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分区特征的初步探索

来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

方法

对33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

结果

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素瘤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结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素瘤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结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素瘤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

结论

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下肢黑色素瘤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结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的基本病变为血管内皮细胞(EC)的损伤,EC在HFRS病毒感染后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的改变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HFRS病毒与EC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期刊
自1988年Okamoto初步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A~D分型标准后,目前HBV DNA基因型已分为A~F六型。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及其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期刊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的发生除因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自然变异外,宿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的选择作用、病毒基因组二级结构中碱基的位置效应和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作用可能是引起HBV变异的主要机制。
期刊
期刊
HGV是近两年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引起非A-非E型肝炎,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予以综述。
期刊
人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HIV-1人侵宿主细胞时的共同受体。本文报道了影响CXCR4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因素。对CXCR4共受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CXCR4第二胞外环对共受体活性有重要作用。
期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为单股正链RNA病毒(SSRNA+),同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但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仅就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作了综述。
期刊
HCV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密切。HCV是典型的RNA病毒,它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其致癌机理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HCV致癌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期刊
Th1/Th2免疫应答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在慢性乙、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Th1/Th2细胞失衡与乙、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密切相关。病毒抗原的特异Th1细胞占优势,倾向于发生急性或自限性的感染,Th2细胞占优势则发生持续性的感染。本文拟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
近年来,随着腺病毒载体广泛应用于实验性基因治疗等生物学研究领域,构建重组腺病毒的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快速构建人腺病毒载体的新方法:1.用NNA-末端蛋白质复合物构建重组腺病毒。2.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而非真核细胞内完成通过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核酸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