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花·刷街·刷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轮滑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特别是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推崇。随着这股声势浩大的运动群体的崛起,“平花”与“刷街”这两个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广泛流传于网络。现举例如下:
  (1)腿伤一个多礼拜了还没有好,开始担心它了。中午去了医院,医生说有点发炎需要挂盐水。真希望腿快快好,好了就可以去刷街练习平花了,不过玩轮滑的人变少了,哎——人少了就没意思了……(新浪博客2008年7月8日)
  (2)对刚学平花不久的66朋友来说,这款鞋子是非常实用的。我学平花的时候也是穿的这种,也很适合刷街滴。
  (3)刷街和平花是两种有区别的运动,它有不同于平花的危险性。安全是刷街时必须要考虑周全的问题,不像平花,可以更随意一些。(西祠社区2007年5月20日)
  轮滑运动最初起源于美国。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传入中国,真正开始流行也是近年来的事。“平花”和“刷街”都是轮滑运动的一种。所谓“平花”,是“平地花式轮滑”的简称,就是穿着轮滑鞋在固定数量的标准桩间做无跳起动作的各式连续滑行。“刷街”最初是指轮滑公路赛,后来则泛指踩轮滑鞋上街。这两个项目中,“刷街”的难度相对小些,简单易学,而且能够满足青少年寻求刺激、吸引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因而普及率较高。“平花”则相对难度大些,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
  从构词方式上讲,“平花”属于典型的缩略词,是出于语言经济的考虑而简称的,相对正式些,没有感情色彩。“刷街”就形象、生动得多。“刷街”与“刷卡”一样,是人们仿拟常用的“刷×”格式而新造的双音节词。一个“刷”字。给人以灵动、青春、活泼之感,体现了新新人类追求词语新颖、时尚、好记的语用心理。
  随着轮滑运动的不断普及,轮滑爱好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他们想为自己寻找一个响亮的名字。最初有人自称为“66一族”“滑友”,但最终大部分轮滑爱好者还是倾向于自称“刷子”,这个名称很快获得了集体认同,成为轮滑一族的独有称谓:
  (4)明天六月六号,66们的节日,估计会有三四十个刷子出来一起刷长安街吧,期待……(marcia850323.spaces.live.com2006年6月5日)
  (5)对于以轮滑代步的安全问题,“刷子”小王谈得很少,他自信满满地说:“不是没想过,但是玩过你就知道,我们的技术好着哩,穿着滑轮能行走自如。绝不会有事的。”
  而且饶有趣味的是,“刷子”也可以指称溜冰鞋:
  (6)前一阵因为接二连三的考试,一直冷落了我的刷子。于是决定今天去刷两圈,只可惜找不到伴了。(dangdanglily.spaces.live.com2006年7月27日)
  (7)版聚结束后,11点多从复旦出发,穿着刷子花了45分钟刷到了南京路外滩。那叫一个爽啊,很有成就感。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是谁最初使用“刷子”这个词,正如谁也不知道“刷街”这个词的发明者一样。不过随着一项运动的蓬勃开展,自然会有拥趸想出一些令人叫绝的称谓。
其他文献
近来读季羡林先生散文集中的《我的小学和中学》,其中有不少谈及小学及中学写作经历的故事。尽管是上个世纪民国的事情,但文中叙及的国文教员的语文教学主张及做法,对于已经跨入21世纪的作文教学,仍然有值得深思并加以借鉴的地方。    一    济南北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  每到春秋佳日,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记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学古文,真正能学会的不多,……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这种情况,对中学生来说,不仅出现在“学古文”的时候,学现代文又何尝没有出现过呢?关键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解决学生们糊涂的问题,让他们变得少糊涂或者不糊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有较强的
把酒问月  幸白  (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阚,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在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
我在江西省赣州中学带了两个班的高一语文,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就发现每次的语文早读课上,整个班级死气沉沉,学生有的在默读课文,有的干脆拿着语文书当幌子,遮遮掩掩地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我一提醒,读书声就响一阵,然后又渐渐地低沉下去。对于现在的高中生,如果采取强迫的方式让他们读,会使他们更为抵触。可是,由于早读课的不理想,我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默写方面的成绩也明显地不理想。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
在體育课教学中,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六年级的男生在体育方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女生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不难发现,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女生不爱运动的原因之一。因此,我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运动项目来激发她们的兴趣,增加她们的成功体验,最终达到让她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躲避球”这个运动项目。躲避球主要以投掷和跑动为基础,没有较难的技术动作,女生具有直接参与
学校简介    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省茌平县最东部,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初中。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256人,在职教职员工116人。上世纪90年代,该校在全县是出了名的双差校、问题校。1998年临近中考时,一个原有60名学生的班级只剩下11名,其他49名或辍学或转学。面对这种状况,校长崔其升开始思索盘活课堂、让学生快乐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近10年的探索,该校创立的以学生自主参与为生命线的“三三六
《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篇杂文,被选入人教版大纲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于这篇文章的教与学,历来为老师和学生所畏惧。因为大家都觉得鲁迅的文章难读,而这篇尤甚。原因是:第一,文章的语言不属于规范的白话文范畴,文白夹杂的表达方式,给大家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第二,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和杂文居多,而他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杂文中的议题已离我们远去,读者觉得陌生。第三,学生现实思想的深度与阅历的广
与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诗派的抒情诗人相比,卞之琳是倾向于知性诗歌创造的。在诗集《雕虫纪历》的自序中,他坦承情感不能自已,“总倾向于克制,仿佛刻意要做‘冷血动物’”的确,他诗中所传达的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或时代情绪,而是一种浸润着智慧与思想的人生经验,一种对宇宙、人生、命运等问题的知性看法。创作于1935年的名篇《寂寞》就是卞之琳诗歌风格的缩影。    1 人类寂寞的睿智探寻   人的寂寞有多种形态
这本书有个奇怪的名字——“岩中花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株开满鲜花的树。这个说法来自王阳明的一则比喻。  也正出自对王阳明的好奇,我才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是—本介绍王阳明的传记,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很多“熟人”: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  教书这么多年,这些人已然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那是因为或早或晚都曾经教过他们的文章;说陌生,那是因为
要读懂并讲清楚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于是,就有了两个问题: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而要弄清楚“说什么‘理”’,又先要弄清“如何‘说理”’: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说”比“说什么”重要,更准确地说,“说什么”体现在“如何说”里,“如何说”又受制于“说什么”,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而我们阅读、理解、把握,又必须从“如何说”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