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迁移教学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06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记忆能力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死记硬背的识字法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容易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识字量。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利用他们形象思维发达,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迁移教学法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联系、讲解新知识。这样的迁移教学法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为学生编织一个汉字网络。迁移教学法的使用要注意从三个方面着手:夯实基础字,充实识字模板;增强正迁移,举一反三;防止负迁移,迷途知返。
  一、夯实基础字,充实识字模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被公认为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汉字之间充满神奇的联系,迁移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而这些方法使用的基础,是要夯实基础字,准备好识字模板迁移教学。
  如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识字七”的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有六个,要重点掌握的是“停、鸣、闻”。这三个字看起来很复杂,直接教授很难入手。教师可以运用迁移教学法,夯实基础字。基础字是指与课程中需要学习的生字息息相关的字,可以是原来学过的字,可以是偏旁部首,也可以是形近字。夯实基础字,本质上是给生字的教学奠基。如“停”字,老师说:“同学们,大家瞧瞧,这是什么字,还认得吗?”教师出示字卡“亭”,请学生诵读,纠正读音,边读边用手在空中写,加强学生对“亭”的结构、读音、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通过基础字的复习带入生字,给“亭”加上单人旁就是“停”。教师伺机出示“停”的字卡,再进行生字“停”的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字“亭”的复习和巩固很重要,只有掌握这个基础字,学生才有扎实的模板,才能够利用迁移教学法进一步学习,最终掌握新知识。除了在新知识教授之前复习旧知识,间断性复习以巩固基础字也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语文老师要有计划地复习,创新方法,夯实基础字,为迁移教学充实识字模板。
  二、增强正迁移,举一反三
  迁移教学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增强正迁移,通过增强正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
  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也”字,能书写认读“池、驰”这两个字。
  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的与其有关的字:“他、地”。
  师:(出示“也”字的字卡)这是什么字?
  生1:“也”。
  师:大家还认识和“也”字有关的字吗?
  生2:“他”。
  生3:“地”。
  师:这两个字是怎么从“也”变换过来的?
  生答略。
  师:加上单人旁,“也”变成了表示男性的“他”。同学们要记住,“他”表示人,所以是“人”字旁。“也”加上“土”就变成了“土地”的“地”字。地上有土,所以是“土”字旁。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个新朋友。
  教师伺机出示“池”的字卡,根据“他、地”两个字的学习经验,学生认为“池”的意思和水有关。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待时机成熟,再教读生字,讲解意义。
  “池塘里有水”,所以“池”的偏旁部首是三点水旁。学生在需要用到这个字的时候,也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回忆这个字的结构,便于记忆、复习与使用。根据同样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猜测“驰”的意思,在学生思考成熟的基础上,再解开谜底。这样的过程有趣,方便记忆。与以前学过的字和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汉字网络,迁移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正迁移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防止负迁移,“迷途知返”
  迁移教学法既要注重正迁移,更要注意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迷途知返”。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正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可能受负迁移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
  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准”这个生字,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初次接触到“淮”字,可能就会受迁移的影响,将其读作“准”,不仅把读音读错,也比较容易混乱两者的偏旁部首。这就是负迁移的影响,也是当下学生容易读半边字的根本原因。
  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训练,防止负迁移,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刻板印象。如“准”有“平”的意思,一碗水端平,上下各一点,平均分配,所以是两点水旁。我国有一条著名的河叫淮河,所以“淮”是三点水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我国南北分界线,既能够使学生牢牢记住这个字,更能增长学生的见识。这是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意义解释来防止负迁移的出现。
  教师也可以运用改错法、选择法、诊断法等方法来让学生发现负迁移的错误,从而增加印象,避免再次出错。这样的改错方式有利于学生增强判断力,防止负迁移的产生。“反面教材”的出示可以使学生“迷途知返”,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建汉字网络。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很多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着力点要么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或是对思想内容的提高,大多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习惯于“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许多教师常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和分析字、词、句与课文重难点上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读者接触文本、感知对话,继而情绪唤醒、内化共生,最终达到情感共鸣、张显表达的个人学习、体验、提升的过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是去深掘细究、入木三分?是方法先行、授之以渔,还是奋笔疾书,题海先行?可以说,每一个老师都因急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煞费苦心地尝试各种方法。  然而静观其变,我们不难发现,方法够了,资料够了,训练够了,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故事、童话、寓言、小说节选等,体现了作者精心构思、大胆创作的过程,本身蕴含了创造性因素,今天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学生个体经验、情感的再次提炼,它是有创造性的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一、标新立异,训练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作文“无米下锅”而绞尽脑汁,为了完成习作任务,有些学生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走进童心世界,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挖掘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事件,带领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困境。  一、亲近大自
我曾对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作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吃惊地发现,不怕写作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6%,特别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到10%。可见,怕写作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不写作文是许多学生心中的渴望。  偶然间听到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学校一位特别怕写作文的四年级男生,给同班的一位女生写了封短信表达自己对她的好感。从作文评价的角度来看,这封信除了格式有点错误外,语言流畅,用词准确,意
作为新一轮课改开拓者,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体验,让全体学生的个性、理想、兴趣、创造都在生机勃勃、智慧激荡的课堂环境中焕发飞扬,让全体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和深广。    一、面向全体,为孩子寻找一份生命情感的预设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带着对生命的理解来设计语文课,在教材与学生生命之间找到连接点,并带着全体学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由语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人们在交流思想时总要体现出思维这个核心要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去实现思维活跃状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相信学生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