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的“发生”和“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使教学流程的推进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合拍共振。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打造高效课堂在于抓住各个教学流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发生点”,现例举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打造课堂导入的“生长点”
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和主动生成就成了空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参与,数学课上教师往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果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这种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反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生”。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情境第一要距离小。课堂教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距离学生的知识范围越小,就越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就越能实现情境所承载的数学预设与数学生成的目标。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二要意境美。生活事例,一切从简。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刻画数学本质,主题突出,数学味浓厚,能引起思维冲突,有利于培植数学“生长点”,这是评价数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
二、打造自主学习的“启发点”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希望创新,希望走出自己的路。而有效教学的启动正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的,如果没有从自主学习中储备的教学“感知”,那么后续的合作交流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当学生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激发,已经具备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自主的尝试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自由学习”,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为前提的,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适当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问题串”,启发学生进行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三、打造互动交流的“共鸣点”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数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共同构成了数学课堂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如果一旦信息传输渠道不畅或反馈活动受阻,则互动过程就会中断,数学交流就会出现“零效应”。因此,有效的互动交流要求互动双方既要提高自己数学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又要关注对方反馈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其作为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数学信息传输活动与方式的重要依据,保证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其中教师将起到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捕捉学生的数学心声,点拨学生的探究思路,助燃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互动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四、打造应用拓展的“深化点”
一节好的课堂拓展往往成为一个精彩的亮点。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建立数学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一个由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强化,巩固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隐含于教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适度延伸揭示,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的升华。
五、着力于激活回顾小结的“反思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即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领悟,并自觉地将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于后续学习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不断提高主动获取数学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求解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完一道题,引导学生思考此题是否可作一般性推广和引申,这样能使学生解决多题一角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的因素很复杂,需要探索的领域也很多,但是,只要教师在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上做足文章,就能抓住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进而更好地驾驭新课程的数学课堂。
一、打造课堂导入的“生长点”
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和主动生成就成了空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参与,数学课上教师往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果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这种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反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生”。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情境第一要距离小。课堂教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距离学生的知识范围越小,就越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就越能实现情境所承载的数学预设与数学生成的目标。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二要意境美。生活事例,一切从简。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刻画数学本质,主题突出,数学味浓厚,能引起思维冲突,有利于培植数学“生长点”,这是评价数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
二、打造自主学习的“启发点”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希望创新,希望走出自己的路。而有效教学的启动正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的,如果没有从自主学习中储备的教学“感知”,那么后续的合作交流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当学生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激发,已经具备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自主的尝试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自由学习”,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为前提的,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适当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问题串”,启发学生进行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三、打造互动交流的“共鸣点”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数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共同构成了数学课堂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如果一旦信息传输渠道不畅或反馈活动受阻,则互动过程就会中断,数学交流就会出现“零效应”。因此,有效的互动交流要求互动双方既要提高自己数学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又要关注对方反馈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其作为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数学信息传输活动与方式的重要依据,保证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其中教师将起到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捕捉学生的数学心声,点拨学生的探究思路,助燃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互动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四、打造应用拓展的“深化点”
一节好的课堂拓展往往成为一个精彩的亮点。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建立数学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一个由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强化,巩固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隐含于教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适度延伸揭示,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的升华。
五、着力于激活回顾小结的“反思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即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领悟,并自觉地将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于后续学习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不断提高主动获取数学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求解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完一道题,引导学生思考此题是否可作一般性推广和引申,这样能使学生解决多题一角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的因素很复杂,需要探索的领域也很多,但是,只要教师在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上做足文章,就能抓住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进而更好地驾驭新课程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