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标签”的新闻社会学:起源、复兴与巩固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闻社会学的缘起与建构为个案,论文探讨了它作为一个"科学标签"确立的过程.学者们对新闻社会学的命名、协商和讨论促成了一个专门领域的确立,并使得不同时期具有相近取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呈现出起源、复兴与巩固的演进脉络.阐释新闻社会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研究如何从过去出发抵达现在,在新闻业大变动的时代激发更多的学术想象力.
其他文献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对国民党的残暴统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各地纷纷响应,迅速掀起了全省性的、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史称“二·二八”起义。现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对这一事件作初步的论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 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类自己社会生活的历史,人类就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表面上看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但是在这里我们还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乃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江海学刊编辑部: 我在贵刊1983年第二期发表的《论马克思关于国家机关建设思想》一文,第三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马克思运用他的‘异化’的哲学思想,来总结巴黎公社的实践,分析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还仍然存在着‘异化’的危险呢?”
乡镇工业,作为农村的一支新兴生产力,这几年的迅猛发展,既得力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改革的进程。而当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反过来又使乡镇工业面临新的挑战。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先生1982年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该书出版以后受到美国和国际舆论的重视,被称作是当代说明信息社会的三部著作之一,即威廉·怀特:《组织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和本书。《大趋势》一书在我国也流传颇广,如何看待这本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是有必要的。本文想从经济方面谈几点看法。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党的早期组织和创党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实现思想转变,奠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进步的新式学校及其相关联的学会、读书会为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提供了公共空间和受众基础.其中,如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杨闇公、杨尚昆等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既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历程,又因类似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条件约束而具有相似的书报阅读模式,呈现出"月映万川"般的生动画面.
手机拍摄技术改变了当代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手机拍摄的技术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呢?主流手机厂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所提供的"技术剧本"将技术实践置于人际和个体的语境中,从而传递出个体化的"技术愿景".在此基础上,手机厂商提供了关于手机拍照的"技术意识形态":手机为当下流动的个体提供了一种"自我的技术",成为快速便捷地完成个体身份认同和意义生产的手段,从而参与到"个性化"的社会进程中.
"济南惨案"是中日关系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舆论领域与日本的第一次对抗.对这一事件,学界对此已有相当研究,但存在一些误解.通过对各国档案研究发现,事变之初,日本凭借全面优势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了对华单方面打击;日本增兵后,国际舆论发生了明显转向,并在金融市场上对日本造成了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促其在谈判中态度软化;中方逐渐意识到舆论的意义,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国际舆论对日施压.这一事件使日本检验了国际舆情处理体系的有效性,并大大提高了宣传工作在军方的地位;而中国特别是蒋本人也意识到了国际舆论
查尔斯·库利的"镜中自我"与"初级群体"等概念对人际传播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他早期的"运输理论"却被主流传播学界忽视.库利在《运输理论》中凸显的传播学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媒介信息传播前的水陆交通运行规律;从物质-精神和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将传播划分为四种机制;以宗教和学校为代表的精神传播运输组织的诞生."运输理论"中的"物质工具"概念成为了媒介环境学派中"媒介"的雏形;四种传播机制中对于时间性的强调启发了英尼斯的传播时间偏向的提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