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传画意与画中蕴词的美学传达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一颗明珠,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文化遗产,宋词相对唐诗而言,有着古体诗与新体诗之区别,宋词新体诗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现代的歌曲词句大都受其影响。近日读到画家郑军里先生创作的几首歌词,尤为感受其受宋词影响的烙印:婉约豪迈、含蓄脱俗,他以画家的角度审视流年的烟雨、红尘旧梦,将现实生活的常景伴着丝丝墨香定格在岁月的帘幕上,久久不会淡去。《忆广艺》《广艺四季》《雨后观荷》都在现代词体的成熟和抒情风格的探索中,别树一帜,成为艺术界关注研究的范例。歌词立于诗之外、画之中,仿佛引领人们穿过一段段如烟的岁月和趟过一城波澜不惊的荷塘池水;抱着梦想的空灵,悠然漫步,让纯净的心绪在泥土溪水上尽撒清澈的芬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北宋大家苏轼对诗画风格的美学评论,来源是他对唐代诗人王维的绘画作品《蓝田烟雨图》的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千年来,艺术家都遵循这个评判的标准评判诗词的优劣。今读郑军里先生的水墨画与歌词,与王维的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出画家郑军里内心存在着中国诗画艺术共同的、重在表现的审美特征与哲学思想。他们创作的特性在于,将词境的优美生活置身于特定的画幅中,使绘画中的章法、物象(形象)、色彩融入词句中,让人对生活中的景物优化产生联想,这就是后来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原因。
  古今诗人作画者不少,作画者写词的却不多,但我们从郑军里先生的成长经历来说,并不难知道他写词的缘由:他自幼受颇有文学功底的父亲影响,读诗、习画、练字,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绘画作为一生的追求和赖以生存的行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诗词、书法的热爱与关注。198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华夏风流人物》作品中,反映出他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认识与强大功力,一百二十位中国历史上的名流在他笔下重塑,以诗、书、画的格局与形式完美的再现出可歌可泣的华夏英烈,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当年年仅二十九岁的青年画家,笔下的人物充满诗情画意,神形兼备。将他当年的作品与今天所创作的歌词比较,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我们从他的新词《雨后观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功底与绘画意境的融合与处理是那么惟妙惟肖:
  听雨落荷声,滴滴玉珠入南国。山色远望空,朦胧清花静如梦。
  画家巧妙地运用“听”“声”“看”“梦”的文字形象对比,将人引入一幅淡淡的、犹如梦境般的水墨画中。
  昨夜风雨过,洗净翠叶细细尘。红伞浮林中,婀娜少女画里游。
  画家直接用四句话构成生活中的常景,将读者帯入“画中”:南方池塘在风雨过后,绿叶显得那样的干净、透亮,撑着粉红色雨伞的少女在弥漫的雾气中漫步,像莲花般漂浮在水面上,一绿、一红、一少女,形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让人流连忘返。
  微风徐徐吹,霏霏细雨湿衣凉。
  清风、细雨慢慢地吹来,润湿了少女薄薄的衣裳,让人感到一丝丝地寒意。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道出这首词的真正含义:
  人间有此境,何羡嫦娥舒水袖。
  人间有这么美好的景色,还有必要羡慕嫦娥的生活吗?对比联想是写词常用手法,但把现实与传说对比产生联想的却不多。作者在这挑明了主题:忘掉浪漫幻想,回到现实吧!词写到这里并没结束,随之补上两句词语作为结尾:
  回眸看池塘,雨后绿荷绿如蓝!
  作者将读者又引回到词的开头;再看看雨后的池塘,荷叶在细雨洗涤后显得绿上加绿,犹如蓝色一般,涵盖有碧绿胜于蓝的境界。暗喻人生要经历磨难与挫折后,方显坚韧刚强与毅力,这难道不是年轻人所需要的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励志美文吗?
  郑军里先生的另外两首怀念母校的歌词,也同样充满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尽管他的词写的是广西艺术学院,但仍然被这个时代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奋斗进取、刻苦学习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它道出了这个时代处世哲理与做人的态度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郑军里的歌词受到青年学子的追逐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新”,他敢于突破传统的约束,将词句融入生活,事业与生活、梦想与期望、爱与恨、情与仇的方方面面的困惑都可以在他的诗词中找到启迪。我们通过分析他的《广艺四季》,从中寻找他创作的词句魅力与浪漫情怀吧:
  独上红搂,眺望青山,春色泛绿南湖柳。灰色琴房,绿树成行,细雨绵绵笛声伴。夏夜漫长,蛙声阵阵,伴随多少学子忙。热风吹拂,蚊虫绕梁,汗水浸透夜不还。秋色苍茫,台风呼啸,吹下榕叶遍地黄。抬头远望,虫鸟飞尽,萧瑟微风催人返。暖阳冬日,绿树盎然,婀娜少女薄衣裳。学子霸气,美女如花,蕉花人面映娇阳。临湖北望,校园巨变,广艺处处见貂蝉。流水落花,青春不还,铿锵歌声仍依然!
  词画合璧,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涵,亦可扩展内容之境界,给人更开阔的审美享受,极大拓宽两种艺术的审美纬度,充实两者之间的美的意蕴,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特色。画家能将自己的诗情,完全融入画的意境之中,亦能将绘画的元素浸润到诗词里去,最后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而达到完美永恒的高度一致,纵观郑军里先生的诗句后感悟到,诗词内涵可以两句话概括:
  词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宽。■
  (锋格,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2020年9月,《人物》杂志刊出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调查报道,立刻激起议论无数。其中不仅包括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外卖从业者生存境况的真诚关注,也引发更多学者对平台资本主义及其算法统治的批判反思。这篇报道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出算法系统对外卖员的压迫方式的核心秘密,即一种基于时间的治理术。其中,对外卖员绩效的考评基于时间的计量,在原始衡量基准上,送餐效率的提高会带来收入的增加。然而,当提
期刊
东西是一位对文体意识有高度自觉的作家,对小说应该怎么写这一问题做了很多思考与探索,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比如,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非常在意结构,《商品》那样的“拼贴”,《后悔录》中的圆形结构,《耳光响亮》开头人物倒着走,多部作品里明暗线的平行,等等,总是显得如此的新颖别致。而在新作《回响》中,作家又展示了诸多新的技艺,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中别出心裁的对位法的大量运
期刊
文学不是关于社会现实及人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它是人的启示录。社会生活和现实关乎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关乎人在时代现实中的遭遇、处境和命运,对这一现实进行思考和表现的文学,便是人对人的启示录。在此意义上,东西的长篇新作《回响》便是“启示录”式的写作。小说描绘了两种现实场景、两个世界景观:一个是社会生活世界、景观,一个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景观。通过两个世界、两幅景观,小说形成了一个有意识建构起來的视角
刘庆邦的《女工绘》是对1970年代煤矿青年工人尤其是青年女矿工的生活、情感经历和遭遇的讲述、铭刻和感念。小说在大历史中描述小历史,以小历史的云岚穿透大历史的暮霭,以细腻温和的写实文字和沉静舒缓的笔调,对政治与生活、历史与人生的深刻牵连,做出了极富耐心与智慧的梳理和表现。  一、情与性:从政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小说是形象的艺术,历史与现实、情感与思想是以形象的方式产生审美效应。一般来说,“好的小说
期刊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在世的位置,并从心内建设之,或破坏之。这些位置,无论人群内外,人或是自己寻得,或是被摆上去,甚至是被挤迫、绑缚、辗压在那儿的。但无论如何,每一个位置都不渺小,都以自己的方式联通着世界。书写是人的诸多行动和生命状态之一种,每一位书写者在创作时,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仅是创作界的位置,而且是人世间的位置。它们标示着道路:书写从何而来,去往哪里。当然,它们常常是流变的。  袁凌是一位有着
期刊
李约热新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告诉我们,“人间”(世界、野马镇)整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这个世界春暖花开,同时,这个世界寒风刺骨。有人沐浴春光,就得有人忍受饥饿。”①“世界”(人间)的面相在总体上虽彼此相对,即“春暖花开”“沐浴春光”(正题)与“寒风刺骨”“忍受饥饿”(反题)双双对立,但两边分开来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出现如此的情形,便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刘再复对此说到,康德的二律背反
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提出了“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艰难行走,至今,话剧民族化与旧剧(戏曲)的现代化,也仍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从百年话剧发展的视角去观察,这样一个主张不断提醒我们,现代话剧的创造性,除去与西方现代戏剧的对话之外,还应该要不断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取营养。  在百年话剧的发展实践中,在不同的
期刊
邢小利是国内知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道路丰富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散文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使邢小利的文学身份成为国内当代鲜有的学者型作家和作家型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