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300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识字,正确认读“蒙、喃、味、浓、腾”,借用字源、生活经验等途径巩固“蒙、腾”两个难字的识记。
  2.借用绘本插图感知课文内容,读中积累“雾蒙蒙、热腾腾、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短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演一演等方式了解“雾蒙蒙的树林”及“焐得热腾腾”等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父亲的话,初步感悟父亲爱鸟、知鸟的情意。
  3.学习“布白均匀”的写字方法,通过观察、示范、对比等方式学写“重、喜”等横画较多的字。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件。
  2.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绘本引读,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父亲和鸟》。(师范读,板书课题。)
  师:这篇课文,还可以变成一个绘本来读呢!这就是绘本的封面,一起读题。(生齐读)
  师:让我们走进绘本里面看一看。
  (师生共读第1、2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童年的时候,一天清晨,父亲带着我从一片树林边走过。
  师:还想读吗?不急,那就去读读课文吧,相信只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个绘本故事就一定能读好。(初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二、图文对照,梳理文脉
  1.出示绘本插图,质疑: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发现只有图,没有文字。)
  2.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找到与图画相对应的段落,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趣味大于认知自觉,对学习内容的感知、洞察、发现、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趣的呈现方式。整体感知板块,让课文内容变成好玩的绘本故事,图文相谐的情境化呈现方式,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速大脑存储过程,所以等到提取故事的情节、结构等诸要素时,自然简便而深刻。同时,图式化的阅读策略运用,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根据文本信息破译图画密码,图文对照,相互印证,有很强的思维冲击。】
  三、看图学文,理解积累
  聚焦绘本第3页:这段话有点难读,谁来读正确?
  1.随机教学:蒙。
  (1)交流识记方法。
  (2)动画演绎,解析字理:
  “蒙”在古代造字的本义,是将动物或人的眼睛罩住,使其看不清。
  (3)指导读好词语:雾蒙蒙
  (4)指导读好短语:雾蒙蒙的树林
  (5)联系生活,雾蒙蒙的树林是怎样的?(板贴短语:雾蒙蒙的树林)
  2.引读:在这样雾蒙蒙的树林里,难怪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1)两列小火车开起来,读读这两个短语。
  (2)拓展积累:像这样读了一次又一次,就叫——读了又读。拓展:“ 了又 。”
  3.放到句子里,你也能读好吗?自己练练。
  (1)指名读。我们闭上眼睛听,看能不能看到父亲的动作。
  (2)你们读,我闭上眼睛。
  (3)我也想读,你听听,同意谁的读法?(师故意读大声)
  (4)理解“喃喃地说”,并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小结:就这样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字,我们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儿童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汉字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从汉字入手,应锁定音、形、义,特别是对汉字字理的挖掘,紧密结合汉字本身的意思,承载文化内涵。再回到词语、短语中联系生活经验创设多种途径提供学语言、用语言的契机,可以积累并熟悉语言的规则,丰富学生的语感。】
  4.同桌合作读第4~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1)相互点评。引导关注提示语,读好父亲的话。
  (2)随机板贴:浓浓的气味
  5.聚焦绘本第8页:这段话再请一位学生读。
  (1)随机教学:腾
  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个字?结合图片拓展积累:腾云驾雾 万马奔腾
  评价:多阅读,多积累,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
  送回词语,一起读。
  拓展:热腾腾的
  (2)父亲的话有点难懂,你有問题吗?
  预设:“焐”是什么意思?鸟怎么会有气味?……
  师:只要解决了“焐”的意思,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师:字典中说,“焐”的意思就是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创境体验:对呀,你来,你来,你来,我们紧紧靠在一起,就会感觉身体暖烘烘的。
  小鸟们也一样,它们挤在一起,暖暖的身体就使冰冷的羽毛变得热腾腾的,自然就散发出鸟味。
  (板贴:热腾腾的羽毛)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曾指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起步,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体验,去感受,去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去收获领悟与思考。”学生的认知与文本潜在的知识间存在的落差正是教学的落点,像这个“焐”字,就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通过查字典、演一演等方式,将概念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感受、真切的体验,转化为从表演实践中获得的文字的领悟,疑问自然迎刃而解。】
  (3)过渡:那天清晨,我和父亲走过树林,父亲那么快就发现了鸟的影子,闻到鸟的气味。可是,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出示句式:我只看到 ,没有看到一只鸟飞。   我只听到 ,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4)小结提升,回应开头:我没有看到一只鸟飞,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没有闻到一丝鸟味。可为什么父亲都发现了呢?
  随机板书:爱鸟 喜欢鸟 了解鸟 知鸟……
  哦!难怪作者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我”与父亲的行为,巧借文本句式迁移语言,运用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在语言训练中落实人文价值目标,言意兼得。】
  四、指导写字,学习布白
  1.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绘本。读着读着,就积累了很多短语。(回到板书,梳理并齐读。)
  雾蒙蒙的 树林
  浓浓的 气味
  热腾腾的 羽毛
  2.你瞧,换一换顺序也可以(调换词卡顺序,齐读。)
  树林 雾蒙蒙的
  气味 浓浓的
  羽毛 热腾腾的
  3.再添上几个字,就变成一首小诗啦!我们把这首小诗放在绘本的扉页上。
  清晨树林雾蒙蒙的,
  草木气味浓浓的。
  小鸟羽毛热腾腾的,
  父亲的话语轻轻的,
  喜欢的情意重重的。
  4.这首小诗里的“重”和“喜”是我们要写的生字。放大“重”字,怎样把它写得漂亮呢?
  (1)预设:横中线和竖中线位置。竖中线上的主笔要写好,字才会漂亮。
  (2)伸出你的手,看看五根手指头,有长也有短,就像“重”的横,有长也有短,这笔横是横中的主笔,要写得最长。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空隙差不多,写横画也要注意距离差不多,这就叫——布白均匀。
  (3)练写“重”“喜”两个字。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读绘本,学本领,学得快乐又扎实。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把绘本读完,好吗?
  【设计意图:汉字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字形、字音、字义的掌握及汉字的书写和组词造句的运用。本环节,凸显汉字书写的指导,突出“布白均匀”这一书写特点,从间架结构以及笔画笔顺上强调书写规则,使写字教学有章可循。同时,在诵读儿歌中复现要写的字,环节紧湊而不失趣味。】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书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面临着很多困难。尽管这是一支战功显赫的队伍,却低调到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都鲜少有其个人的报道。不过,简简单单的一份介绍,就足以让人们认识到这支队伍的厉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多个专业的学者组成,致力于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研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研制等研究工作。在王浚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已经承担了大中
记者:宋老师,您好!我了解到近年来您和您的团队在吴忠豪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听到“双重点”,可能许多老师会有疑问,您能给我们简单谈谈吗?  宋道晔:非常感谢您对这项研究的关注。如您所说,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自开展以来,的确有很多教师对这一提法产生过疑问。首先应该明确,“双重点”指的是“语言发展”和“认识汉字”,就是根据低段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发展儿童语言
一、创设真实情境,确定想养的宠物  师:课前咱们跟着10班的乐乐,看了学校附近“提姆宠物店”里的小视频。孩子们有的被宠物们呆萌的样子给吸引了,有的对它们的独门绝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出示各种宠物图片)  生:哇……  师:很喜欢吧?如果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宠物店,你最想把什么宠物带回家?  生:(兴奋)我想要一只泰迪犬。  生:鹦鹉鹦鹉,我最喜欢鹦鹉。  生:我想养一只仓鼠。  师:今天我们
【教材简介】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因此,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由低年级的字词学习开始转入句
一天,我上完《草虫的村落》一课,发现很多学生把这两个字写错了:“巷”的下半部分写成了“卷”的下半部分;“熙”的左上角写成了“臣”。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生气:这帮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照着都抄错!然后便想着怎样去“教训”他们。  改完作业,我冷静下来,心里接着琢磨:为什么我刚教的那届学生很少把这两个字写错呢?原因在哪儿?哦,那是因为去年我教这课时,预先知道了孩子们会把这两个字写错,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读写9个生字。  2.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
一、意义: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1.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意义上,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能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不是片面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内容和感受有机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能熟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然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接触课外书前,往往对游戏机和动画片更感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搭建平台,让他们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如何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点燃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
记者:周老师,您从事语文教学20年,所追求的“有质感的语文教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周跃东: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学习是什么?是一种经历。语文学习的经历是什么呢?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这些目的的路径有千万条,“教无定法”。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能否有效创设“学习场”,能否提供宏大的语境,是否能够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这种经
徐新铭是儿童阅读的实践者,用一本本童书给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打开了一扇扇门,让孩子们徜徉于快乐阅读的天地间。他是儿童阅读工程的建构者,早年间热情地发起“快乐阅读”素质行动;2006年,他积极践行“品茗母语芳香,滋养童年幸福”的阅读教育主张;近年来,他通过审视、慎思,继续开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旅程。他是阅读团队的领航者,带领着一群“阅读点灯人”向着诗和远方,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领域不断探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