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采用怎样的措施,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从而提高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教育者在其中则担任着启蒙者、引导者、扶助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责任的重大更为突出。当然,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作风是在改革的范围中了。鉴于此,笔者想就多年来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精讲多练”的教学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精讲多练”意为教师选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精要讲解,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讨论,做练习。也就是课堂中教师适当地稍加点拨,学生从明确的范围、典型的材料中获取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巩固知识。当然,长期的作业训练、测试自然在升学考试时会有用武之地,考试的成绩可能是拔尖的。从这一方面看,“精讲多练”在一定的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时代创新的一种必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必然是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从这一角度来看,“精讲多练”在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还存在诸多的弊端。例如:“精讲多练”使单一、片面的内容充斥课堂,消耗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耽搁了学生增长见识的机会,把无限广阔、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语文世界阻隔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可说是高度的概括,为了不影响学生练习,教师提出生字词,再简单地划分层次,概括中心思想,余下的便是作业练习,加以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口头作业),课堂练习(书面作业),占去了大量的时间。从生字到组词,从生词辨析到造句,从层次的划分到段意的概括,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至于文章展示的背景,蕴含的情感、科技的探秘,语言的风格等等,鉴于“精讲”是不会谈及也没有时间谈及的。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哲学、自然、社会、语言、文学、艺术……因而形成一个无限广阔、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语言世界,我们所教的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沧海一粟”,把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机械地处理教材无异于把师生封闭在一个无形的小圈圈之内,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这样素质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看到、接触到许多东西,他们见识少、视野窄、认识差,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影响。课堂上教师生动而又新颖的讲述,把学生引向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他们从老师语言中去认识一个未知的世界,课后鼓励学生读课外读物。语文学得好的人在谈及自己成功经验时,均是得益于启蒙者的影响和博览群书。笔者在大学里听课时就陶醉于某些教授的精彩讲学里,他们的创新思想、独特见解、博古论今、时事见闻、诙谐谈吐无不给我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们从他们的教诲中受益匪浅,至今仍被影响着。我想不少的人都会有同感。古人说得好:“博闻强识,才能明于乱,娴于辞令”,愚以为“精讲多练”把“赌注”全部押在教材上,押在多练习上,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可取的。
有人说:“精讲多练”是活跃教学的双边活动。这看起来是有那么回事。其实不然,因为学生的活动是在教材的圈子内,是按教师的感觉走,所以活动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这样缺少主动性的练习,就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就没有创意,而语文中的文学和文化因素是需要灵感、悟性、阅历、见解的;这些就需要教师用丰富的知识给学生影响,激发他们的主观自觉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探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精讲多练”从男一个角度来说还阻碍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很多的教师教学只看两本书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再就是在备类测试题中穿梭,猜题、模拟是教研中的一大内容。当然也就没有人去注意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忽视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于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混入教师队伍中,过去还曾有过小学水平教小学,中学水平教中学的情况。很多的语文教师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正课不行补课填,讲课不懂作业添。教师上课缺少趣味,讲不出丰富多彩的东西,更激不起学生兴趣,根本不受学生的欢迎,但他勤于布置作业,勤于批改,甚至在作业量上给学生加压,强化训练,并且能在猜考题上练就了一手方法,当然在考绩上也上优秀。久而久之,教师们不愿意再深造,停滞在过去的知识水平上,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对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有害的。实践证明,不具备渊博知识的教师,很难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来。教师要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本身就必须吸取整个光的海洋。
鉴于以上探究“精讲多练”几个存在的弊端,我们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趁着教育改革的春风,笔者认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进行“多讲精练”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长远的意义。
所谓“多讲”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联系教材挖掘出更为有效的知识,并将知识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延伸,目的就是用教师的知识,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互助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进行“多讲精练”呢?笔者以自己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几点:第一,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多讲”与“精练”的窍门,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该练的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把许多的练习附于讲中,让学生从别人(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讲中获得练的知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讲得透彻,讲得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精练”上就迎刃而解了,就不必去布置那么多的课外作业,就可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第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增加阅历、经验。当前的教材改革,知识结构的转变,教育的知识领域也更为广阔,更需要我们教师接受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备更扎实的知识根基,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优美、准确、简洁、诙谐的语言起着陶冶情操、引入向上的催化作用,让学生享受愉快教学的快乐,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
第三,我们提倡的“多讲”并非是要教师“一言堂”。而是要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将知识拓展开来,有目的的向前延伸。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己学习,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解决,在解决中创新,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讲的内容,讲的时间。让师生既能讲得开,又能收得回,不要讲得漫无边际,脱离主题,不能为了讲得有趣味而牵强附会。对教师来说,不能什么都给学生讲,回到过去“填鸭式”的老路子,影响到重点知识的教学和师生互动效果。
总之,过去二十多年的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这里我不是责怪“精讲多练”的方法,或是赞扬“多讲精练”的模式,因为我们在探索着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着更有生机的教学方法,探索更为新鲜的教学改革经验。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工作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投得更远,看得更清,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而不是所谓“教书先生”、“教书匠”。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小学校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迈出一大步,才能真正展示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才能适应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生。
“精讲多练”意为教师选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精要讲解,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讨论,做练习。也就是课堂中教师适当地稍加点拨,学生从明确的范围、典型的材料中获取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巩固知识。当然,长期的作业训练、测试自然在升学考试时会有用武之地,考试的成绩可能是拔尖的。从这一方面看,“精讲多练”在一定的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时代创新的一种必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必然是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从这一角度来看,“精讲多练”在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还存在诸多的弊端。例如:“精讲多练”使单一、片面的内容充斥课堂,消耗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耽搁了学生增长见识的机会,把无限广阔、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语文世界阻隔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可说是高度的概括,为了不影响学生练习,教师提出生字词,再简单地划分层次,概括中心思想,余下的便是作业练习,加以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口头作业),课堂练习(书面作业),占去了大量的时间。从生字到组词,从生词辨析到造句,从层次的划分到段意的概括,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至于文章展示的背景,蕴含的情感、科技的探秘,语言的风格等等,鉴于“精讲”是不会谈及也没有时间谈及的。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哲学、自然、社会、语言、文学、艺术……因而形成一个无限广阔、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语言世界,我们所教的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沧海一粟”,把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机械地处理教材无异于把师生封闭在一个无形的小圈圈之内,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这样素质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看到、接触到许多东西,他们见识少、视野窄、认识差,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影响。课堂上教师生动而又新颖的讲述,把学生引向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他们从老师语言中去认识一个未知的世界,课后鼓励学生读课外读物。语文学得好的人在谈及自己成功经验时,均是得益于启蒙者的影响和博览群书。笔者在大学里听课时就陶醉于某些教授的精彩讲学里,他们的创新思想、独特见解、博古论今、时事见闻、诙谐谈吐无不给我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们从他们的教诲中受益匪浅,至今仍被影响着。我想不少的人都会有同感。古人说得好:“博闻强识,才能明于乱,娴于辞令”,愚以为“精讲多练”把“赌注”全部押在教材上,押在多练习上,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可取的。
有人说:“精讲多练”是活跃教学的双边活动。这看起来是有那么回事。其实不然,因为学生的活动是在教材的圈子内,是按教师的感觉走,所以活动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这样缺少主动性的练习,就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就没有创意,而语文中的文学和文化因素是需要灵感、悟性、阅历、见解的;这些就需要教师用丰富的知识给学生影响,激发他们的主观自觉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探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精讲多练”从男一个角度来说还阻碍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很多的教师教学只看两本书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再就是在备类测试题中穿梭,猜题、模拟是教研中的一大内容。当然也就没有人去注意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忽视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于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混入教师队伍中,过去还曾有过小学水平教小学,中学水平教中学的情况。很多的语文教师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正课不行补课填,讲课不懂作业添。教师上课缺少趣味,讲不出丰富多彩的东西,更激不起学生兴趣,根本不受学生的欢迎,但他勤于布置作业,勤于批改,甚至在作业量上给学生加压,强化训练,并且能在猜考题上练就了一手方法,当然在考绩上也上优秀。久而久之,教师们不愿意再深造,停滞在过去的知识水平上,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对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有害的。实践证明,不具备渊博知识的教师,很难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来。教师要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本身就必须吸取整个光的海洋。
鉴于以上探究“精讲多练”几个存在的弊端,我们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趁着教育改革的春风,笔者认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进行“多讲精练”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长远的意义。
所谓“多讲”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联系教材挖掘出更为有效的知识,并将知识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延伸,目的就是用教师的知识,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互助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进行“多讲精练”呢?笔者以自己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几点:第一,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多讲”与“精练”的窍门,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该练的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把许多的练习附于讲中,让学生从别人(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讲中获得练的知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讲得透彻,讲得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精练”上就迎刃而解了,就不必去布置那么多的课外作业,就可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第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增加阅历、经验。当前的教材改革,知识结构的转变,教育的知识领域也更为广阔,更需要我们教师接受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备更扎实的知识根基,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优美、准确、简洁、诙谐的语言起着陶冶情操、引入向上的催化作用,让学生享受愉快教学的快乐,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
第三,我们提倡的“多讲”并非是要教师“一言堂”。而是要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将知识拓展开来,有目的的向前延伸。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己学习,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解决,在解决中创新,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讲的内容,讲的时间。让师生既能讲得开,又能收得回,不要讲得漫无边际,脱离主题,不能为了讲得有趣味而牵强附会。对教师来说,不能什么都给学生讲,回到过去“填鸭式”的老路子,影响到重点知识的教学和师生互动效果。
总之,过去二十多年的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这里我不是责怪“精讲多练”的方法,或是赞扬“多讲精练”的模式,因为我们在探索着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着更有生机的教学方法,探索更为新鲜的教学改革经验。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工作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投得更远,看得更清,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而不是所谓“教书先生”、“教书匠”。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小学校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迈出一大步,才能真正展示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才能适应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