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学校管理,可能多数人会想到规章想到制度,而我认为最好的管理不是规章制度,而是通过阅读唤醒和丰富。曾经和所有学校一样,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木犁小学也有着一套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小学生一日常规”更是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学生从早到晚的言行举止。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人的精神面貌,工作、学习的积极状态并不是制度能规定出来的。适逢区教育局首届教师读书峰会在张集镇举办,“用阅读支撑我们的生命”的活动启发了校长的思路。“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于是把学校变书院、师生为读者,就成了他们的新教育愿景,也成了他们学校管理的法宝。
用童书唤醒生命
“读书破万卷,阅读乐翻天”作为大阅读的口号在师生中流传开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读书都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早上的晨诵成了唤醒生命的开始:“孩子们,又一个黎明到来了,让我们一起与黎明共舞吧。”生机盎然的一天开始了。
“童书共读”活动在全校推开后,师生读书热情空前高涨,一本书读完,就会有人询问:后面咱再读哪本书?在木犁小学,如果说全校师生为读好书而狂,应该不是夸张之辞。“书”成了师生交往的媒介,“读”成了师生共同的话题。一时间,校园里流行起“攀比风”:你读几本了?有什么好书推介一下?
孩子们沉浸在《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马小跳》《夏洛的网》等一本本童书里。有家长反映,也不知书里说了什么,孩子一边看一边哭,吃饭都叫不动。他们遨游于童话的世界,天空是蔚蓝的,日子是鲜亮的,生命是舒展的。木犁小学的老师说,阅读就是一个亲吻生命的过程,如同童话里经常看到的,昏睡了好多年的公主被王子一个吻唤醒了,而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亲吻,一种吻醒生命、唤醒精神成长的亲吻。
学校用“购书贺卡”“藏书大王”“读书漂流”“书友队”“同一本书”“对话演讲”“读者答辩会”“读书征文”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激发师生们的读书热情。他们天天读书,就等于天天与良师益友相处在一起。“亲子共读”“假期读书乐”不仅把学生的休闲时间换作另一种形态更活跃、更舒展的存在,也逐步实现了学校文化与家长的相融互动。“生日送诗”成为大阅读中最亮丽的风景,学生过生日时,老师和同学每人一首祝福诗送给他,这种师生集体感情的投射,比任何生日蛋糕之类的都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过生日的孩子常常喜极而泣,并由此而改变着自己。
就这样心地澄澈地阅读,慢慢地体味感受,情节、意象、哲理、词汇、情感……读过了总有东西留下。就像大地上的庄稼,阳光有了,雨水有了,肥料有了,就不用愁它们的叶子怎样才能绿,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结果。师生们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阅读,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在镇和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中,他们总是名列前茅。
用经典指引成长
随着大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国学以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维方式,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登上了木犁小学的教育舞台。少小读大书,这是以一当十的、能一辈子供养生命的文化阅读。亲近经典,把这些穿越几千年而不朽的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心田,慢慢地浸润,缓缓地渗透,渐渐地把生命厚重成一本书,粗壮成一棵树。那些“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现在不懂没关系,只管读就好。阅读经典,就是播下一粒高贵的种子,它自会循着自然的规律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他们选择《弟子规》为经典阅读的起步。首先是造势,墙上、黑板上、走廊里到处都有《弟子规》的喷绘。其次是音像故事同步,每周五抽出一个下午诵读经典,观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开阔眼界,增进德行。最终还要力行,以师生的美言美行为国学教育增色。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上课之前,这样的背诵替代了“站直,坐好,不要晃……”的告诫。“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每当孩子作业时,老师常常会有意识地用经典提醒,使作业从机械的任务变成了冶性、静心的历练。在这里,规章制度的说教变成了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而经典阅读的功用就在于这样适情的“化”,适切的“用”。
犹如点亮一支蜡烛就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一样,学生学习态度变了,其他方面也跟着变了。以前,学校的午餐时间又乱又吵,剩饭剩菜多。而现在是一百多人的餐厅,不仅安静,而且顿顿“光盘”,谁先吃完,谁先离座,秩序井然。慕名到木犁小学参观的一位校长看到这样的场景很是赞叹。问学生:“你们每天吃饭都这样吗?”“都这样。”“每天提前去给学生打饭的同学不感觉累和烦吗?”“能给同学打饭是一件高兴的事。”听了学生的回答,这位校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访问过台湾的小学,他们把每天主动地做值日看作自己的责任。今天看到木犁小学的学生把为同学服务当成一份光荣而不是责任,比他们又高出一个层次。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育的目的,办学校就要办这样的学校。”
当然更多的经典阅读是不能及时看见效果的,这一点木犁小学的老师非常清楚,但他们知道这是必须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一件事,诵读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分数,而在于为人生扎根。
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导之以行,行之以美,还有比这更理想的教育吗?理想是教育生活的方向,在现实中完成理想,阅读经典应该是最佳途径。经典里有着永恒的光芒,指引着孩子成长的方向,木犁小学选择经典阅读,就是要让师生跟着经典走,这是大智慧、高品位的选择。一个鸡蛋,用外力打破是食物,用内力打破是生命。我们总说让学生自主,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破壳而出,获得一个新的生命,经典阅读要强大的正是学生自己破壳而出的内力。
一所学校能给师生什么,完全取决于学校硬件之外的无形世界中有什么。当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时候,木犁小学用《弟子规》《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许多有形之书,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无形而博大的世界,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空间,给了学生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无为而治的佳径 对木犁小学的师生来说,阅读是自由自觉的教育,是一个走向善良、走向美好的自我成全过程。阅读,是一种高于一切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高于一切管理的管理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热情高涨了,感悟能力提升了,语言发展加快了,成长的脚步变得坚实而有力;教师通过阅读,工作态度主动积极了,人文精神丰富了,心地柔软了,思维方式改变了,工作更加倾情倾心倾力。
任何学校都有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木犁小学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他们的奖惩更多地来自民间。每次主管部门教学质量检测,老师们都会自定“奖惩”:凡抽测成绩排在全镇前五名的,要买瓜子、糖块等请客,以示祝贺;排在后面的则要自罚,买小食品告知大家:“我这次考得不好,请监督我,我一定努力……”这样的氛围,还需要领导整天去督促大家工作、争取好成绩吗?“中午值班的老师,不准回办公室,巡视要到位。”“家里有好茶叶的带些来,有好看的茶具也带来,明天领导来我们这里指导工作。”听到这样的话,你一定认为是领导在给教师布置任务,实际上这是学校许多爱管“闲事”的老师发布的。
备课、作业的检查,请假调课的安排,开学初课务的分工……这是很让一些学校领导纠结的事,在木犁小学却不成问题。“不要再去教室了,把班级交给我,快准备你的事吧。”谁要上研讨课或临时有公事,都会听到搭班老师这样的“命令”,不是领导要求,完全自觉自愿,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真正的管理,绝不是靠板着面孔来显示自己的尊严,而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木犁小学,真正的权威是那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由此可见,管理的智慧,不在于制定了多少制度,也不在于管理者多么地严以律己,更在于他用什么来引导师生做自己的主人,真正达到不管而管。
提供书籍,提供时间,组织活动,促进师生大量阅读,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教育和管理。无为也是“无违”,不违背生命发展的规律,不违背人性的需要,让生命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他们读童话、读经典,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这是一种人性的文化,而制度恰恰需要这种人性文化的滋养,只有普遍性的人文阅读才能形成这种文化。相对于技能、分数、升学来说,文化建设更难,也不一定立竿见影,于是在许多学校就容易流于口头。木犁小学的领导无疑是智慧的,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读书,读经典的书,把人文的精神蔓延开来,把管理的枝枝叶叶渗透进去。
柏拉图说:“政府反映着人性。国家不是石块或木料做成的,而是他们公民的品性做成的:公民的品性决定事情的结果,并把任何事情都带动了。”公民的品性做成了国家,师生的品性做成了学校,而师生良好的品行一旦形成,学校就进入了无为而治的佳境,规章制度成为师生身体的一部分,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被当成必须和乐趣。
肖川先生说过,一所学校“如果它的老师感到很苦、很累,不能感受到幸福和美好,不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即使其他方面都很好,那也不能够算一所好学校。”木犁小学虽然没有华楼丽阁,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但用“能感受到幸福和美好”“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无疑是一所理想的学校。
(刘运华,徐州市铜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221116)
责任编辑:宣丽华
用童书唤醒生命
“读书破万卷,阅读乐翻天”作为大阅读的口号在师生中流传开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读书都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早上的晨诵成了唤醒生命的开始:“孩子们,又一个黎明到来了,让我们一起与黎明共舞吧。”生机盎然的一天开始了。
“童书共读”活动在全校推开后,师生读书热情空前高涨,一本书读完,就会有人询问:后面咱再读哪本书?在木犁小学,如果说全校师生为读好书而狂,应该不是夸张之辞。“书”成了师生交往的媒介,“读”成了师生共同的话题。一时间,校园里流行起“攀比风”:你读几本了?有什么好书推介一下?
孩子们沉浸在《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马小跳》《夏洛的网》等一本本童书里。有家长反映,也不知书里说了什么,孩子一边看一边哭,吃饭都叫不动。他们遨游于童话的世界,天空是蔚蓝的,日子是鲜亮的,生命是舒展的。木犁小学的老师说,阅读就是一个亲吻生命的过程,如同童话里经常看到的,昏睡了好多年的公主被王子一个吻唤醒了,而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亲吻,一种吻醒生命、唤醒精神成长的亲吻。
学校用“购书贺卡”“藏书大王”“读书漂流”“书友队”“同一本书”“对话演讲”“读者答辩会”“读书征文”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激发师生们的读书热情。他们天天读书,就等于天天与良师益友相处在一起。“亲子共读”“假期读书乐”不仅把学生的休闲时间换作另一种形态更活跃、更舒展的存在,也逐步实现了学校文化与家长的相融互动。“生日送诗”成为大阅读中最亮丽的风景,学生过生日时,老师和同学每人一首祝福诗送给他,这种师生集体感情的投射,比任何生日蛋糕之类的都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过生日的孩子常常喜极而泣,并由此而改变着自己。
就这样心地澄澈地阅读,慢慢地体味感受,情节、意象、哲理、词汇、情感……读过了总有东西留下。就像大地上的庄稼,阳光有了,雨水有了,肥料有了,就不用愁它们的叶子怎样才能绿,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结果。师生们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阅读,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在镇和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中,他们总是名列前茅。
用经典指引成长
随着大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国学以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维方式,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登上了木犁小学的教育舞台。少小读大书,这是以一当十的、能一辈子供养生命的文化阅读。亲近经典,把这些穿越几千年而不朽的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心田,慢慢地浸润,缓缓地渗透,渐渐地把生命厚重成一本书,粗壮成一棵树。那些“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现在不懂没关系,只管读就好。阅读经典,就是播下一粒高贵的种子,它自会循着自然的规律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他们选择《弟子规》为经典阅读的起步。首先是造势,墙上、黑板上、走廊里到处都有《弟子规》的喷绘。其次是音像故事同步,每周五抽出一个下午诵读经典,观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开阔眼界,增进德行。最终还要力行,以师生的美言美行为国学教育增色。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上课之前,这样的背诵替代了“站直,坐好,不要晃……”的告诫。“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每当孩子作业时,老师常常会有意识地用经典提醒,使作业从机械的任务变成了冶性、静心的历练。在这里,规章制度的说教变成了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而经典阅读的功用就在于这样适情的“化”,适切的“用”。
犹如点亮一支蜡烛就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一样,学生学习态度变了,其他方面也跟着变了。以前,学校的午餐时间又乱又吵,剩饭剩菜多。而现在是一百多人的餐厅,不仅安静,而且顿顿“光盘”,谁先吃完,谁先离座,秩序井然。慕名到木犁小学参观的一位校长看到这样的场景很是赞叹。问学生:“你们每天吃饭都这样吗?”“都这样。”“每天提前去给学生打饭的同学不感觉累和烦吗?”“能给同学打饭是一件高兴的事。”听了学生的回答,这位校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访问过台湾的小学,他们把每天主动地做值日看作自己的责任。今天看到木犁小学的学生把为同学服务当成一份光荣而不是责任,比他们又高出一个层次。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育的目的,办学校就要办这样的学校。”
当然更多的经典阅读是不能及时看见效果的,这一点木犁小学的老师非常清楚,但他们知道这是必须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一件事,诵读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分数,而在于为人生扎根。
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导之以行,行之以美,还有比这更理想的教育吗?理想是教育生活的方向,在现实中完成理想,阅读经典应该是最佳途径。经典里有着永恒的光芒,指引着孩子成长的方向,木犁小学选择经典阅读,就是要让师生跟着经典走,这是大智慧、高品位的选择。一个鸡蛋,用外力打破是食物,用内力打破是生命。我们总说让学生自主,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破壳而出,获得一个新的生命,经典阅读要强大的正是学生自己破壳而出的内力。
一所学校能给师生什么,完全取决于学校硬件之外的无形世界中有什么。当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时候,木犁小学用《弟子规》《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许多有形之书,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无形而博大的世界,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空间,给了学生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无为而治的佳径 对木犁小学的师生来说,阅读是自由自觉的教育,是一个走向善良、走向美好的自我成全过程。阅读,是一种高于一切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高于一切管理的管理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热情高涨了,感悟能力提升了,语言发展加快了,成长的脚步变得坚实而有力;教师通过阅读,工作态度主动积极了,人文精神丰富了,心地柔软了,思维方式改变了,工作更加倾情倾心倾力。
任何学校都有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木犁小学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他们的奖惩更多地来自民间。每次主管部门教学质量检测,老师们都会自定“奖惩”:凡抽测成绩排在全镇前五名的,要买瓜子、糖块等请客,以示祝贺;排在后面的则要自罚,买小食品告知大家:“我这次考得不好,请监督我,我一定努力……”这样的氛围,还需要领导整天去督促大家工作、争取好成绩吗?“中午值班的老师,不准回办公室,巡视要到位。”“家里有好茶叶的带些来,有好看的茶具也带来,明天领导来我们这里指导工作。”听到这样的话,你一定认为是领导在给教师布置任务,实际上这是学校许多爱管“闲事”的老师发布的。
备课、作业的检查,请假调课的安排,开学初课务的分工……这是很让一些学校领导纠结的事,在木犁小学却不成问题。“不要再去教室了,把班级交给我,快准备你的事吧。”谁要上研讨课或临时有公事,都会听到搭班老师这样的“命令”,不是领导要求,完全自觉自愿,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真正的管理,绝不是靠板着面孔来显示自己的尊严,而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木犁小学,真正的权威是那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由此可见,管理的智慧,不在于制定了多少制度,也不在于管理者多么地严以律己,更在于他用什么来引导师生做自己的主人,真正达到不管而管。
提供书籍,提供时间,组织活动,促进师生大量阅读,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教育和管理。无为也是“无违”,不违背生命发展的规律,不违背人性的需要,让生命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他们读童话、读经典,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这是一种人性的文化,而制度恰恰需要这种人性文化的滋养,只有普遍性的人文阅读才能形成这种文化。相对于技能、分数、升学来说,文化建设更难,也不一定立竿见影,于是在许多学校就容易流于口头。木犁小学的领导无疑是智慧的,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读书,读经典的书,把人文的精神蔓延开来,把管理的枝枝叶叶渗透进去。
柏拉图说:“政府反映着人性。国家不是石块或木料做成的,而是他们公民的品性做成的:公民的品性决定事情的结果,并把任何事情都带动了。”公民的品性做成了国家,师生的品性做成了学校,而师生良好的品行一旦形成,学校就进入了无为而治的佳境,规章制度成为师生身体的一部分,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被当成必须和乐趣。
肖川先生说过,一所学校“如果它的老师感到很苦、很累,不能感受到幸福和美好,不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即使其他方面都很好,那也不能够算一所好学校。”木犁小学虽然没有华楼丽阁,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但用“能感受到幸福和美好”“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无疑是一所理想的学校。
(刘运华,徐州市铜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221116)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