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指胆道术后由于肝外胆管解剖与生理方面的紊乱而引起的右上腹痛、阻塞性黄疸及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包括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和胆管术后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胆总管结石、胆管良性狭窄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为多见。以往胆道术后综合征常选择ERCP来明确诊断,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近年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正逐步取代ERCP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地位,但对于存在MRCP检查禁忌证者行ERCP检查仍然是有效的手段。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11月间对98例存在MRCP检查禁忌证的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进行了ERCP诊断及对症治疗,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ERCP诊治过程中CO2代替普通空气经内镜注入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CO2注气组(52例)和空气注气组(50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2组术后1h肠管扩张程度构成情况以及术后1、2、6h腹痛和腹胀程度VAS评分结果。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ERCP诊疗,均未出现ERCP相关并发症,2组术中平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有资料显示,在胃癌TNM分期中,超声内镜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0.3%,鉴别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准确率达95.1%,检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9.8%^[1]。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胃癌患者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结合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对病变深度及范围进行评估。
患者男,70岁,因右上腹不适1周,呕血2h急诊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偶有胀痛,无放射痛,进食后明显,
自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0余例,接受内镜治疗334例、开腹手术治疗162例,其中3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现将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运动(IEM)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对90例GERD全部进行胃镜检查并做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动态pH监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组62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28例。研究IEM与食管酸暴露及RE的关系。结果RE组中确诊IEM30例(48.4%)明显高于NERD组6例(21.4%)(P〈0.05)。36例IEM患者33例(91.7%)食管酸暴露阳性,高于
患者男,81岁,因右上腹痛、发热1周考虑为胆总管结石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窦性心动过缓病史3年余,半个月前因头晕、胸闷行动态心电图(Hoher监测),心率最快78次/min,最慢34次/min,平均48次/min,
例1女,51岁,埘排便困难、大便带血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出现排便网难,大便变细,时有鲜血敷染存大便表面,自认为足“痔疮”未予处理,因症状加重就诊。肛门指诊肛管直肠触及质硬包块。结肠镜榆金距肌门3cm以下直肠肛管见块状增生物,质地脆易出血,约4.0cm×4.0c、m×5.0cm,表面M凸不平、色泽发黑(图1)。活检病理结果为:恶件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Vimentin(+)、HMB-45
结肠穿孔、梗阻、破裂及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临床多需行结肠造瘘术,术后及时复查对于了解剩余结肠的病情、预防病变复发、观察手术效果、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术后肠腔解剖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增加了操作难度。我科采用单人操作法进行肠镜检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78岁,因“确诊胰腺癌3个月,便血3d”人院。患者3个月前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部饱胀隐痛1周,就诊于外院,CT检查示胰头部肿块4.2cm×4.4em,形态不规则,内见气体影,累及胃窦后壁及十二指肠降部,肿块与下腔静脉前缘分界不清;胰管中等度扩张;其上胆管轻度扩张,胆囊增大。
患者男,7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个月就诊。胃镜检查示(图1):胃体上段前壁及小弯巨大黏膜下隆起,伴局部溃疡形成,考虑胃间质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