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电影”的类型经验与文化逻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流行性传染病的爆发、传播和影响的“病毒电影”,因其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关联性在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病毒电影”突出表现了作为“超级传播体”的病毒的传播特性和破坏力,形成了其独特的灾难修辞方式,体现了一种对风险社会的集体性焦虑,并且通过隔离和防疫等应对措施重置了人际距离和社会秩序,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
其他文献
李约热新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告诉我们,“人间”(世界、野马镇)整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这个世界春暖花开,同时,这个世界寒风刺骨。有人沐浴春光,就得有人忍受饥饿。”①“世界”(人间)的面相在总体上虽彼此相对,即“春暖花开”“沐浴春光”(正题)与“寒风刺骨”“忍受饥饿”(反题)双双对立,但两边分开来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出现如此的情形,便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刘再复对此说到,康德的二律背反
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提出了“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艰难行走,至今,话剧民族化与旧剧(戏曲)的现代化,也仍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从百年话剧发展的视角去观察,这样一个主张不断提醒我们,现代话剧的创造性,除去与西方现代戏剧的对话之外,还应该要不断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取营养。  在百年话剧的发展实践中,在不同的
期刊
邢小利是国内知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道路丰富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散文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使邢小利的文学身份成为国内当代鲜有的学者型作家和作家型评论家。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一颗明珠,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文化遗产,宋词相对唐诗而言,有着古体诗与新体诗之区别,宋词新体诗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现代的歌曲词句大都受其影响。近日读到画家郑军里先生创作的几首歌词,尤为感受其受宋词影响的烙印:婉约豪迈、含蓄脱俗,他以画家的角度审视流年的烟雨、红尘旧梦,将现实生活的常景伴着丝丝墨香定格在岁月的帘幕上,久久不会淡去。《忆广艺》《广艺四季》《雨后观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漓江画派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扎根本土,以壮乡风情作为表达对象,倡导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大自然要灵感。画家们到广西和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举办作品展览,充分展现祖国美好河山和人文资源,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样貌。同时,将国内外现代艺术观念或其他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和教学中,扩大了本土文化的外延,主动讲好广西故事,为广西本土美术的发展和创新输入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广西文艺事业的内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自2018年12月公演后,异常火爆。在北京大剧院演出时惊起四座,连续加场。随后旋风般在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南宁等地巡演至今,依然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热议几乎是一致性的喊好叫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下“网红”。收获的不仅仅是全国“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更有市场的高效益。演出邀约已经排满至2021年。  这出舞剧又是如何嵌入观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