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2011年以来收集太和县范围内的重性疾病管理项目(简称686项目)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组、3个月、6个月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量表(ITAQ)、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3个月、6个月时用PANSS、ITAQ、SSPI和GQOLI-74评分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社区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自知力,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
[关键词] 康复训练;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79-03
疾病康复的重点不仅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1]。在长期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其残留的精神症状越难消除。而精神药物治疗合并康复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效果。为此,我们专门应用康复训练,做一研究,并设立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以来收集太和县范围内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简称686项目)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病程≥5年。(3)排除体检、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明显异常;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性物质监用史;严重自杀倾向者。
入组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康复训练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4岁,平均(45.7±10.3)岁,病程7~43年,平均(19.0±9.6)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6~61岁,平均(43.8±11.1)岁,病程8~41年,平均(18.7±10.1)年,两组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服药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常规服药。
康复训练包括:(1)心理支持:随访人员通过关心、督促、鼓励、指导等形式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说明社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对患者康复的好处,同时对每位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使其了解自已所患疾病和所带症状,讲解精神科药物基本药理知识,使其明白服药的重要性。(2)生活能力训练:对生活懒散的患者进行行为矫正,集中训练洗漱、穿衣、叠被、打扫卫生等。(3)劳动能力训练:督促鼓励患者参加简单的工作劳动。(4)娱乐活动能力训练:督促患者参与社区中的文体活动如打牌、下棋、玩游戏、唱歌等活动,并适时进行鼓励。(5)社会适应能
力训练:训练他们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6)药物依从性训练: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或家属进行讲解药物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对不依从的患者进行解释和引导。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用PANSS、自知力量表(ITAQ)[2]、SSPI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3]进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评分
入组时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康复训练组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及总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著。见表1。
2.2 自知力
入组时两组IT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月时和6个月时两组ITAQ评分均增加,康复训练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康复训练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入组时两组SS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和6个月SSPI评分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4 GQOLI-74评分
入组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GQOLI—74评分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2.5 治疗依从性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康复训练组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复发与再住院比较
6个月时康复训练组5例复发,3例再住院,对照组9例复发,5例再住院,康复训练组复发与再住院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寄希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难以实现。这是因为:(1)与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2)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如果住院时间过长,长期与社会隔绝,容易导致患者精神衰退,其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劳动能力会明显下降[4]。通过社区综合康复训练,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3)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陷入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走向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 今后发展的方向。精神疾病患者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情重,病程长,患者病情迁延,易发作,反复长期住院治疗仍有残留症状。由于传统的精神科病房为封闭式管理,住院周期长,与社会容易脱节。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主动性差,意志要求减退,思维贫乏,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减退,阴性症状明显。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增加患者与社会接触,使患者在各项治疗活动中享受乐趣,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重新建立自我照料能力和社交的兴趣及能力,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减轻退缩行为[5-6]。院外治疗和康复就显得较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组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生活能力训练,劳动能力训练,娱乐活动能力训练,药物依从性训练,可改善慢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自知力,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得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精神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与有关研究一致[7-8]。
[参考文献]
[1] 郭玉花,张繁茂,陈凯,等.奎硫平替换其他药物维持治疗精神分裂证疗效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11):27.
[2] 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J].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158-16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88-100,263-266.
[4] 汤景文,何东东,刘建明,等.园农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3(7):165.
[5] 张源侠.代币制治疗慢性退化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5):276-278.
[6] 杨秋兰,候峰,李荣琴.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1632-1634.
[7] 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20):32-35.
[8] 王乐辉,郭红利,王振锋,等.慢性精神病的社区家庭防治、康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9(19):733-737.
(收稿日期:2013-07-26)
[关键词] 康复训练;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79-03
疾病康复的重点不仅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1]。在长期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其残留的精神症状越难消除。而精神药物治疗合并康复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效果。为此,我们专门应用康复训练,做一研究,并设立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以来收集太和县范围内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简称686项目)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病程≥5年。(3)排除体检、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明显异常;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性物质监用史;严重自杀倾向者。
入组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康复训练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4岁,平均(45.7±10.3)岁,病程7~43年,平均(19.0±9.6)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6~61岁,平均(43.8±11.1)岁,病程8~41年,平均(18.7±10.1)年,两组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服药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常规服药。
康复训练包括:(1)心理支持:随访人员通过关心、督促、鼓励、指导等形式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说明社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对患者康复的好处,同时对每位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使其了解自已所患疾病和所带症状,讲解精神科药物基本药理知识,使其明白服药的重要性。(2)生活能力训练:对生活懒散的患者进行行为矫正,集中训练洗漱、穿衣、叠被、打扫卫生等。(3)劳动能力训练:督促鼓励患者参加简单的工作劳动。(4)娱乐活动能力训练:督促患者参与社区中的文体活动如打牌、下棋、玩游戏、唱歌等活动,并适时进行鼓励。(5)社会适应能
力训练:训练他们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6)药物依从性训练: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或家属进行讲解药物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对不依从的患者进行解释和引导。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用PANSS、自知力量表(ITAQ)[2]、SSPI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3]进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评分
入组时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康复训练组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及总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著。见表1。
2.2 自知力
入组时两组IT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月时和6个月时两组ITAQ评分均增加,康复训练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康复训练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入组时两组SS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和6个月SSPI评分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4 GQOLI-74评分
入组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GQOLI—74评分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2.5 治疗依从性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康复训练组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复发与再住院比较
6个月时康复训练组5例复发,3例再住院,对照组9例复发,5例再住院,康复训练组复发与再住院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寄希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难以实现。这是因为:(1)与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2)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如果住院时间过长,长期与社会隔绝,容易导致患者精神衰退,其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劳动能力会明显下降[4]。通过社区综合康复训练,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3)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陷入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走向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 今后发展的方向。精神疾病患者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情重,病程长,患者病情迁延,易发作,反复长期住院治疗仍有残留症状。由于传统的精神科病房为封闭式管理,住院周期长,与社会容易脱节。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主动性差,意志要求减退,思维贫乏,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减退,阴性症状明显。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增加患者与社会接触,使患者在各项治疗活动中享受乐趣,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重新建立自我照料能力和社交的兴趣及能力,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减轻退缩行为[5-6]。院外治疗和康复就显得较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组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生活能力训练,劳动能力训练,娱乐活动能力训练,药物依从性训练,可改善慢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自知力,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得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精神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与有关研究一致[7-8]。
[参考文献]
[1] 郭玉花,张繁茂,陈凯,等.奎硫平替换其他药物维持治疗精神分裂证疗效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11):27.
[2] 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J].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158-16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88-100,263-266.
[4] 汤景文,何东东,刘建明,等.园农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3(7):165.
[5] 张源侠.代币制治疗慢性退化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5):276-278.
[6] 杨秋兰,候峰,李荣琴.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1632-1634.
[7] 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20):32-35.
[8] 王乐辉,郭红利,王振锋,等.慢性精神病的社区家庭防治、康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9(19):733-737.
(收稿日期:201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