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者科尔曼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但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保持。这值得音乐教师深思,是教师扼杀了学生最初的创造意识,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从音乐课做起,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一、在情感熏陶中创编歌词,激活创造潜能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苏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原歌词为: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背靠最高的山峰,面临宽阔的海洋,那里有古老的宫殿,那里有最长的城墙。
师:让我们来看一组画面(课前准备好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歌词中最高的山峰是?
生:(抢答)珠穆朗玛峰。
师:那宽阔的海洋、古老的宫殿、最长的城墙呢?
(生非常兴奋地抢答,通过这样的问话,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师:我们的家乡是?
生:美丽的扬州。
师:这里有?
生:瘦西湖、平山堂……
师:让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把我们家乡美丽的景物编写进歌词?请同学们注意:歌词的创作要符合音乐的节奏。看哪组的歌词写得最好?
学生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教师无需多讲,学生也能创编出富有感情和音乐节奏的歌词来。
二、用线条和颜色表现乐曲,激发创造乐趣
一段乐曲可以表达某种情绪,而一种线条或颜色也可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如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那音乐又会有另一种理解方式。如欣赏课《摇篮曲》,教师师出示三种线条:“———”、“~~~~~~”、“”。
师:哪种线条表现这首乐曲最合适?
学生大多选择平稳的波浪线。
师:在“平稳的波浪线”进行中,小宝宝睡着了,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颜色最能表现这个时候的意境呢?
学生有的说粉色,有的说蓝色……
师:为什么不是红色?
生:因为红色太热烈了,不适合小宝宝睡觉的时候用。蓝色和粉色有梦境的感觉。
师:你们的音乐感受力真强,就是应该用这种淡淡的颜色。
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是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启发学生用不同线条或颜色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将会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乐趣。
三、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培养创造能力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他们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乐曲的情感。音乐课上,如果歌曲或乐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表达。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丰收之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非常适合学生创编动作,边唱边跳。
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模仿表演,最后我让大家围了一个圈一起跳集体舞,每个学生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自己想干的农活。通过这样的创编表演,让学生体验、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创编旋律,发挥创造才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旋律的创编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让我们先从简单的“旋律接龙”开始。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旋律接龙”,四幅“鱼咬尾”的图片,第一幅和第二幅的旋律已经出示,要求创编第三幅和第四幅的旋律。
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学生兴致很高,创编了多种旋律,有的还很好听。我适时给予鼓励,并让全班学生一起演唱他们创作出来的旋律,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生都非常自豪,觉得自己变成了小作曲家。随着创作要求的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旋律创编能力也会逐步提高。通过这个简单的“鱼咬尾”作曲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才干。
总之,新时代的音乐课堂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创造,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责编陈剑平)
一、在情感熏陶中创编歌词,激活创造潜能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苏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原歌词为: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背靠最高的山峰,面临宽阔的海洋,那里有古老的宫殿,那里有最长的城墙。
师:让我们来看一组画面(课前准备好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歌词中最高的山峰是?
生:(抢答)珠穆朗玛峰。
师:那宽阔的海洋、古老的宫殿、最长的城墙呢?
(生非常兴奋地抢答,通过这样的问话,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师:我们的家乡是?
生:美丽的扬州。
师:这里有?
生:瘦西湖、平山堂……
师:让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把我们家乡美丽的景物编写进歌词?请同学们注意:歌词的创作要符合音乐的节奏。看哪组的歌词写得最好?
学生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教师无需多讲,学生也能创编出富有感情和音乐节奏的歌词来。
二、用线条和颜色表现乐曲,激发创造乐趣
一段乐曲可以表达某种情绪,而一种线条或颜色也可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如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那音乐又会有另一种理解方式。如欣赏课《摇篮曲》,教师师出示三种线条:“———”、“~~~~~~”、“”。
师:哪种线条表现这首乐曲最合适?
学生大多选择平稳的波浪线。
师:在“平稳的波浪线”进行中,小宝宝睡着了,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颜色最能表现这个时候的意境呢?
学生有的说粉色,有的说蓝色……
师:为什么不是红色?
生:因为红色太热烈了,不适合小宝宝睡觉的时候用。蓝色和粉色有梦境的感觉。
师:你们的音乐感受力真强,就是应该用这种淡淡的颜色。
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是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启发学生用不同线条或颜色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将会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乐趣。
三、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培养创造能力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他们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乐曲的情感。音乐课上,如果歌曲或乐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表达。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丰收之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非常适合学生创编动作,边唱边跳。
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模仿表演,最后我让大家围了一个圈一起跳集体舞,每个学生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自己想干的农活。通过这样的创编表演,让学生体验、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创编旋律,发挥创造才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旋律的创编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让我们先从简单的“旋律接龙”开始。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旋律接龙”,四幅“鱼咬尾”的图片,第一幅和第二幅的旋律已经出示,要求创编第三幅和第四幅的旋律。
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学生兴致很高,创编了多种旋律,有的还很好听。我适时给予鼓励,并让全班学生一起演唱他们创作出来的旋律,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生都非常自豪,觉得自己变成了小作曲家。随着创作要求的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旋律创编能力也会逐步提高。通过这个简单的“鱼咬尾”作曲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才干。
总之,新时代的音乐课堂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创造,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