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是所提供的知识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学习数学是一个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开心地去感悟数学,学习数学.一、在生活中感知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二、从阅读中意会
语文要读,数学也要读.数学阅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是一项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住“三读”,让学生学会读.“三读”指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先把各方面内容搞清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细读”,就是具体、细致地逐句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必须了解它们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达到真正明白,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抓住精华读深,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数学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阅读时,要让学生在不明确与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有了疑问,就会促进学生去探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再次,对于“读”,要分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阅读概念要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教育学生在读数学概念时要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在字里行间里找学问.对关键字词要重点理解.阅读定理、公式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理解整个推理过程,掌握定理、公式在各方面的应用.阅读例题,先审清题意,然后自己尝试解决,若解决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优劣.若解决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解决.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阅读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要理清脉络,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对简单易懂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大胆放手.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可适当解释、辅导,扫除“拦路虎”.高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易疏忽和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充分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三、在练习中体验
体验活动,在文科教学如语文、英语课中已比较突出,“体验情感”、“语感体验”等,但在数学教学中很少引起师生足够重视.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习题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调整解题思路,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载体,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规律.
总之,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才能有成长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才能真正焕发出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二、从阅读中意会
语文要读,数学也要读.数学阅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是一项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住“三读”,让学生学会读.“三读”指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先把各方面内容搞清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细读”,就是具体、细致地逐句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必须了解它们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达到真正明白,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抓住精华读深,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数学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阅读时,要让学生在不明确与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有了疑问,就会促进学生去探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再次,对于“读”,要分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阅读概念要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教育学生在读数学概念时要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在字里行间里找学问.对关键字词要重点理解.阅读定理、公式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理解整个推理过程,掌握定理、公式在各方面的应用.阅读例题,先审清题意,然后自己尝试解决,若解决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优劣.若解决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解决.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阅读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要理清脉络,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对简单易懂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大胆放手.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可适当解释、辅导,扫除“拦路虎”.高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易疏忽和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充分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三、在练习中体验
体验活动,在文科教学如语文、英语课中已比较突出,“体验情感”、“语感体验”等,但在数学教学中很少引起师生足够重视.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习题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调整解题思路,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载体,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规律.
总之,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才能有成长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才能真正焕发出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