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尔东西南北风 文言断句我不错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自2014年始,全国卷就有了断句题并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结合断句题的解题实际,查看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文简称《考试大纲》),可以判定这一题型的考点是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并且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试大纲》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层级为B,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在“理解”层级, 分5个小点提出要求: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我们如果回想一下断句题的解题过程,就知道此题型对《考试大纲》在理解层级的这5个小点都进行了考查。下面就结合《考试大纲》的这5点要求谈谈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策略。
  一、通读文本,明了大意
  明了文言文文本的大意,做断句题时就可以立足可能需要断句的地方,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了。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文言文断句题(原题见后文)有这样一处——“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需断定将“混”字断在前文,还是断在后文呢?联系前文,传主谢弘微的生父名“思”,谢弘微后来过继给“从叔峻”,此处的“继”就涉及到古代一个文化常识——“过继”。了解这个文化常识,就可断定“所继”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做“叔父”的定语。“所继叔父”就是指谢弘微嗣父的弟弟。而后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明显透露“混”是人名,并且“混”和“弘微”是叔侄关系。由此,可以断定“混”和“所继叔父”构成复指短语,两者不可以拆开。
  若想明了文言文文本的大意,考生的文言实词、虚词等的词汇量就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并且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利用标志词来断句
  可资断句的标志词,一类是如表示人物對话的“曰”、“云”、“言”等实词,一般在其后断开;另一类是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连词等虚词,这一类词的数量相比而言要庞大一些,情况也复杂一些。句首发语词如“初”、“夫”、“盖”、 “若夫”、“唯”、“今”、“凡”、“且”、“窃”、“请”、“斯”等,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将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应在发语词之前断开。“也”、“矣”、“焉”、“耳”等表肯定语气的句末语气词,“与”、“欤”、“耶”等表疑问语气的句末语气词,“哉”、“夫”等表感叹语气的句末语气词,均应在其后断开。“向使”、“故”、“是故”、“则” 、“且”、“而”等复句中关联词,就应在之前断开。
  例如: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有实词“言”(提示说话内容的动词)和虚词“而”(表转折的连词)来断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有虚词 “耳”(句末语气词)可以帮助断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可以通过虚词“且”(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来断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言词汇的多义性,我们绝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地根据“标志词”来断句。否则,可能谬误百出。在利用标志词断句时还是需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来作出判断。
  其实,不仅具有《考试大纲》在这一板块要求的5点能力能让我们准确快速断句,如果还熟练掌握常见的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同样对能正确断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文言文中,骈文自然不必说,就是散文也经常有两者对举的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等整齐的句式。
  三、知文体,抓动词
  《考试大纲》要求考查考生的“阅读浅易的古诗文”能力。自2007年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高考宁夏、海南卷及之后的新课标全国卷,其文言文阅读题的文本都是选自史书的人物传记:(见图表)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是记叙文的样式之一,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行文的基本句型是:何时何地何人做某事。而古人或许因为书写工具的难得,写诗作文都讲究简洁,句子成分很多可以省略。如主语、宾语经常被承前省,蒙后省;但谓语动词却极少被省略。远古民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全诗没有主语,但“断”、“续”、“飞”、“逐”四个动词却生动再现了原始社会狩猎的整个过程。所以,抓住需断句文段的动词来做断句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的文言文断句题需断句的文段为: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此题的选文的传主是陈登云,联系上下文可知,需断句的文段是陈登云弹劾贵妃之父郑承宪时说的话。我们先把其中的动词标示出来:怀、藏、窥觊、结、惩、冒、扬、发、用、恐喝、鼓。再找支配每个动作的可能的施动者。“怀”、“藏”紧跟在“承宪”之后,其施动者应该是“承宪”,“窥觊”、“结”的施动者也应该是“承宪”,不过作为主语被承前省了;这一层是在讲郑承宪的恶行,所以“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 “且广结术士之流”各自成句。“惩”的施动者是“陛下”。“惩”的支配对象是“科场”还是“科场冒籍”呢?“惩”意为“处罚”,其支配对象应为不好的人、物、事,“科场”是客观事物,无所谓善恶,而“科场冒籍”是一种考试舞弊行为,理应被处罚,所以“惩”的支配对象是 “科场冒籍”。“扬”、“发”、“用”、“恐喝”、“鼓”均在“承宪妻”之后,它们的施动者都应该是“承宪妻”。看到这一个个动词,我们都可以初步考虑在由每一个动词组成的动宾短语之后断句。所以,当这一题需要我们考虑在不在“发”后断句时,就可以果断地断开。   于是,正确的断句就应为: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四、细比较,巧排除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断句题均为选择题,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之奥妙。先列举2017年全国卷的断句题如下: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文言文断句题,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共有9处需要断开,而仔细比较题中4个选项后,我们会发现,这4个选项只有两处(细算,亦可认为是3处)断句不同:第一处“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A选项和D选项断在“言”字后,而B选项和C选项断在“父”字后;第二处“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B选项和D选项在“敏”字和“器”字后先后断句,而A选项和C选项在“成”字后断句,“器”字后并不断句。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文言文断句题,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共有7处需要断开,题中4个选项也只有两处断句不同:第一处,“不肯云”, A选项和D选项将“不肯”和“云”断开为两个小分句,而B选项和C选项则不断开,将之视为一个分句;第二处,“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A选项和B选项断在“熹”字后,而C选项和D选项断在“孤”字后。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的文言文断句题,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共有9处需要断开,题中4个选项也只有“初选人调拟”和“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两处断句不同。2016年高考全国卷和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几套语文卷的文言文断句题也是4个选项中断句处大部分相同,只两三处不同罢了。那么,我们在做题时完全可以把这少数断句不同处作为抓手,选出正确的答案。
  这里就以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的文言文断句题为例,具体谈谈怎么操作。此题阅读文本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原题如下: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首先,观察4个选项,不难发现,4个选项间共有“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和“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两处断句不同。
  然后分析第一个不同处。此处后文“地居疆埸”,4个选项断句一致,讲某地在何处。那么再联系上文,此处就是介绍白土村的地理位置。“所住白土村”是名词性短语,恰好能与后文“疆埸”搭配。如果将“所”字断在前一句,“住白土村”是动宾短语,与后一句的“疆埸”就不能搭配。况且,“所 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也是高中生理应熟悉的句式。这样就把A选项和B选项排除了。
  再分析第二个不同处。通读全文,可知“来护儿”是传主,那么此处“护儿”是人名。此处不同就在于A选项和C选项将“护儿”一词断在前一句,B选项和D选项则将“护儿”一词断在后一句。此处,“见”是“看见”的意思,“军旅”意为“军队”。那么是谁多次看到军队呢?是谁进行“慨然”这个心理活动呢?联系后文来护儿从军建功等事迹,可确知,此处是在交代来护儿立下志向缘由,那么,这两个动作的支配者都是来护儿。所以,A选项和C选项都是错误的。
  最后,经过两次排除错误选项,就可以确定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
  当然,这种解题技巧是纯技术的,是小道;需建立在前文所说的练好内功的基础上。
  总之,文言文断句题也是一道对考生阅读古文综合能力考查的题。平时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勤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版)等词典是一个方法。还要有一定的古文阅讀量,有意识地、有选择地读一些文言文写的经典小说、小品文,多读一些史书。同时,为了提高语感,也要把那些高考背诵篇目背个滚瓜烂熟才好。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其他文献
论述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能有点夸张,但对于追求完美的同学而言,这多多少少反映出我们当下的一种真实处境。对于历年高考真题的解读,对全国卷论述类阅读错误项设置方式的解剖,的确是我们准确判定论述类文本选项的一个有效抓手。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错误项,希望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全国卷论述类阅读错误项的设置方式。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长度一般在1100字左右,3~5段,每一选项题干字数在60字左右,含
当年勾引她丈夫的小三,将她的父母间接害死,让她饱受生活的折磨。时隔七年,小三风采不减当年,还成了千万富姐,风光无限。而身为原配的她,却挣扎在生活的底层。她无法接受命运不公的安排,开始了迟来的讨伐……完美婚姻来了小三,原配双亲命丧谈判路  2008年1月20日,海口市赵春雁家中正在举行葬礼。三天前,她的父母在一场突发车祸中双双遇难,已经有了六个月身孕的她几乎哭昏过去。  赵春雁是海南省三亚市人,19
我的学习经历让我坚信有这样一个公式:英语好成绩=计划 语感 基础知识 解题技巧。计划是万事之师。基础知识即是英语的字母、单词、短语、语法和句型。其中最令众多考生头痛的就是语法和词汇。而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英语最最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而语感虽然听起来虚无缥缈,但会给学习和做题带来灵感,也是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体现;而在当下,英语的学习多为应试,考试分数即是英语学习的成果,所以,解题技巧也不容忽视。  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探究是高中生物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是高考生物学的重要考查目标。高考生物学在实验与探究的具体情境中,基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和生物学学科思维进行命题,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1]。本文以2021年高考生物广东卷19题为例,着重分析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启发学生在高考备考中要逐渐培养自己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  原题:
一、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  2017年全国?玉卷选择题传承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突出了思维认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题干中增设了很多的历史信息,并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建构对该问题的合理认识,并最终做出恰当的判断。而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尤其重要,既要尊重材料本身蕴含的诸多历史信息,又要结合准确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做出认识。而题目的价值不
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社会乃至大家庭中被各种形式“性侵”,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有的潜在心理,而当这种社会现象呈上升趋势,并被媒体曝光案例增多时,为人父母在性方面对子女的安全感锐减,甚至呈草木皆兵之态。父母在性保护方面各种超常态呵护,却将伤害提前纳入轨道。这种提前介入的“反性侵”教育,有时比性侵更可怕。做会计工作的张楠和生意人丈夫林立高,就将这种提前介入的伤害演绎到了极致,直至闹起了离婚。这是中
近日,年近六旬的孙金枝接到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栏目组的电话邀请,她激动得泣不成声……  2007年11月17日,孙金枝的儿子王孟与家人失联。起初,孙金枝怀疑王孟是被女友夏晴藏了起来,谁知夏晴也与王孟失联,而夏晴未婚先孕!从此,这两个孤独的女人放下成见,共同养育着血脉之根。7年多时光,她们泣血寻找王孟,孙金枝还苦练了5年的自行车车技,为的就是登上梦想秀的舞台,完成她的寻子之梦!一个男子的失踪奇事,
平常,大部分同学很喜欢阅读小说,并且感觉无阅读障碍。但每每做小说阅读题时却失分很大。原因在于,同学们平时阅读小说是没有目的性的,不会去深究小说的主题,更不会去分析小说的手法,而且阅读范围相对比较小。但高考的小说阅读却是有相当“目的性”的,那就是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即考查考生是否读懂小说,能否把握小说主题。另外高考的小说阅读范围广泛,包括古今中外;同时又涉及短篇、中篇、长篇各类,因此小说反映的主
[新闻背景] 2010年1月28日,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街,一夜之间竟出现近200张裸照,裸照中的女孩是村里陈家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工作。这一“裸照事件”轰动当地,让陈家备感羞辱。  事情并没有这样过去。3月7日凌晨,又有人在陈家的大门和院墙上泼汽油并点燃,陈父的手机还先后接到两条敲诈和死亡的威胁短信,陈父愤而报警!  3月24日,犯罪嫌疑人张松才落网。原来,已婚的张松才在郑州承包了一所高校食
【考纲解读】  “有文采”,在文章的结尾上要有所体现,古人说:“一篇之妙,全在于落句。”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尾段的得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决定文章的成败。好的结尾能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