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肝途径对接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失败的胆道梗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er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下ERCP置入胆管支架治疗胆管梗阻、恢复胆汁引流,已成为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对少数由于各种原因致使ERCP乳头插管不成功或虽然ERCP乳头插管成功但选择性胆管插管不成功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ephy,PTC)与ERCP对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这部分患者的胆道微创治疗成为了可能。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结肠穿孔、梗阻、破裂及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临床多需行结肠造瘘术,术后及时复查对于了解剩余结肠的病情、预防病变复发、观察手术效果、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术后肠腔解剖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增加了操作难度。我科采用单人操作法进行肠镜检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78岁,因“确诊胰腺癌3个月,便血3d”人院。患者3个月前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部饱胀隐痛1周,就诊于外院,CT检查示胰头部肿块4.2cm×4.4em,形态不规则,内见气体影,累及胃窦后壁及十二指肠降部,肿块与下腔静脉前缘分界不清;胰管中等度扩张;其上胆管轻度扩张,胆囊增大。
患者男,7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个月就诊。胃镜检查示(图1):胃体上段前壁及小弯巨大黏膜下隆起,伴局部溃疡形成,考虑胃间质瘤可能。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指胆道术后由于肝外胆管解剖与生理方面的紊乱而引起的右上腹痛、阻塞性黄疸及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包括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和胆管术后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胆总管结石、胆管良性狭窄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为多见。以往胆道术后综合征常选择ERCP来明确诊断,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近年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正逐步取代ERCP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地位,但对于存在MRCP检查禁忌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E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黏膜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黏膜病变EMBM手术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59.0岁,44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2个)发病灶,病灶长径2~13cm(平均4tin),最宽环2/3周。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用NBI标记病灶范围,采用EMBM法切除病变,无禁忌者均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术中密切监测心
痔疮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0%,并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其中内痔约占90%。内镜治疗因操作灵活、高效,改变了以往内痔手术的盲目结扎、注射,避免了因不当切除而引起的大出血、肛门失禁、组织坏死等诸多并发症,故备受人们期待。本院行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50例,报道如下。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是一种慢性食管炎病变,常由于食入含有致敏原的食物所致,主要病理学表现为食管壁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急症,其中又以消化性溃疡出血(peptic ulcer bleeding,PUB)最为常见。目前认为,内镜止血是PUB治疗的基本,而药物治疗(抑酸剂)对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的疗效、降低再出血风险、减少输血量、避免有创干预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用于PUB患者高风险出血
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学的发展,临床上需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患者逐渐增多。常规方法、X线透视下或胃镜下异物钳辅助法直接放置空肠营养管,患者所受痛苦大、耗时长、效果差,而我院采用胃镜下异物钳辅助直接置管改良方法,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与大肠癌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早期内镜处理,可降低大肠癌发生率。我们通过黏膜染色加放大结肠镜观察共发现LST患者41例,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