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到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让数学与生活结伴,让数学教育返璞归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生活实践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还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具体的生活之中,把教学归朴于生活,归朴于实践。
一、合理选择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实际问题的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低年级就有意识地加以渗透。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景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如“购物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的“打折销售”问题。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即建模)与求解过程,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拓展学生实践思路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1. 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系着绳子的小球甩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圆会画得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2. 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真正带领学生去路口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一下一个方向5分钟内车辆的情况,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分析,不时引导:假如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画圈,三角形)为什么这些方法没有被人采用,画“正”字方法有什么好处?身临其境的学习,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有趣。
总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教学所选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生活;生活实践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还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具体的生活之中,把教学归朴于生活,归朴于实践。
一、合理选择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实际问题的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低年级就有意识地加以渗透。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景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如“购物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的“打折销售”问题。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即建模)与求解过程,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拓展学生实践思路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1. 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系着绳子的小球甩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圆会画得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2. 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真正带领学生去路口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一下一个方向5分钟内车辆的情况,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分析,不时引导:假如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画圈,三角形)为什么这些方法没有被人采用,画“正”字方法有什么好处?身临其境的学习,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有趣。
总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教学所选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