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真实公允的反映经济活动,传达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而其中《资产减值》准则较原来有较大改进,但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72-01
一、资产减值实务现状及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为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在实务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这个规定忽视了相关性原则,若计提的减值准备无法在资产价值恢复后转回就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资产处置当年企业的利润操纵。资产处置时,与其相关的减值准备予以转回,冲减成本,增加利润。这就给予了企业利用资产处置增加当期利润总额的方便;企业利用推销和折旧进行利润操纵。企业在确认了巨额减值准备后且在以后会计年度无法转回,企业会在以后会计年度采用较低的折旧摊销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无法控制企业利用折现率进行利润操纵。折现率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会计人员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流入及其时间分布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 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在实际经济业务中,大部分资产是企业内部长期自用的,并且若存在大量关联方交易,则由销售协议价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我国市场不够发达,一些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获取;“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企业极易利用此规定操纵盈余、虚增利润。
3 商誉的减值测试主观性较强,缺乏公允
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单独产生现金流量,新准则规定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其中所属的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的配给等都需要会计人员丰富的执业经验和准确的职业判断,而大量的主观判断使得商誉减值的公允性降低。
4 资产组的划分难以确定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这一概念,要求对那些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以其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并确认减值损失。但是仍面临一些问题:资产组划分的主观性太强,执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完整的现金流管理体系;难以获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针对资产组的公允价值是将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采用外部评估价值作为资产组的公允价值,新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
二、关于资产减值问题的原因思考
1 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到位。新准则仅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比例上有一定可选择性。另外,减值准备监督力度薄弱,为企业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留下余地。
2 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只有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够合理确认,而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不发达、缺乏计提客观资料的条件下确认公允价值的确不易。另外,采用合同协议价格,其公允性难以保证,即使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但由此而导致的高额评估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 职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资产减值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4. 业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够,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而且大股东相对集权,中小股东独立于企业外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由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严重。另外,外部人员无法完全了解资产的状况并获取相关数据,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外部审计人员无法真正做到真实公允的审计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实务。
三、针对资产减值问题的几点建议
1 完善法律制度和经营者绩效考核机制:把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情况纳入经营者考核体系内,弱化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适当降低利润等指标所占的比例,提高反映社会责任等指标的比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促进其协调运转,发挥其作用,从内部着手,遏制盈余操纵;国家應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并明确各项减值准备计提的具体程序。
2 健全市场信息,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外部监督。这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提供公正合理的价格信息。尤其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十分必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政府、民间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3 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国家应推进会计人才市场发展,培养高端会计人才,规范会计职业体系,为会计人员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企业应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及时准确地提供资产价值变动信息,记录资产的价值变动,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
4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我国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缺乏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因此,我国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对于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应鼓励其自行编制财务预算并定期审计;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来估算资产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未设减值会计的企业,应在报表中披露未计提原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2006(2).
[2]陈耀敏.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09(5).
[3]王证明.新准则下企业金额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探究[J].财会研究,2009(8)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72-01
一、资产减值实务现状及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为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在实务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这个规定忽视了相关性原则,若计提的减值准备无法在资产价值恢复后转回就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资产处置当年企业的利润操纵。资产处置时,与其相关的减值准备予以转回,冲减成本,增加利润。这就给予了企业利用资产处置增加当期利润总额的方便;企业利用推销和折旧进行利润操纵。企业在确认了巨额减值准备后且在以后会计年度无法转回,企业会在以后会计年度采用较低的折旧摊销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无法控制企业利用折现率进行利润操纵。折现率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会计人员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流入及其时间分布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 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在实际经济业务中,大部分资产是企业内部长期自用的,并且若存在大量关联方交易,则由销售协议价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我国市场不够发达,一些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获取;“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企业极易利用此规定操纵盈余、虚增利润。
3 商誉的减值测试主观性较强,缺乏公允
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单独产生现金流量,新准则规定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其中所属的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的配给等都需要会计人员丰富的执业经验和准确的职业判断,而大量的主观判断使得商誉减值的公允性降低。
4 资产组的划分难以确定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这一概念,要求对那些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以其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并确认减值损失。但是仍面临一些问题:资产组划分的主观性太强,执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完整的现金流管理体系;难以获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针对资产组的公允价值是将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采用外部评估价值作为资产组的公允价值,新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
二、关于资产减值问题的原因思考
1 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到位。新准则仅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比例上有一定可选择性。另外,减值准备监督力度薄弱,为企业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留下余地。
2 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只有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够合理确认,而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不发达、缺乏计提客观资料的条件下确认公允价值的确不易。另外,采用合同协议价格,其公允性难以保证,即使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但由此而导致的高额评估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 职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资产减值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4. 业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够,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而且大股东相对集权,中小股东独立于企业外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由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严重。另外,外部人员无法完全了解资产的状况并获取相关数据,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外部审计人员无法真正做到真实公允的审计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实务。
三、针对资产减值问题的几点建议
1 完善法律制度和经营者绩效考核机制:把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情况纳入经营者考核体系内,弱化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适当降低利润等指标所占的比例,提高反映社会责任等指标的比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促进其协调运转,发挥其作用,从内部着手,遏制盈余操纵;国家應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并明确各项减值准备计提的具体程序。
2 健全市场信息,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外部监督。这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提供公正合理的价格信息。尤其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十分必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政府、民间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3 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国家应推进会计人才市场发展,培养高端会计人才,规范会计职业体系,为会计人员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企业应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及时准确地提供资产价值变动信息,记录资产的价值变动,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
4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我国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缺乏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因此,我国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对于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应鼓励其自行编制财务预算并定期审计;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来估算资产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未设减值会计的企业,应在报表中披露未计提原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2006(2).
[2]陈耀敏.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09(5).
[3]王证明.新准则下企业金额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探究[J].财会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