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复发的预测因素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共纳入200例患者20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出院时病死率为1.5%,病残率为1.0%。对177例患者随访16~51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74例,2分2例,4分1例。11例患者(5.5%)发生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3例、术后脑梗死2例、弹簧圈突出2例和术后痫性发作1例。单变量分析显示,并发症组男性(9.1%对5.3%;χ2=4.42,P=0.026)、高血压(54.5%对23.3%;χ2=5.42,P=0.03)、支架先于弹簧圈置入(54.5%对85.1%;χ2=3.54,P=0.021)的患者比例与无并发症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置入支架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0.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55~0.791;P=0.021],而高血压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380,95% CI 1.170~16.399;P=0.028)。167个动脉瘤得到了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动脉瘤复发(15.6%)。单变量分析显示,复发组动脉瘤部位(前循环动脉瘤:73.1%对89.1%;后循环动脉瘤:26.9%对10.6%;χ2=5.09,P=0.033)和大小(巨大动脉瘤:7.7%对0.7%;大型动脉瘤:65.4%对29.1%;小型动脉瘤:26.9%对70.2%;χ2=20.77,P<0.001)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型动脉瘤(OR 6.057,95% CI 2.296~15.983;P<0.001)、巨大动脉瘤(OR 25.260,95% CI 1.903~335.267;P=0.014)以及后循环动脉瘤(OR 3.184,95% CI 1.028~9.857;P=0.04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之一。高血压和弹簧圈先于支架置入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动脉瘤体积较大和后循环动脉瘤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人员在美国睡眠联合专业协会(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 APSS)第30届年会上报告,在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卒中史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国家,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古诗词授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在提升初中生古诗词水平
目的 探讨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收住院的36例肾穿刺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的治疗情况、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肾穿刺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并加强临床观察及积极护理干预,住院时间7~28d,平均住院11.5 d,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结论 加强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积极护理干预对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年龄≥50岁的PCI患者和同期无脑缺血表现的对照者。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观察颈部椎动脉扭曲情况并进行评级,分析影响PC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PCI患者和90例对照者。单变量分析显示,PCI组高血压(80.36%对54.44%;χ2=15.613,P<0.00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的鳞屑性红斑,部分患者可累及关节.尽管目前针对特异性炎症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仍缺乏长期安全有效而经济的治疗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是一些相对分子质量<1000的化合物,主要针对一些细胞内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如蛋白激酶C、JAK通路、磷酸二酯酶等.小分子抑制剂最初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应用,现已进入
目的 探讨丘疹性弹性组织离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5例丘疹性弹性组织离解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9 ~ 26岁,平均15.2岁;病程1~ 10年,平均6年.皮损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表现为散在至群集分布的非毛囊性肤色或白色丘疹,直径0.1~1.0 cm,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病变部位真皮弹性纤维断裂,数量减少甚至局灶性消失,胶原纤维增粗,甚至均质化.治疗上
患者女,35岁,2013年10月12日因右侧头面皮肤及右耳疼痛伴发水疱20 d,右侧面瘫伴眼部不适3d来我院就诊.20 d前患者突发右侧头面皮肤感觉障碍等不适感,继而出现针刺样疼痛,患者发现右颊部及右侧耳廓内有少许小水疱伴右耳耳鸣、听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糖皮质激素40 mg/d口服以及中成药(具体不详)口服,未见明显好转.3d前出现右侧面部麻木,口角略有歪斜伴右眼闭合不全,继而出现右眼视物
期刊
目的探讨深圳某社区40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方法在本横断面调查研究中,以年龄≥40岁的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网上录入分析。结果总共筛查5 308名居民,其中卒中患者160例,卒中粗患病率为3 014.32/10万。卒中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而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3 721.37/10万对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 G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对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系进行体外培养。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 10 ng/ml )、GP+LPS组(LPS 10 ng/ml,GP 20 μg/ml)和GP组(GP 20 μg/ml),培养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