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枝头啼春归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画家好友冯琎之邀,嘱我为杨晓亮先生写一篇艺术评论。接到任务,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惶恐,因为晓亮先生是一级美术师,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大家。他现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秘书长、四川省民进书画院院长、四川开明画院院长等。还是“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艺术主持、“今日水墨”杂志执行主编。曾在深圳、杭州、天津、新加坡等地举办展览,真可谓声名远扬。
  晓亮先生擅长花鸟画。一朵朵娇花,一只只翠鸟,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欣赏晓亮先生的画作,无疑是在感受画家的心灵,感悟当今的社会。纵观晓亮先生画作,我以为具有以下特色。
  一、注重意境塑造,赋予花鸟精神。
  注重意境,本身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从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的花鸟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在晓亮先生的笔下,花鸟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精气神和当今社会意蕴的世界。在青枝绿叶中富蕴生机,于花开枝头时彰显神采。欣赏画作,到处可见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阳春三月里,鸟鸣枝头啼春归,暗香浮动月黄昏;大雁南飞处,白羽醉风秋波起,万木萧疏出神奇。
  精美极致,有时鹤鸣九皋声闻野,有时万千喇叭听无语。绿荫丛中,涧溪之畔,花孔雀,便是芳晴艳翠仙;珍珠鸟,点点珍珠化瑞雪。花蔓之上,鸟儿可以直立草茎,这是一种信心的写照。芦荻秋声,鸟儿自然悠闲散步,饱含着一种庄重气质。母鸡公鸡,时时寸步不离,生死相依,表现出人间大爱;在秋风的舞动中,小鸟迎风挺立,体现了坚贞不屈的韧性。这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质,以社会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待花鸟,看待世界。正如著名书法家言恭达所说的那样:“他(晓亮)始终记住了一个社会、一个社会人、一个艺术家的人文艺术的社会担当。这个社会担当就是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呼唤,并成功地实现了三者的结合,使他的作品上升到时代的高度。”
  二、讲求意在笔先,创新艺术手法。
  晓亮先生作画,讲求意在笔先,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以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花鸟虫鱼传情达意,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所画之鸟,是晓亮先生眼中之鸟;所画之花,是晓亮先生心灵之花。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独具慧眼,匠心独运,并且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在构图中注重了对象的固有色,一般不予考虑光源和环境色。比如《森林卫士》中的猫头鹰,是在明亮的日光中昂然挺立;笔下的小鸟可以迎风站立细柔的草茎;孔雀上树开彩屏,白鹭觅食守空湖……
  在创作手法上,注重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运用线条、色彩,既像工笔,又有写意,在同一幅画的构图中讲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时密不藏针,有时大片留白。晓亮先生的《白羽醉风系列二》就是如此——下半部是粗大的树干,枝繁叶茂,白鹭站在枝干上仰天长啸,上面全部空白,犹闻声震四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晓亮先生留白之法,突出主体,繁简得当,聚散相生。红冠、黑颈、白羽,配上墨干、绿叶、红花,使风中白鹭栩栩如生,欣赏者如临其境。
  如此这般,晓亮先生的画作,以他的感情、他的心灵,寄托于画中。凭借花鸟画的神韵,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美绝伦,令人赏心悦目。正如美术文艺评论家沙欧所说,晓亮先生既注重造型的准确,又不放弃细节的描绘。他作品中的各种鸟,或在小憩,或在戏耍,或在翱翔,或在鸣叫……完整地把人的感情融入到鸟的内心世界,使之观后领悟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从而,创造了一个“暗香枝头啼春归”的绝妙境界。
其他文献
漫步街头  一抹红 惊艳了目光  惊醒了 蛰伏在心中  关于春天的向往  阳光很好 心事被晒得发烫  人们情绪慵懒 却彼此交换着  匆忙的眼神  在镜头的盲区 一朵微笑  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希望  盛裝莅临 又仓促谢幕  在甚嚣尘上的喧闹中  没有人注意到  这个落寞的过程  刹那 永恒  流年 被谁不经意的一瞥  绽放至荼蘼  春天站在不远处  拈花微笑
清晨 你掀开了第一缕朝霞  带着孩子的微笑 带着老师的信念  带着人们的依托 开启了一天的旅程  中午 你把太陽举得高高的  让草儿昂起脑袋 花儿绽开笑脸  大树抖抖手臂  世间万物在你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傍晚 你把晚霞散满每个角落  告诉祖国的花朵 辛勤的园丁  啊 是祖国让我们朝气蓬勃  是祖国让我们幸福安定  是祖国让我们骄傲 自豪
摘 要:意境创构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范畴,对于中国古代诗学、词学的艺术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国古代意境创构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构成意境的主客观要素关系,进而对杜甫的两首古体诗分别进行意境的探求,并通过案例分析,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魅力,梳理中国古代意境创构的主要环节和要素及唤起人们美感的过程。  关键词:意境;创构;人格涵养  作者简介:张明燃(1998.
摘 要:2018年10月,大陆首次出版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小说集《铁浆》及长篇小说《旱魃》。短篇小说集《铁浆》呈现了一个冷峻、悲凉的山东时空,这种时空的交错进而塑造了朱西甯笔下的晚清山东人物,并影响到小说的情节、体裁甚至题旨。本文试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进入朱西甯小说中的时空关系研究,以更好地从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方面把握朱西甯小说的艺术成就及中心主旨。  关键词:朱西甯;铁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  2
柳絮飄飞蜂蝶无,青禾嫩草画新图。  辞春入夏头场雨,一片蛙声闹水湖。  芒种  仲夏来临小麦黄,田间不见户农忙。  柳荫树下几人坐,笑伴机声收麦粮。
在上島咖啡屋  我们没要咖啡  只要了一杯紫阳翠峰  便让话题变得蓊郁葱茏  情愫在绿色的茶汤里沉浮甘苦  给憧憬一个隐喻  给梦想一个悬疑  舞蹈紫燕的飘逸  破解知了的禅语  牛排刚刚好  刀叉决定了它的西餐吃法  而我们把它摆放在中国的餐桌上  并用谈吐的方言土语  与家乡的香茗  把一个洋气的名字  在胃里解剖成扛起文明的诗词
摘 要: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是 20 世纪初西班牙著名诗人,“二七年一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始终紧跟社会现实,关注边缘人物的普遍命运和情感,在其作品《吉卜赛谣曲》及《诗人在纽约》中,成功塑造了吉普赛人、黑人等被压迫者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其真实的社会处境,为其发声。  关键词:洛尔卡;被压迫者;形象;《吉卜赛谣曲》;《诗人在纽约》  洛尔卡出生于西班牙历史上称为“灾难之年”的 1898
摘 要:在小说《你不会死》中,卡特琳·施密特叙述了一个身受中风折磨失去意识的女作家如何在寻找语言和记忆之途中举步维艰地重拾自我的故事。本文以小说中语言、记忆、存在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小说如何艺术地展现了主人公通过重获语言和回忆,而重构自我的过程,指出于个体而言,记忆这一“生命的字母”能从已被掩埋了的过去中挖掘出自我,从而得到对个人、他人以及人生全新的觉悟:以往被忽略了的身边的人与生活中的点
摘 要:快乐与善是伦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的哲学家将快乐等同善,作为所要追求的人生的一个最高的和终极目标,如快乐主义者;有的哲学家承认快乐的存在,但并不将快乐等同于善,而是将快乐进行分类,那些真正的、纯粹的快乐才能与善相互等同,如柏拉图。在柏拉图看来,快乐有真实的和虚假的快乐,好的与坏的快乐,热爱金钱、名誉和智慧的快乐,而只有那些真正的快乐才能符合善的本性,才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对快乐与善的区分
从《黄金时代》到《红拂夜奔》,王小波都是一个十分理性的作家,荒诞而讽刺是他惯用的黑色幽默,但唯独《绿毛水怪》一书,与之后轰轰烈烈的各种时代不一样,娓娓道来,温柔慎重地讲了一段少年人的真挚情感,从故事到内核,都美得如同夏夜的星河。  在老陈还是小陈的时候,他机缘巧合认识了同样被老师视为坏孩子的妖妖,并成为了亲密朋友。之后他们在一个旧书店找到了天堂,书籍喂养他们的灵魂并塑造了他们坚不可摧的友情。往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