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写作,学生习作水平达到一定的层面,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作文教学,教师往往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如何走出困境,寻找提高作文教学的出路,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教材就在课文里,教师对每个学期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或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怎样生动细腻描写,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性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性,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才是出路。从形式上,教师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内容上,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目的,评讲有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身边和生活素材,如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专项训练。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和一些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如九年级学生在复习写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中没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灵活运用,变通布局。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其三“写不好”,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个性,丰富素材,提高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作文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广度深度和自由性。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实写作素材。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的效率就高了。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教材就在课文里,教师对每个学期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或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怎样生动细腻描写,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性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性,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才是出路。从形式上,教师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内容上,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目的,评讲有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身边和生活素材,如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专项训练。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和一些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如九年级学生在复习写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中没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灵活运用,变通布局。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其三“写不好”,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个性,丰富素材,提高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作文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广度深度和自由性。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实写作素材。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的效率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