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应用辨误(十六)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名一钱”与“不值一钱”
  “不名一钱”就是没有一文钱。此成语出于西汉邓通的故事。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原是一个船工,曾为汉文帝吮吸痈疽的脓血,受到恩宠,被赐官职。一次文帝派人给他相面,相面人说他将来必定会饿死。文帝说,朕要他富,他就不会穷。于是赏他一座铜山,让他自己去铸钱。邓通因此发了大财。景帝即位后,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并不许他继续铸钱。但邓通仍私自铸钱,不久被人告发,经查属实,家产全部被没收。邓通顿时成了穷光蛋,还欠了巨额债务。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邓通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但官吏们把这些钱拿去抵债。长公主就让手下人只给他衣服和饭食,邓通最后穷得一文钱也没有,只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后来就用“不名一钱”来形容穷到极点。例如清·黄宗羲《〈范熊岩文集〉序》:“[先生]举孝廉,出宰南康,廉洁不名一钱,大吏依以为重。”鲁迅《〈呐喊〉自序》:“《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
  “不名一钱”常被误用,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这个成语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名”的本义是人的名字,引申为名义,再引为以自己的名义占有,“不名一钱”“一文不名”中的“名”就是这个意思。有人把“不名一钱”误解为不值一钱,自然要闹笑话。网上有这样一个例子:“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钱。”人可以不名一钱,人格怎么能不名一钱呢?由此可见,使用成语一定要弄懂成语的含义,特别是其中关键字的含义,否则不用则已,一用就错。
  “过犹不及”与“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读到某作家的一篇文章,他感叹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对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显然用错了。
  “过犹不及”语出于《论语·先进》:“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过分;犹,如,像;不及,不足,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唐·韩愈《改葬服议》:“俭之与奢,则俭固愈于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李国文《老刀枪》:“关心过了头有时候过犹不及,就会产生副作用。”
  回过头来看看那个作家的意思,他是想说现在的作家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受人崇拜;那时人们对作家的崇拜远远超过现在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因此,应该把“过犹不及”改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即只有超过而没有比不上的。时下某些人对歌星影星的崇拜超过作家,固然值得感叹,但是某些作家的语文功底不足,造句欠通、用词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读者对他们不甚崇拜,似乎也无可厚非。
其他文献
“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意思正好相反  某报一篇报道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生孩子,本是十分隐秘的事,过去是连父亲也不允许在侧的,这回可好,不但父亲可以在侧,而且公开对公众直播。我不知外国有无这种情况,我们的媒体敢想敢干连西方人也要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项,脖子的后部,意思是能够望见前面人的项和背。表示有希望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例如明·周藩宪王《三度小桃红·楔子》,孟称舜
山坡上的牛儿我没有看见  只有一个牧羊人在比画着什么  那是当年二小放羊的山坡?  那是七十四年前的枪声在回响?  今天正是农历九月十六  七十四年前的硝烟被炊烟笼罩  十三岁的王二小却临危不惧  流淌的鲜血与火炬树熊熊燃烧  清澄的瀑布是永恒的祭奠小英雄的气概像巨石威严多少人如今沉醉在山河的画卷  那个小小的纪念碑却如倚天利剑  (农历丙申年九月十六于涞源县)
几乎所有具备巨大创造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朴素和简单。人一旦有了机会主义和过重的名利心,就难以回到朴素的境界,就会产生表演的欲望,走向广告式的操弄。这极不利于能量的发挥,是生命的耗散。小智越多,大智越少。“聪明绝顶”者会犯最大的错误,而“傻乎乎”的人却在走一条大路。怎样使生命能量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一个不小的命题。李白多么率真又多么骄傲——当他骄傲时就变得无力;当他回到李白式的简单中,就会写出
六年前的雨夜,  趴在窗边看雨点  像精灵似的水滴  好神奇……  一点点,一滴滴  小屋的廊边  淅沥的雨点  把土地变了模样  拿一只纸船  漂在水面上  真好玩!  六年后的雨夜,  趴在阳台上看雨点  像精灵的雨滴  看不出神奇  一点点,一滴滴  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  再也回不到那从前的光阴了  多少年了,  对雨的看法,  对雨的依恋,  再也不是那般天真、烂漫与纯洁  如今的岁月 
期刊
目的探讨情感需求下儿童书籍的创作表达,以此丰富儿童书籍设计的理论知识,提升儿童书籍的阅读价值。方法以情感需求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动机,分析小读者
“书装”,即书籍装帧,一般指书的封面,也称书衣。  书衣的魅力令爱书人为之倾倒。出版家范用说:“我每拿到一本新书,先赏封面。看设计新颖的封面,是一种享受,我称之为‘第一享受’。”作家唐弢说:“不用说翻检内容,就是一看到版式装帧,也使人美感突兴,神驰不已。”  一张好的书衣,不仅具有组成书籍的存在形式和保护书籍的实用价值,而且以其欣赏价值能为书籍的宣传推广发挥作用。书衣带有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