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刘岚,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校长、书记,从教26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曾在全国首届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参加了江苏省编连续三套教材的编写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市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提起“思品”课堂,总是和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联系在一起,教材内容是“大道理”,教师面孔是“死板板”……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10%的初中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是反感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教材呈现方式的单调刻板、教学形式的枯燥和评价方式的单一。调查数据也显示有近80%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怎样让“思品”课堂摆脱“说理论教”的困境,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在教育实践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刚刚开始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我就要求自己不重演“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教学生涯,争取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喜欢、让自己喜欢,让每一节课充满生命的灵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分享人生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精心设计,让课堂融于生活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建议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积极汲取生活资源,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要善于提炼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日新月异的人类社会给我们提供了繁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汲取教学资源,就需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提炼教学资源并且和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相结合。例如在《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中,我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入手,围绕学生的消费行为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我总是努力地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素材,组织学生充分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调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积极性,在课堂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人世间真情、把友善的美德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去。
最后,要善于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了渗透回归生活、知行统一的理念,我总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去直面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关注并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二、巧妙运用,让课堂充满生机
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思想和升学考试机制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选择从教材内容出发来确定“主题”,采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从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脱节,使得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变得生硬、机械、毫无生气。
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尽量使用贴切的、经典的、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 引导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坚持用平等的、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参与、主动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信参与。教学情境是由教师创设的,但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学习内容不满足,不盲从,不屈从,不迷信,会质疑是创新的雏形,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创造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头脑、有条理的主动学习者。巧妙设计一个个能激发全体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信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其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除了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技术,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对“元认知”的追问,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真实且有思辨性,不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而且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多一点个性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在良性互动中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再次,要让学生自觉行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对学生行为的养成。教师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教学活动回归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创造课堂教学之美,同时让他们享受课堂教学所创造的生活之美。下课铃声的响起绝不是教学的终止,而是思想的形成、行动的开始。所以,我们的“思品”课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动践行、自觉实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成为开放的课堂、情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要让45分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信生活的源头。课堂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快乐的体验,更要成为幸福的回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感召,而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素质永远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博学睿智、自信从容、机智幽默、激情洋溢永远是课堂高效的催化剂。教师要确保在每一节课上自己的最佳状态是热情洋溢、激情四射,自己的最佳面部表情是亲切的微笑。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教室里始终充满温暖、温馨的最佳学习氛围,让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保持自主、自信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领悟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竞争和合作……这也将成为他们今后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刘岚,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校长、书记,从教26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曾在全国首届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参加了江苏省编连续三套教材的编写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市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提起“思品”课堂,总是和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联系在一起,教材内容是“大道理”,教师面孔是“死板板”……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10%的初中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是反感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教材呈现方式的单调刻板、教学形式的枯燥和评价方式的单一。调查数据也显示有近80%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怎样让“思品”课堂摆脱“说理论教”的困境,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在教育实践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刚刚开始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我就要求自己不重演“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教学生涯,争取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喜欢、让自己喜欢,让每一节课充满生命的灵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分享人生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精心设计,让课堂融于生活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建议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积极汲取生活资源,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要善于提炼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日新月异的人类社会给我们提供了繁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汲取教学资源,就需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提炼教学资源并且和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相结合。例如在《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中,我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入手,围绕学生的消费行为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我总是努力地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素材,组织学生充分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调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积极性,在课堂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人世间真情、把友善的美德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去。
最后,要善于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了渗透回归生活、知行统一的理念,我总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去直面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关注并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二、巧妙运用,让课堂充满生机
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思想和升学考试机制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选择从教材内容出发来确定“主题”,采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从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脱节,使得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变得生硬、机械、毫无生气。
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尽量使用贴切的、经典的、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 引导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坚持用平等的、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参与、主动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信参与。教学情境是由教师创设的,但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学习内容不满足,不盲从,不屈从,不迷信,会质疑是创新的雏形,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创造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头脑、有条理的主动学习者。巧妙设计一个个能激发全体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信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其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除了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技术,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对“元认知”的追问,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真实且有思辨性,不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而且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多一点个性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在良性互动中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再次,要让学生自觉行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对学生行为的养成。教师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教学活动回归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创造课堂教学之美,同时让他们享受课堂教学所创造的生活之美。下课铃声的响起绝不是教学的终止,而是思想的形成、行动的开始。所以,我们的“思品”课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动践行、自觉实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成为开放的课堂、情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要让45分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信生活的源头。课堂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快乐的体验,更要成为幸福的回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感召,而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素质永远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博学睿智、自信从容、机智幽默、激情洋溢永远是课堂高效的催化剂。教师要确保在每一节课上自己的最佳状态是热情洋溢、激情四射,自己的最佳面部表情是亲切的微笑。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教室里始终充满温暖、温馨的最佳学习氛围,让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保持自主、自信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领悟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竞争和合作……这也将成为他们今后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