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节奏控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妙之中,用心体会语言文字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体味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语文课才真正有语文味,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享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其中,语文课堂节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节奏是一门艺术,它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取得语文课堂教学最佳效果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节奏控制,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计好课堂结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调控情感因素,达到最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张弛适度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和张弛适度
  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愤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2.讲解语言要张弛有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一堂课,教师讲得张而不弛,必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产生兴奋抑制,疲劳困顿。反之弛而不张,学生则一直处于松弛、抑制状态而听力分散,精神怠惰。只有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显舒缓,张弛有度,节奏分明,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听课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织。
  二、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节奏要难易相间,深浅适度,快慢得当
  1.注重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内容安排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的结构安排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推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次要问题轻轻掠过,简洁明快,安排难易深浅适度,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安排好课堂的起承转合,有引入、新授、突破、练习、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调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一堂语文课,从教师方面讲,有讲述、讲解、板书、分析、提问、朗读等的结合;从学生方面讲,有听讲、思考、提问、讨论、回答、朗读、作业等相间。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以使课堂教学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情趣穿插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在整堂课上,学生的口、手和脑并用,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间,动静结合,节奏分明,因而学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3.恰当的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了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
  三、利用教学辅助手段调控课堂节奏,适时呈现,恰到好处
  1.利用多媒体手段,恰当控制课堂节奏
  使用课件、录音、观看视频、实物演示等手段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是音乐的命脉”,容易激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转换原有的社会角色面目,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境地,陶冶人的情操。
  2.利用活動控制课堂节奏
  从素质教育实践论角度理解,教育以“育人为本”,要面向全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素质,而主体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活动、亲自实践获得的经历、体验、感受对素质的形成,提升和完善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活动课,系统地为学生创设立体参与环境,创造了多元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课堂节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把握控制好课堂节奏,使课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让课堂成为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垣二中)
其他文献
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办事处地处河口区城区,辖3个社区,城镇人口6.27万人.近年来,街道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致力于研究探索如何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取得了
学生能否记住英语单词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质量,能否记住英语单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词汇量的扩大,对排除阅读过程的语言障碍和内容障碍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要引导学
【教学目标】  1.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2.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培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  3.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你经常和自己的爸爸
摘 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阐述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营造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
1993年3月30日,20几个热情似火、个性鲜活的青年男女把一道同样热情、极具个性的电波擎入中原上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节目用电波织成了一个连接万千听众的精彩世界.
自2008年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经过这几年的磨炼,我总结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就是德育教育,身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最重要的德育工作就是学困生的转化,由于大多数学生从初中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不良习惯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下面就谈谈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我班有个学生叫孔斌。刚入学时
[教学目标]  1.系统掌握百分数有关的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根据线段,提出问题  1.课前在黑板上画4厘米和10厘米的线条,然后问学生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2.师:你能通过计算获得更多的信息吗?  出现的情况
摘 要:数学起源于生活,数学渗透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关键词:数学;生活;“三生”课堂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领悟。”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我校“三生”课堂(生命化,生态化,生活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数学的起源来自生活  数学
摘 要:排球运动是一项集技术、战术、体能、智力、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在一起的竞技体育,对抗性很强。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双方比分在20分左右时,强队之间较量往往会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决胜局的比赛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关键球,能不能处理好关键球往往决定一局的胜负,甚至于全场的成败。两强相争勇者胜,所谓的勇者不光是一支队伍体能、智能、技能以及指挥技术的集中体现,还是心理因素的体现。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
摘 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学生的吸收率竟然是95%。高效的教学流程设计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才能激发和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關键词:有趣的课前交际;多样的新课导入;加强听说训练;构建高效课堂  人教版英语新教材不再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而是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环节和容量大大增加。如果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