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手如云的湖北文学界,裴高才以潜心钩沉乡贤“史记”、妙笔多产而闻名。虽然全国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土文化的志士仁人,相关成果也相当可观,但像高才兄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能够深入挖掘乡土历史文化遗产,勤奋笔耕,为广大读者奉献出累累硕果,殊为不易。从《无陂不成镇》到《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程颢程颐传》、《田长霖传奇》、《胡秋原传》、《共和先驱范熙壬》……一部一部,气象恢宏,既重现出黄陂先贤的光辉业绩,也不断彰显了湖北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荆楚特色文化——黄陂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做出了蔚为大观的贡献。其中,有些作品在海外也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他的满腔热情、丰硕著述,是湖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书写、光大本乡本土的文化事业,竖起了一根引人瞩目的标杆。
  “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名满天下。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在高才兄集十数年之功,并会同王凤霞女士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无陂不成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这部文化专著。是作引经据典,以文化散文的笔触,对“无陂不成镇”的历史源流与文化特征进行了系统解读,颇有识见。窃以为,概括起来,该书的显著特点大抵有三:首先,作者将“无陂不成镇”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古代文明带的中轴线北纬30°——的视域里,结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过程,进行解读,揭示其“南人北相”与“楚风豫韵”的文化特征。其次,作者广采博览,旁征博引,在史料开掘上多有用力。通过爬梳《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华文化经典,探寻“无陂不成镇”的文化源头。同时,搜索考古成果、方志、笔乘以及诗词名篇,从中发现相关历史碎片,并以多重证据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再次,穿插人文掌故与民间传说,叙介“无陂不成镇”现象,文史交融,脍炙人口。一言以蔽之,通过探寻文化现象,意在启发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弘扬敢为人先、南人北相等正能量,从而走向文化自强。
  “鸿鹄高飞,凤凰挺立。”在荆楚的文化版图上,黄陂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它孕育了殷商盘龙古城,又是木兰文化与程朱理学的发源地,还是“诗歌之乡”、“楚剧之乡”、“泥塑之乡”、“大鼓之乡”等;既默默创造了“九佬十八匠”走遍天下的奇迹,使“无陂不成镇”的俗语家喻户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今天的大武汉,根基可以上溯到盘龙城;而武汉方言也与“陂调”密不可分(所谓“汉腔陂调”);武汉美食好些也来自黄陂……如此说来,研究武汉,不可不从研究黄陂开始。而黄陂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迹,显然也与那里不寻常的民风、以及那民风中闪烁的精神有关。黄陂古属楚地,民风必然延续了楚风的热烈、强悍。所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原于此。所以,才有“九佬十八匠”闯荡世界的美谈,才有黎元洪就任“首义大都督”的传奇,才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通过读书、考试,或者通过经商改变命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壮伟奇观(以作家胡秋原,诗人彭邦桢、曾卓、绿原,科学家与教育家田长霖等为代表),才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孝义兄弟”刘培、刘洋兄弟那样感天动地的孝行义举。这民风,这精神,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光大。同时,黄陂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商业奇迹、政治奇迹,再次证明了楚人的有才、多才。正所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罗向阳集句)
  由“无陂不成镇”,也很容易想到了“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型中,“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小城镇,大问题》,其中关于“小城镇怎样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既然黄陂人早就创造过“无陂不成镇”的奇迹,那么,“九佬十八匠”的成功经验不就依然具有现成的参考价值么?在我们这个社会又响起了倡导“工匠精神”的声音时,“九佬十八匠”的故事也就重新放射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了。黄陂成功的经验应该可以复制。黄陂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可以常说常新。
  就这样,黄陂文化一头连着古老的楚魂,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现实与未来。而这本书在问世了七年以后得以再度重印,不也正好成为“无陂不成镇”的故事可以常说常新的证明吗?
  说到我自己,也与黄陂有着深深的情感联系。家父曾是军人,军营就在黄陂。我幼时在那里生活过。后来家父转业到武汉,一度在黎黄陂路(黄陂人兴建、纪念黎元洪大总统的街道)上的三合里(后改名韶山二里,系“优秀历史建筑”)安家。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黎黄陂路小学(“文革”中一度改名延安小学)度过的。因此,我对黄陂的历史、文化掌故一直很感兴趣。虽早就知道“无陂不成镇”一说了,却一直要到这本《无陂不成镇》的书出版,才得以全面了解黄陂文化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因此,借此书绣梓之机,向所有关心黄陂与武汉文化、对荆楚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真诚推荐!也相信高才兄在研究荆楚文化、书写乡贤春秋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年前,裴高才、王凤霞合著的《无陂不成镇》三部曲初版时,武汉与台湾文艺界、出版界在台北举办了作品首发式与研讨会,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此后几年间,作者仍孜孜以求,继续打捞史料,并反复考订,还结合新史料、新成果,提炼新观点,尽可能对“无陂不成镇”现象做出合理的诠释。同时在文字上认真打磨,力求以平实与颇富灵性的语言贴近普通读者。总之,修订本之史实、史识均值得称道。而今修订重印,嘉惠书界,相信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其他文献
年届八旬的老友弘征兄,在出版、编辑、古籍校勘、文学创作、诗书画印诸多领域皆有不俗表现,著述多多。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他几十年来对国学经典文本研读不辍,并进行独具只眼的评析,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遗余力,广为人知的专著就有《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唐诗三百首今译新析》等,点校本有《南村草堂文钞·诗钞》等。蒙他青睐,每出新书皆慷慨寄赠,情意绵长令我铭感。  我常置案头时或翻检的书,首推《唐
近年来辛勤搜罗家族故事,足迹大江南北,网络亦为关注重点。前些日在网上发现藏家于福辉先生的一篇博文《宴池启南铜墨盒之臆考与佐证》,说的是他收藏一方銅墨盒之后,多方考证墨盒主人的趣事:  大约九十年代后期某个周末,逛报国寺地摊时,有幸购得一方铜墨盒,此墨盒的黄铜表面熟旧,可见被长时间使用过。在坑洼不平的紫铜薄底上,隐约显现出“北(平)同古堂”钢印款,一看便知此盒出自民国时张樾丞先生的“同古堂”。  同
接到杨德豫先生最后一个电话是在去年十二月中旬。那天,我跟随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在江苏常熟出差,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再版“诗苑译林”(第一辑)样书向一群诗人征求意见。常熟诗人张维,第一本海子诗集的编选者,兴致勃勃地谈起他与老版“诗苑译林”的渊源。上海诗人陈东东热情地向我推荐他的弟弟陈东彪翻译的博尔赫斯的诗歌,还提到通过北岛联系当代印度诗歌译本。澳门诗人姚风在长途电话里说他马上把他翻译的葡萄牙大诗人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集》中唯一的一篇书信体文章,全文字数无多,好像也比较平易,而其中仍多有待发之覆。试为作释证,先录原文如下: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
一  沈从文认为沅水上水手们和妓女的生活要比那些“风雅人”“道德得多”。所谓“风雅人”,指的是那些二三月里带着“《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参考资料和文房四宝”,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城里人。到桃源洞赋诗前后,他们还会到妓女较多的后江走走,“看中意某一个女人时,问问行市,花个三元五元,便在那龌龊不堪万人用过的花板床上,压着那可怜妇人胸膛放荡一夜。于是纪游诗上多了几首无题艳遇诗,‘巫峡神女’、‘汉皋解佩
一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湖广籍诗人彭民望自京落魄返湘,好友李东阳挂念不已,作《寄彭民望》诗: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彭民望收到寄诗,读前四句黯然不乐,至后四句乃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并对其子说:“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论文耳。”不到一年,彭民
我在来科大的路上,来接我的小车司机很自豪地告诉我:科大在一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已经超越港大。这个排名版本是否足够权威,我不大清楚。但是我深深地相信,在座的香港科大的老师与同学们一定都出类拔萃。所以,我面对大家,感到既荣幸,又惶恐。  我不太敢做演讲。首先,是因为我的闽南普通话不够标准。其次,倘若我真能把我的想法、感受表达得清清楚楚,我也就不写诗了。正是因为我没有逻辑,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所以只好写诗
从一度以夸张变形名世的动漫来管窥一种文化,好像不太名正言顺,可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前期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四十三点五九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拥有四百三十多家动漫制作公司,培养了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还有大量兢兢
2005年第一届超级女声之后,大陆粉丝文化研究逐渐兴起。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粉丝文化拥有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探索潜力,这些年获得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粉丝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文本盗猎者》的初版诞生于1992年,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使得读者从自身经验去观照书中粉丝社群的活动时,感受到很多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其中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今天的粉丝文化研究依然具有启示性。  在《
一  夏志清(1921—2013)第一次见到钱锺书(1910—1998)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194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讲师的钱锺书与会,由宋淇引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围城》名闻上海滩的青年作家钱锺书,而夏先生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青涩的文学爱好者。据夏先生回忆,当时的钱锺书手持一根“史的克”(手杖),完全是一副英国绅士的派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