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比摄影师更摄影师的摄影师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拗口的标题,自己都笑了。
  但掩住笑口认真想想,这确实是对我们这个行当最贴切的定义。
  一个优秀的图片编辑,就是比摄影师更摄影师的摄影师。不是吗?摄影师看到的,图片编辑也应该看到;摄影师没有看到的,图片编辑也要能发现;尤其是摄影师没有想到的,图片编辑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想到。这不是说图片编辑比摄影师层次高,而是你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要达到这个层次。
  一个人拿起相机,他可以是名平庸的照相匠,也可以是名摄影大师,那要看他的天分、勤奋与努力,图片编辑亦然,如果止步于挑挑选选、剪剪贴贴,那你只是一名裱糊匠。工匠与大师的区别也在于此。
  “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随便说说的
  记得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举办国际新闻摄影周,美国联系图片社的大腕们云集北京,中国新闻摄影界迎来了第一次震憾。大卫·伯奈特、阿兰·雷宁格、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这些传奇般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拿着相机和你一起拍照。当开始讲评照片时,坐在台上最中间的,却是一个挽着衬衣袖子的中年人,伯奈特们在慨而论道时,不时会与他交流,向他“请示”——他叫彼得·豪,联系图片社的图片编辑,N多大师的背后推手。
  岁月流逝,伯奈特们成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传奇,却没有几个人会记得锻造大师的彼得·豪。事实上是,没有伯奈特们,彼得·豪没有事做,而没有彼得·豪,伯奈特们不会如此完美。这就是图片编辑的职业特点,默默地把大师们推送到人们面前,自己却需耐得住寂寞,并引以为豪。如果对此不心甘情愿,那你趁早不要做这一行。
  做一名好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修养,换言之,就是保持一种正确的良好的心态。你要怀着一颗认真而坚韧的心,从废品中救回成品,把次品修复为成品,从成品中炼出精品,把精品打磨成极品,然后看到张张组组的图片被推向用户,推向读者,甚至捧回金灿灿的奖杯,那时发自内心与摄影师同样喜悦,因为这是劳动的成果。
  对于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来说,记者需要有水平,编辑也需要有水平,缺一不可。只是对图片编辑而言,还要迈过另一个坎:你愿意做幕后英雄吗?“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随便说说的。
  激情与冷静
  所谓激情者,有两层含义。
  一、对新闻的激情。这不单单是对图片编辑而言,对所有的新闻从业者都是如此。从业愈久,这个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人容易麻木,从而把所做的事情只当作一件技术活儿—那样也许可以完成任务,但一定完成不好任务。对于图片编辑来说,需要克服的麻木心态比摄影记者更多。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编辑是不会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因此,图片编辑要有一种时刻期待的激情,期待摄影记者代替自己当眼睛,去看到想要看到的决定性瞬间。当这双眼睛没有看到应该看到的东西时,渴望中的大脑会下达指令,让它们继续去看甚而指挥它们去看,这就是图片编辑的激情所在;而如果眼睛没有看到时,大脑想的是算啦,没看到就没看到吧,那么对不起,你不是一个好的图片编辑。
  二、对图片的激情。图片编辑的“店铺”每天只进一种“货”—图片。虽然这些图片包罗万象,但看得太多了,未免会把它们趋于同化—越来越像一个样子。按学术上的名词,这大概就叫审美疲劳。如果被这种心态左右,离成为流水线上的工匠就不远了。一位业绩辉煌的前辈编辑曾经笑言,她每看到一张照片,就想拿起剪裁尺放上去比划一下。保持激情也有方法,那就是“遗忘”。这个“遗忘”不是彻底delete,而是把今天之前该存储的放进你大脑中的仓库里,垃圾也好,大片也好,都封存起来。这样,今天你看到的就都是“新”的。对于“新”东西,人们总是有些激情的。
  所谓冷静者,是在激情之上的定力。
  优秀的图片编辑必须有激情但不能激动。激动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而判断力是图片编辑至关重要的能力。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除了自己本身不能激动,也不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激动,这包括同事的评论、记者的“滋扭”、甚至来自上司的压力。业务探讨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图片编辑也不能独断专行,但最终的判断要来自基于职业素养的冷静的独立思考。
  当然,图片编辑同样也不能错杀图片。被评论家否定的图片已然诞生,但被图片编辑否定的图片怕是连出生的权力也没有,所以编辑要审慎、客观、全面。评论家可根据自己的看法谈一家之言,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偏爱,但图片编辑不能这样,而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以你服务的“上帝”—用户和广大读者的好恶为标准。
  千锤百炼煅慧眼
  勿庸置疑,图片编辑最需要锤炼的,就是自己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要很“贼”,在成堆的图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这双眼睛也要很“毒”,在成堆的图片中剔除自己不想要的。要想具有这两种“绝技”,最基本的就是视觉修养的修炼。
  人人都具有“看的能力”,但这种普遍的能力不是视觉修养,视觉修养是“看懂的能力”。具体到图片编辑这一行,那就是“看懂图片的能力”。“看懂”是一种知性活动和理解过程,要比表层的“看见”难得多。
  图片编辑的视觉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图片本身画面元素的认知能力,一个是对图片画面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图片编辑对新闻、画面形象、语言及文字等都要敏感,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在确定有新闻价值的前提下,从一批照片中准确地选出最具有说明力、画面最具有冲击力、抑或是相对来说较为出色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情况下其价值不是原始存在或最大化的,也可能存在于一个部分中,也可能需要进行组合,当图片编辑凭借视觉修养完成选择后,那时就可以“炫”一下技法了……
  修炼视觉修养是个复杂的工程,阅读大量的图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这种阅读需要安装“过滤器”,即记住最好的、最关键的以及最糟的和最要命的,其他的“滤”掉,否则大脑会“爆仓”,不会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另一方面,图片编辑在图片之外也要下功夫,专业岗位的要有专业知识,综合岗位的要成为“杂家”,进而有对世间万象、纷繁社会的关注度与敏感度。虽然不能奢望每个图片编辑都像《纽约时报》的卡尔·安德那样,能把爱因斯坦照片上大科学家在黑板上的物理学公式笔误揪出来,但起码知识的积累会让你更好地处理图片,更少地犯错误。再一方面,图片编辑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也能玩玩相机,这样既能体会摄影记者劳动的艰辛,更易使双方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有益于自身工作的开展;当然同时也可以武装一下自己,省得摄影记者蒙你……
  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千锤百炼才能悟出的,图片编辑的一双慧眼构筑于头脑和心灵基础之上,同样需要千锤百炼。
  会做新菜的才是好厨师
  这是个新名词满天飞的时代,新闻摄影业也是如此。多元用户、多媒体融合、媒体生态变革……面对这一切,图片编辑绝不能逃避,只能迎潮而上。
  确切地说,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既对图片编辑行业提出了挑战,同时更带来了机遇。无论媒体业有多少新名词,它的最基本构成仍然是内容,有内容就需要有加工,就像一堆荤的素的各种食材,没有厨师就变不成舌尖上的美味。现在发生变化的是食客的需求,只会做家常菜的厨师要学会做特色菜,会做特色菜的要研究更特色的新特色菜,否则菜品不对路数就没人爱吃,如此而已。
  因此,迎潮而上的图片编辑们就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在传统编辑技能之外,不断创新思维,更新能力。在产品单一化的时代,图片编辑只需要关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现在,则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图片产品生产的全链条之中,包括图片产品形式的变革、用户体验、终端多元化适配等等,并将这些工序的完成倒推到最基本的操作——图片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唯有如此,你才是一个能做新菜的好厨师,不会被时代抛弃。
  结语
  图片编辑是个很小众化的职业,但越小众化越具有生存能力,只要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位置。在不少人忧虑新闻摄影业的生存危机时,身处加工端的图片编辑们,大可淡定一些,有的是内容需要你去加工,至于做好做差,那是你的水平使然。只要能够保持专业性和创新能力,即使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摄影师,我们仍然是比摄影师更摄影师的那群人。
  (文章选自《新华摄影月报》第43期)
其他文献
浪漫真是个需要认真思量的词语。  我们通常认为,浪漫的说法来源于西方的“Romance”一词。“Romantic”,在国内有时被翻译为罗曼蒂克,意寓富于诗意,充满幻想。其实浪漫一词中国自古便有,并非单纯的舶来品,苏轼曾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此处浪漫当解为纵情与恣意。古与今,中与外,关于浪漫的意象与发音如此接近,巧合得让人惊叹。  浪漫与浪漫制造者其实没有直接的关联。对于个人,浪
期刊
在跟郭英声见面的两周前,他的新书《寂境:看见郭英声》刚在台湾诚品书店上架。虽然各种渠道的宣传还没有正式展开,当我去书店买这本书时,它已经排在诚品书店畅销榜的第三名了。据说,上架才五天,这本书就加印了。  在郭英声的要求下,出版社没有找任何名家推荐写序,所以,这是一本难得的一气呵成不受任何干扰的书。书籍封面是似被狂风扫过的满地乱发,毫无方向,黑暗阴郁,那是郭英声的黑白摄影作品《草》。  书的扉页上写
期刊
虽然国内媒体对西亚摄影和相关画廊的介绍并不多,但在当代摄影发展中,西亚的摄影仍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C.A.M.画廊创建于1992年,以关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作为画廊的主基调,是土耳其专注于当代艺术最早的画廊之一,与我们在此看到的几家欧美画廊相比,具有更加前卫的挑战与探索精神,与这家画廊合作的摄影师,也大都富有更大胆的想象力。我们采访了C.A.M.画廊的负责人Melek Gencer,请他介
期刊
一名普通的父亲,  走在加沙的街道,  有些谢顶,  有着肚腩,  远没有命运强壮。  拿着念珠的手,  牵着孩子的手,  握持着两个承诺。  把战场留给自己,  还孩子以生活。
期刊
刘雨田老先生有着灰白的披肩发,左手腕上缠着一串古朴而简单的深褐色木珠。他的话不多,偶尔一笑也一闪而过,面试般地等待我的提问。他总是很仔细地聆听,在对我的话赞同或不认可时,嘴里很快会嘟囔一声“阿弥陀佛”,他却说自己不信佛。这声“阿弥陀佛”绝不是一声佛号,倒像是一句口头禅、一声叹息,常常不能自已地冒出来。跟刘雨田先生对坐,很快就能感觉到年龄带给人的改变。有苍老,也有岁月历练后留下的超然。  1984年
期刊
荷花是点燃摄影师夏季拍摄热情的永恒题材—新生、成长、绽放、凋零,乃至残荷以及落叶归根后的宁静,每个景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荷花的花、叶、茎、蕾都有独特的韵味,甚至枯残的荷花也带有一种凄美。不过,荷花好看不好拍,这是很多摄影人深刻感受到的。本期,同大家分享拍摄荷花的技巧,一起观察、思索,用镜头去表现荷花的灵气。  时间选择  拍摄荷花首先要了解它的开放周期和特性。荷花是一朵一朵陆续开放的,第一天清
期刊
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想到“天使之城”洛杉矶、旧金山“硅谷”、西雅图“微软”等代表着美国西部经济高度发展的沿海城市。殊不知,200多年前的西部尚处于人迹罕至的蛮荒状态,若不是一代又一代具有牛仔精神的西部拓荒者的不懈奋斗,也不会有当代世界信息产业的龙首和摇篮。而目前的美国西部依然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有广阔的牧场、迷幻的山谷、勤劳而勇敢的牛仔……  在美国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骑着黑马,戴着“斯
期刊
荷兰摄影家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里不断地穿行在世界各地拍摄照片,足迹遍布在欧洲、非洲、亚洲、美洲。不同于很多摄影师以“扫街”方式拍摄当地人和他们的故事,休斯特更喜欢在与被摄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中,甚至进入他们家中拍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休斯特镜头下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像总有一种迷人气质的原因。  对于自己钟情的摄影,休斯特这样说:“刹那凝
期刊
自我,是个很复杂的概念。  拍照片是我的职业,曾经一度,我为一件很俗的心事苦恼:怎样才能获奖?解决方案之一是模仿一位又一位得奖专业户的风格,但所有的努力仿佛都是向空气发力,让我因为失去自我而悲哀,更因失去自我却一无所得而越发悲哀。  很多问题挥之不去,我为什么拍不出像费茂华的照片那样美仑美奂的作品?我为什么不去拍卢广所坚持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题材?直到有一天,陈庆港用一句话让我平静:“一个人的性格决定
期刊
是否想知道飞鸟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巴西摄影师卡西奥·巴斯孔塞略斯(Cássio Vasconcellos)可以告诉你答案。这位摄影师把自己热爱的摄影和航空结合起来,创作了很多惊人的航拍照片。在他的《空中》(Aerials)系列中,照片都没有经过暗房或数码后期处理;他的另一些作品则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巴斯孔塞略斯最大的一幅展出作品有12米长,画面中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车辆整齐地停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