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并把生活经验教学化,教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數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才有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兴趣生活实际交流活动勇于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环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呢?
  一、从实际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要努力改变过去那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以往的教学是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例如:暑假期间,让学生们自行设计一个到某地旅游的旅游计划。教师为他们提供交通路线、住宿、公园门票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组织讨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计划。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计算,学生们分别确立自己的旅游计划。这样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使学生从中学到了广泛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摄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知识及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就先出示学生们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由于学生发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所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三、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教师自然成了知识的权威者。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面积及面积单位时,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知道100平方米的面积有多长有多宽。如果要学生制作100平方米的卡片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大小,我就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实际中去,指导学生用4根10米长的绳子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同样用4根1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这样,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动手操作,取得了卓著成效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的合理性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查。这既是检验原因、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合理性。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妈妈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 10=43(岁)我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的这种回答,不符合实际。然后,我就让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方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终于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合理性。
  五、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家里的客厅、卧室等地面面积。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多,感受到身边的许多问题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从而增强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教学完“认识图形”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看谁拼图形最巧妙”的活动;教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我就开展“优秀统计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的知识后,我就开展“农田计算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就开展“学做售货员”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努力地学习数学。
  七、把“游戏”引进课堂,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源泉动力。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快乐不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创造一些活动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复习“认识物体”一节课中,根据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等物体的特征,我让学生蒙住眼睛去“摸一摸”、“猜一猜”。说说你摸到什么物体?引进这个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体特征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并把生活经验教学化,教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才有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广播电视直播系统在现场直播信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从根本确保电视广播节目的质量,避免广播电视系统服务时出现中断问题,所以供电质量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所以在广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在某个环节发生受阻现象,进入思维困境。数学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步骤,转换思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摆脱困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卡壳”状态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路,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重新明确了解题方向。  【关键词】数学学生的思维摆脱困境解题方向  一、创设开放的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意识,使其愉快地进行探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