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产前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712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临床上被迅速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逐渐成为一线筛查技术。随着测序深度的增加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NIPT技术还可能被用于检测胎儿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某些单基因遗传病,辅助临床诊断。但NIPT在临床应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不同群体对NIPT技术的认知差异、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如何准确把握适用人群及适宜的检测孕周等,本文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技术对于检测Y染色体结构异常胎儿的价值。方法收集8876例羊水标本,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诊断胎儿Y染色体结构异常,同时采用SNP array技术明确断裂位点。结果8876例羊水标本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4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为0.16%。SNP
目的探讨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的HbA2值在各类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并寻找最佳的截断值。方法对11 122例毛细管电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HbA2在各组人群中的分布,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多重对比和多组间两两成对比较;通过参数评估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筛查性能;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HbA2的最佳截断值。结果HbA2中位数在各组的分布情况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
目的确定1例二氢嘧啶酶(dihydropyrimidase,DHP)缺陷症患儿的DPYS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测序,确定变异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携带了DPYS基因c.1468C>T(p.Arg490Cys)和c.1339-1363del(p.Val447fs)复合杂合变异。结论DPYS基因c.1468C>T和c.1339-1363del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与表型分析,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PCR扩增先证者F7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3′端非翻译区序列,采用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变异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变异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失败的原因及重复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NIPT检测的40 311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诊断结果和妊娠结局进行回顾。结果在全部孕妇中,首次检测失败1116例,9例(0.81%)胎儿游离DNA浓度低于4%,663例(59.41%)因Z值灰区需要重新建库后再检测,其余444例(39.7
目的对1例表现为发作性共济失调合并锥体束征阳性患者的PDHA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及SCA动态变异位点检测并分析。结果患者为青少年男性,表现为发作性共济失调,双侧膝反射亢进,踝阵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PDHA1基因发生了c.1159-1162dupAAGT变异,父、母和胞姐未携带此变异,提示为新生变异,而SCA动态变异未
目的分析1例5p微缺失伴6q微重复患儿临床表型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的关系。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CNVs筛查,分析临床表型与CNVs的关系。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足月小样儿,哭声低弱伴吸气性喉鸣,小下颌,流涎,四肢肌张力低下,无
目的设计一种能够基于原有的分析数据、结合游离DNA片段大小及计数的新的分析方法。方法选取180例孕妇血样进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常规的高通量测序,探索游离DNA片段分子量大小与胎儿DNA含量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结合游离DNA片段大小的Z值的算法。以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算法的判断结果。结果当以150 bp为分割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