表达至高至上的地位是顺理成章的事。
  看了统天殿,我以为后面应是伏羲墓园了,哪知还有个显仁殿。这座殿的宏伟气势也不凡,属于重檐歇山式建筑,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供奉着华夏民族老祖母女娲金身塑像。她一手托五色石,一手托婴儿。面容姣好,表情矜持,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尊贵而不妖娆,美丽而不媚俗,一副伟大慈母形象。女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久远,老少皆知,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视。我在殿外敬了香,在殿内叩了三个头,表达我对这位祖奶奶的孝敬之心。
  走过太始门和八卦坛也就到了陵园的北端伏羲墓。一个圆形土丘上树木茂盛,绿叶成茵。墓前有个很开阔的广场,长了一棵近千年的古柏,树侧长了一只酷像人耳朵的树疤,耳眼惟妙惟肖,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化之物。陪同人说,若对其轻声许愿,灵得很。我和大家一起对着耳眼默许了“愿我与老伴健康安度晚年”,上海作家王寿庆微笑着咔嚓一下为我拍下这一美照。我想不管灵不灵,就是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吧!这个广场是人们前来奠祖祈福香火最旺之地,尤其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一个月里,每天多达三四万人,到这里叩头烧香,求平安、求子孙、求降福,从清晨到深夜。不仅是河南本地,还有从安徽、山东、河北等地长途跋涉不辞辛苦赶来的,人最多时香灰都要用卡车往外拉,香火之旺真是不得了!
  到淮阳之前,我不仅对太昊陵了解得不多,对淮阳人文历史也所知甚少。陪同人给我们发了本由淮阳文联出版的《陈州文学》杂志,我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不叫淮阳文学呢?在我一旁的《散文选刊》主编蒋建伟微笑着说:“淮阳古时叫陈州,又称宛丘,就是高山间平坦之地,宛丘传唱收录进了《诗经》。”我听了大为惊叹,《诗经》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收录进去的。原来淮阳历史这么悠久古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淮阳地处淮河流域,豫州腹地,气候温润,四季分明,物產丰饶。七千年前伏羲始祖,从甘肃千里迢迢迁徙到陈州,开拓了华夏文明。作家柳岸向我介绍说,孔子曾三次到陈国首都陈州即现今淮阳,向老子请教,他先后在淮阳住过四年,进行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体系在陈州逐渐形成,这里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楚国也曾把陈州作为临时首都,淮阳也有楚文化的元素。柳岸就是以陈国的倾国之貌公子桃花,被楚王兴兵灭国掳获楚宫,所发生的惊世骇俗人生经历为线索,创作了《公子桃花》长篇历史小说。我觉得,从古至今的历史经验看,文化的提升繁荣,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可能持久的。
  淮阳是一片古老、神奇、美丽的圣地,文化璀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和文人墨客。老祖宗伏羲和女娲,老子,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五位是陈国人,还有孙武、孟尝君等历史名人数不胜数。如今周口地区有名气的作家就更多了,如孙方友和墨白兄弟、邻县的小说王刘庆邦、著名作家蒋建伟、柳岸、董素芝、钱良营、邵超等,真是人才济济,文人辈出。我想,这是长期受到始祖伏羲功德阳光雨露和“陈文化”潜移默化熏陶滋润的结果吧!
  淮阳啊!淮阳,这块古老神奇的风水宝地,不仅是人之祖,史之初,国之根,还是文化之源啊!
  走出太昊陵,我来到陵园大门外南广场,站在高高的石桥上,朝北宏大的太昊陵望去,上空笼罩着浓浓的祥瑞之气,这股祥瑞之气升腾着,弥漫着,绵延着,犹如太祖伏羲的丰功伟德,普照九州大地……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我国茶画的创作素材较为广泛,除当时的社会人文生活、自然景观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创作素材引用于书、典或民间流传的故事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这样,明代唐伯虎的《陶谷赠词图》、清代施桢的《党姬烹雪》也是这样。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法,但仍没收集到《兰亭序》。后得知《兰亭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辩才手中。可僧人辩才否认。于是有近臣出计说“谋之”。萧翼向太宗皇帝讨要王羲之作品两三帖,扮成书
因为有日历  才忘记了日子,  看了日历才知道,  已经四月啦。  虽然没有日历  却记得日子,  聪明的花儿  在四月开放。  因为有时钟  才忘记了时间 ,  看了时钟才知道,  已经四点钟啦。  虽然没有时钟  却知道时间,  聪明的公鸡  在四点钟啼叫。   (选自《向着明亮那方》,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吳菲译)
“哎,买点白胡椒黑胡椒,吃汤面放一点呱呱叫,不吃不知味道好,大人小孩不感冒。”街心里来了个卖胡椒的,从小河边绕过老姑子家屋角,一走到街心里,就听到卖胡椒的叫卖声。这声音高亢又嘶哑,短硬又急促,就像老和尚敲木鱼的声音。远远地望过去,卖胡椒的正站在六指家和茶馆之间的屋檐下,背靠着屋檐,面前放一张不晓得从哪里弄来的黑黑的小饭桌,小饭桌上放着一个黑黑的铁磨子。铁磨子高高的,顶上面是一个酒杯形状的圆斗,圆斗
父亲是个很有追求的人。  生活的闲暇时光里,他总爱动一动笔杆子。时而临帖,时而作文。不为别的,只为了满足他年少时的梦想与追求。在父亲的心中,他的生活该是像余秋雨《行者无疆》中的那种游一路、写一路的生活,不必为了生活而朝九晚五地工作。  父亲的半生大概可以算是按部就班。在同龄人中,他幸运地上了大学,分配到了工作,接着跳槽,谋取更高更好的职业,成家,得子,仕途平缓,还算顺利。也许他曾经想过,工作一段就
(接上期)  第二十八章  一眨眼,五天时间就过去了。  清晨五点,夜刚刚退去它朦胧的面纱,昼,还没有拉开帷幕。夏慈悄声起立,推窗远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温柔乡里。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就像这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尘,在这个世界随风飘荡。很多时候只能无力地伸一下自己单薄的臂膀,左右一下自己的方向,继续随波逐流。虽然这样,但是她仍然很满足。虽然她不能左右世界,但是她还是可以左右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用她的力
作为长征时期红军一位著名的指挥官,他,率部战湘江、渡乌江、强攻娄山关、四渡赤水河,被誉为“铁军团长”。  “只要让我干革命,没有堂客也成!”  耿飚带领的红四团是长征的先头部队,长征第一步就是他们迈出的。  红军出发前,耿飚正患疟疾,发高烧、打寒战。耿莹说,领导曾准备让父亲留在地方养病,可他说自己是指挥员,怎么能留在后方。他“软纏硬磨”,终于得到批准,带病参加“转移”。  在湖南天堂圩偶遇一位神医
我的家乡浙江省江山市,不仅有美景,而且有美食,可以说是一座美食之城。作为一个地道的江山人,我为江山的美食深深陶醉。  平常,江山美食最大的亮点便是夜宵。華灯初上,江山市区各个角落的大排档便忙开了。炒粉干、煮面条、卤鸭头、烤肉串、涮涮锅……应有尽有。粉干是我们江山人的心头所爱。把泡好的粉干放到锅里用油炒,加入包菜和肉末,快速翻炒几下便出锅了。那粉干油汪汪的,咬上一口,又劲道又美味,令人回味无穷。吃粉
那是一片废弃的工厂,残垣断壁处,野草疯狂地生长。烟熏过的红砖散落在四处,带着雨淋日晒过后被抛弃的落寞,如我刚刚散落了一地的青春。  在一个细窄的回廊上,从这端滑向那端,我感觉自己像一条游移在沙子深处找寻水源的泥鳅。我赤足踩着那些断裂了的砖头,就像走过每天的生活。它陈旧、凌乱、不变,似乎还有某种不甘心的期待。有时,足底会有些细微的疼痛感,让人产生一些远离麻木的复苏之感。  我抚摸着残破的墙壁,亲近着
大雨如注  大雨如注  很多城市被淹了  有一种遥远的荒凉  从脚心上升 漫过心口  就想抱着潮湿的自己大哭一场  就想让这拼死挣扎的日子  像成排的雨花橫空绽放  就想借风的手撕裂这闷热的网  就想像直闪电劈开黑压压的云层  穿过恐惧  插入这掩埋一切的土地  然后,我只是想想 束手无策地坐着  像看一场演出  大雨携着成群的冰雹打在瓦坡上  我只能将手里的破铜盆  敲得叮当作响  河水要在夜里
在藏区,我沿途遇到了多位磕着“等身长头”的朝拜者,他们用俯仰于天地的姿势行走着。  起初的诧异,是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们要一步一叩首,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游走于西藏三大圣湖或青海湖。驱车经过时,忍不住回头看朝拜者那坚定且清澈无比的眼神,那不是作秀,亦不是表演。那满面的尘土、沉重的行囊、破旧的衣衫,五體投地的虔诚解答了我所有的困惑。他们用身体丈量信仰,那么坚韧,那么执着。虽风餐露宿,却安然处之。因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