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的师资是支撑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深度访谈6位来自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负责人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青年教师教学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据此,高职院校应对学前教育师资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职后培养,提升现有师资质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逐步聚集行业优秀人才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52-04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幼儿师资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幼儿师资培养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大量地方高职院校得到迅速发展并承担起培养地方幼儿教师的重任。据数据统计发现,自2012年起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的毕业人数占我国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毕业总人数的60%以上,并且这个比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当然,在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单位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其幼儿师资培养质量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趋同、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师资不足等。其中,现有师资难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的视角,采用访谈的方法深入分析这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这一核心议题展开,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抽取那些可以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相关人物作为访谈对象,最终确定了6位来自不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作为本课题的受访对象,具体见表1。
在研究程序上,本研究有预访谈、正式访谈及资料整理与分析等程序。首先是预访谈。研究者利用前期文献梳理所形成的预访谈提纲,根据自愿原则,先对其中一位访谈对象进行了预访谈,再将访谈录音资料进行转录、整理、分析以及修正,形成本研究所使用的正式访谈提纲。正式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贵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贵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贵校期望或已经采取了哪些变革措施?其次是正式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访谈时间跨度为期5周,对每一位被试进行1~1.5小时的访谈,所有访谈都在征询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了录音,录音累计时长386分钟, 每一次的访谈任务均由两名研究者共同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访谈,另一人负责录音及文字记录工作。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转录并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和主题编码,包括教师的来源、教师的专业性、教师结构、统筹规划、人才机制、职后培养等。最后,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1]。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断层”严重的教师队伍:内部结构失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即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层次偏低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
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仍然以硕士及以下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为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严重不足甚至还有很多学校无博士学历教师,直接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本研究中的5所高职院校均无学前专业博士。从年龄结构上看,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三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一定比例,并且这个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调查发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各年龄段之间的教师所占比例落差较大,出现严重的“断层”。具体表现在,中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年化和年轻化并存。有一位访谈者(Z-Z-2)就用“老少搭配”來形容本系的师资现状,而导致骨干教师(中间力量)少的最重要原因则在于流失严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其教师的工作环境、享受的社会保障以及个人的发展等与省部级重点高校或者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因此,很多教师把高职院校当成“跳板”,学校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旦有机会,要么跳槽到省部级重点高校发展,要么考博士直接离职。正如一位受访者(Z-L-1)所说:“我们这种地方性职业学校只有老教师或者没什么专业想法的能留住,年轻有为的教师容易流失,很难在这里扎根,顶多待个三五年就走了。”总之,教师内部结构的失衡现象,造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广泛存在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知识老化、水平偏低、骨干教师紧缺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二)撑不起“家”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师资极为匮乏
专业化的学前师资匮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颁布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来,高职院校把培养地方学前教育师资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纷纷申报并陆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然而,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跟上,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或者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尤为缺乏[2]。在与一位学科负责人(Z-W-1)的访谈中,他感慨道:“我们招的学生虽然多,系里‘架子’搭得很大,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现有教师很难撑起这个‘家’来。”究其原因,首先表现在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过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都是从其他专业系部抽调人手组建而成,部分课程就由这些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讲授。一位访谈者(Z-L-1)毫不避讳地说到:“我们学前专业艺术类课程一般都是由艺术专业的老师过来上;像《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我们有专业的化学老师给学生去上,效果还不错。”同样,江西省某地方高职院校的2016年新增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申报书显示,其15位教师中第一学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只有3人,所占比例为20%。其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从毕业生的就业角度来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能技巧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前师资必须是具备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素质人才。在与一位受访者(Z-W-2)的谈论中发现,该校学前教育系25位专任教师中只有4位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三)“使用过度”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为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紧缺问题,各高校每年都在引进相应数量的学前专业师资,但是受到学校级别、招聘学历、专业要求以及编制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师资引进数量非常有限。在招生人数迅速上升而相应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所有的教学工作就由在职教师来承担,尤其是青年教师。以一位高职院校新入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例,其入职第一学期就承担3门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周课时量达到2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制作课件、批改作业以及完成日常课堂教学任务,而没有精力来提升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专业发展。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因教师数量有限,使得大部分教师没有固定的授课课程,而是根据系部需要进行随机分工。一位被受访者(Y-Z-1)也坦陈:“因为新课程需要重新备课,准备‘五有材料’,所以我们的老教师不太愿意上新课,而新老师则不得不接新课,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准备教案等材料。”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加大自身内部潜力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一)对学前教育师资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方案
合理的师资规划能够指导高职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进修、转岗等,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可控、科学[3]。但现实与之相去甚遠,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一位受访者(Y-Z-1)表示:“在领导眼中我们是边缘专业。”正是基于校领导这样的观念,使得原本质量不高的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第一,在思想上,从校级层面到院系领导层都应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进行学前教育师资需求分析,了解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包括该专业现有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质量主要指教师的专业结构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质量)。第三,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第四,分析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与师资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发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师资存在的问题。第五,根据匹配过程中发现的师资问题制定精准的学前专业教师职后培训、进修以及人才引进等规划。
(二)加强师资职后培养,提升现有师资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成员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学习是提升他们教学科研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凝聚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4]。而职后培训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终身发展的主要途径[5]。同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并结合师资现状,将教师分层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加强教师个人能力提升
首先,通过定期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知名教授、学者进行专题式讲座、研讨并结合下园观摩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老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等内容的“再教育”。其次,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机制(导师制)”,促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从本院系选出能力和资历高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负责解决新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与困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通过岗前培训、试讲、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新教师尽快过教学关[6]。最后,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制度[7]。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院系应主动与幼儿园建立联系,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平台,通过分批选派年轻教师赴幼儿园一线进行挂职锻炼,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机会参与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各项工作,从而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型”素质的人才,满足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注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教授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让组织成员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和修正自身行为的组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院系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系教研室这个平台,引导教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所教科目等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充分调动系统资源,激发团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师资质量。
(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逐步聚集行业优秀人才
从已有研究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非常有限。而教育部颁布的《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2017)明确规定:“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例≥60%,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为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院系也应该根据文件精神和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格局,有步骤有计划地聚集行业人才,优化师资结构。首先,短期内引进1~2位高层次人才。要立足本院系发展,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人才政策,寻求与地方政府合作,联合引进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其次,不唯学历论,不拘一格选拔教学型的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目前我国的学前博士研究生数量还比较少的实际,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修养、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资历、职称,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实行“一岗一策”,选拔录用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加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8]。最后,加强与地方幼儿园合作,聘请优秀园长、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学前院系与幼儿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聘请幼儿园及相关教研机构的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参与到高校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以及教育实习指导的工作中来[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的现状。 参 考 文 献
[1]方建华,邓和平.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45-49.
[2]许倩倩.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以26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为样本[J].学前教育研究,2015(2):30-36.
[3]王梅娇.教学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4]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38-42.
[5]朱金芳,李维金.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的职后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9):88-90.
[6]林小艳,罗雄荣.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0(12):183-185.
[7]杨红玲.双创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3):57-61.
[8]蘇春,苏兰,邹作帆.江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4):112-116.
[9]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5-59.
Abstract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52-04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幼儿师资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幼儿师资培养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大量地方高职院校得到迅速发展并承担起培养地方幼儿教师的重任。据数据统计发现,自2012年起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的毕业人数占我国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毕业总人数的60%以上,并且这个比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当然,在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单位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其幼儿师资培养质量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趋同、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师资不足等。其中,现有师资难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的视角,采用访谈的方法深入分析这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这一核心议题展开,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抽取那些可以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相关人物作为访谈对象,最终确定了6位来自不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作为本课题的受访对象,具体见表1。
在研究程序上,本研究有预访谈、正式访谈及资料整理与分析等程序。首先是预访谈。研究者利用前期文献梳理所形成的预访谈提纲,根据自愿原则,先对其中一位访谈对象进行了预访谈,再将访谈录音资料进行转录、整理、分析以及修正,形成本研究所使用的正式访谈提纲。正式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贵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贵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贵校期望或已经采取了哪些变革措施?其次是正式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访谈时间跨度为期5周,对每一位被试进行1~1.5小时的访谈,所有访谈都在征询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了录音,录音累计时长386分钟, 每一次的访谈任务均由两名研究者共同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访谈,另一人负责录音及文字记录工作。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转录并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和主题编码,包括教师的来源、教师的专业性、教师结构、统筹规划、人才机制、职后培养等。最后,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1]。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断层”严重的教师队伍:内部结构失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即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层次偏低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
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仍然以硕士及以下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为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严重不足甚至还有很多学校无博士学历教师,直接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本研究中的5所高职院校均无学前专业博士。从年龄结构上看,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三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一定比例,并且这个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调查发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各年龄段之间的教师所占比例落差较大,出现严重的“断层”。具体表现在,中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年化和年轻化并存。有一位访谈者(Z-Z-2)就用“老少搭配”來形容本系的师资现状,而导致骨干教师(中间力量)少的最重要原因则在于流失严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其教师的工作环境、享受的社会保障以及个人的发展等与省部级重点高校或者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因此,很多教师把高职院校当成“跳板”,学校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旦有机会,要么跳槽到省部级重点高校发展,要么考博士直接离职。正如一位受访者(Z-L-1)所说:“我们这种地方性职业学校只有老教师或者没什么专业想法的能留住,年轻有为的教师容易流失,很难在这里扎根,顶多待个三五年就走了。”总之,教师内部结构的失衡现象,造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广泛存在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知识老化、水平偏低、骨干教师紧缺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二)撑不起“家”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师资极为匮乏
专业化的学前师资匮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颁布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来,高职院校把培养地方学前教育师资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纷纷申报并陆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然而,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跟上,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或者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尤为缺乏[2]。在与一位学科负责人(Z-W-1)的访谈中,他感慨道:“我们招的学生虽然多,系里‘架子’搭得很大,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现有教师很难撑起这个‘家’来。”究其原因,首先表现在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过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都是从其他专业系部抽调人手组建而成,部分课程就由这些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讲授。一位访谈者(Z-L-1)毫不避讳地说到:“我们学前专业艺术类课程一般都是由艺术专业的老师过来上;像《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我们有专业的化学老师给学生去上,效果还不错。”同样,江西省某地方高职院校的2016年新增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申报书显示,其15位教师中第一学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只有3人,所占比例为20%。其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从毕业生的就业角度来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能技巧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前师资必须是具备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素质人才。在与一位受访者(Z-W-2)的谈论中发现,该校学前教育系25位专任教师中只有4位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三)“使用过度”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为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紧缺问题,各高校每年都在引进相应数量的学前专业师资,但是受到学校级别、招聘学历、专业要求以及编制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师资引进数量非常有限。在招生人数迅速上升而相应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所有的教学工作就由在职教师来承担,尤其是青年教师。以一位高职院校新入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例,其入职第一学期就承担3门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周课时量达到2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制作课件、批改作业以及完成日常课堂教学任务,而没有精力来提升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专业发展。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因教师数量有限,使得大部分教师没有固定的授课课程,而是根据系部需要进行随机分工。一位被受访者(Y-Z-1)也坦陈:“因为新课程需要重新备课,准备‘五有材料’,所以我们的老教师不太愿意上新课,而新老师则不得不接新课,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准备教案等材料。”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加大自身内部潜力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一)对学前教育师资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方案
合理的师资规划能够指导高职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进修、转岗等,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可控、科学[3]。但现实与之相去甚遠,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一位受访者(Y-Z-1)表示:“在领导眼中我们是边缘专业。”正是基于校领导这样的观念,使得原本质量不高的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第一,在思想上,从校级层面到院系领导层都应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进行学前教育师资需求分析,了解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包括该专业现有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质量主要指教师的专业结构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质量)。第三,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第四,分析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与师资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发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师资存在的问题。第五,根据匹配过程中发现的师资问题制定精准的学前专业教师职后培训、进修以及人才引进等规划。
(二)加强师资职后培养,提升现有师资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成员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学习是提升他们教学科研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凝聚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4]。而职后培训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终身发展的主要途径[5]。同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并结合师资现状,将教师分层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加强教师个人能力提升
首先,通过定期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知名教授、学者进行专题式讲座、研讨并结合下园观摩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老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等内容的“再教育”。其次,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机制(导师制)”,促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从本院系选出能力和资历高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负责解决新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与困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通过岗前培训、试讲、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新教师尽快过教学关[6]。最后,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制度[7]。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院系应主动与幼儿园建立联系,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平台,通过分批选派年轻教师赴幼儿园一线进行挂职锻炼,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机会参与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各项工作,从而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型”素质的人才,满足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注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教授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让组织成员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和修正自身行为的组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院系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系教研室这个平台,引导教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所教科目等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充分调动系统资源,激发团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师资质量。
(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逐步聚集行业优秀人才
从已有研究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非常有限。而教育部颁布的《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2017)明确规定:“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例≥60%,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为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院系也应该根据文件精神和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格局,有步骤有计划地聚集行业人才,优化师资结构。首先,短期内引进1~2位高层次人才。要立足本院系发展,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人才政策,寻求与地方政府合作,联合引进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其次,不唯学历论,不拘一格选拔教学型的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目前我国的学前博士研究生数量还比较少的实际,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修养、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资历、职称,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实行“一岗一策”,选拔录用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加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8]。最后,加强与地方幼儿园合作,聘请优秀园长、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学前院系与幼儿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聘请幼儿园及相关教研机构的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参与到高校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以及教育实习指导的工作中来[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的现状。 参 考 文 献
[1]方建华,邓和平.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45-49.
[2]许倩倩.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以26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为样本[J].学前教育研究,2015(2):30-36.
[3]王梅娇.教学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4]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38-42.
[5]朱金芳,李维金.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的职后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9):88-90.
[6]林小艳,罗雄荣.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0(12):183-185.
[7]杨红玲.双创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3):57-61.
[8]蘇春,苏兰,邹作帆.江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4):112-116.
[9]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5-59.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