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登泰山记》一文内容比较浅易,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一般能自己读懂。以往笔者教此文按照文章本身的顺序展开,即引导学生先了解泰山的位置,再熟悉游踪,品析泰山日出,感知人文景观等。这样平铺直叙,学生感到如蜻蜓点水,收获不大;自己也总觉得未尽其意。本学期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挖掘和积极地迁移、拓展,把看似意浅面窄的文章读深读宽,从平凡中读出不平凡,从而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尽量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教学目标】
  1.自主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2.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调动知识储备,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说明: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及姚鼐的文学成就。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并做好文言知识卡片。文言知识卡片包括:整理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一、快速切入美点,品析文章妙处
  师:作者登上泰山以后,看到两幅画,一幅是“夕照图”,一幅是“日出图”。请同学们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从炼字、修辞、写景的角度、写景的层次、意境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师巡回点拨后,小组讨论,教师梳理,学生赏析的主要内容有:
  1.炼字。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字凝练传神地写出了青山背负积雪的情景,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烛”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出色地焕发出的光彩。②“半山居雾”中的“居”是停留的意思,形象地把动态的雾写成了静态。③“大风扬积雪击面”中的“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风雪之大、之猛。④“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承”字传神地烘托出日出的壮丽。
  2.修辞。①拟人:“苍山负雪”、“半山居雾”分别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点拨:此处加引号句既用了拟人的修辞,又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②比喻:a.“半山居雾若带然”把山腰间停留着的雾比喻成飘带,用喻新奇、贴切,给人以鲜明的印象。b.“白若樗蒱”比喻日观以外诸峰在云海之中的形态,以其矮小反衬日观峰的高峻,贴切精当。c.“皆若偻”这一比喻既写出西南诸峰的特点,又反衬了日观峰的雄峻。(点拨:b、c两处加引号句既用了比喻的修辞,又用了反衬的写法。)
  3.多角度写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远望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是俯视之景。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立体地写出夕照图的景象和全貌。
  4.多层次写景且紧抓景物特征。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准确写出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特征。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紧抓“变”的特点,不断变化的色彩描绘出日出时多姿多彩、雄伟壮丽的景观。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丰富了画面的色调,渲染了日出后辽阔的境界。三个层次,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使日出过程的画面呈现色彩感。
  5.意境。两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描写出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多姿多彩的景观,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其他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和反衬分别见修辞中的①和②。
  师小结:凡写景类的文段均可以从炼字、修辞、写景的角度、写景的层次、意境和相关的表达技巧等角度加以鉴赏。
  (创意说明:教师放手让出“独占讲台”的时间,把自主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小结很重要,对赏析写景类文段给以门径指点,让学生养成品析、钻研、体味的习惯,坚持下去,最终会形成能力。)
  二、活用所学知识,积极引导迁移
  师:王安石游褒禅山后发出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多姿多彩的景观无疑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也必在于“险远”,你能从文中找出“险远”的信息吗?
  学生细读文本,小组讨论后交流,学生发言明确:
  险:①崖限当道。②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远:①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②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师小结: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注意探究同类文章的共同之处,养成触类旁通的迁移习惯,就会充分消化知识营养,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创意说明:迁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迁移,就只能在死记硬背中苦度一生。此环节由此及彼,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教材的可迁移处,着眼于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回归课文,经过思考后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于无疑处生疑,训练辩证思维
  师:王安石怀抱探险求胜之心游褒禅山,姚鼐为观泰山日出而登临泰山,如从游历的结果比较,二人谁更幸运?
  学生讨论交流,普遍认为姚鼐是幸运的,因为他如愿以偿,欣赏到神奇瑰丽的泰山日出,王安石“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是不幸的。
  教师适时点拨:王安石是否真的一无所获呢?请同学们再回读《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相关段落,能否找到相关的信息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教师梳理后明确:
  姚鼐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看到了变化多姿、色彩斑斓的泰山日出,领略到了泰山的神奇、瑰丽,感受到祖国的山河之美,我们说他是幸运的。王安石怀抱探险求胜之心,却因其中一人一句“不出,火且尽”的话而随众人一拥而出,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最终“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但他并未一味地沉沦在后悔之中而怨天尤人,而是对此事作了深入的思考、认真的总结,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除了坚定的志向和足够的力量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人治学应该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没有观赏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但从游历中收获了丰厚的人生哲理,为其今后的为文为政为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一角度看,他也是幸运的。因此,二人都是幸运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创意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于无疑处生疑,关注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就会变得完整、深刻得多。)
  四、引进古今活水,感悟人生哲理
  师: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无明显的道理出现在文中,但文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姚鼐一行乘风冒雪,经过长途跋涉,攀崖越壑,终于欣赏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的泰山日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获得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你能结合自己的积累说说古今中外包含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吗?
  学生思考交流,踊跃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有:
  1.高则诚: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2.王国维:苦尽甘来治学三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冰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马区夫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6.还有意思相近的名言名句:(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4)经过急流的数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5)山泉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创意说明:深入挖掘教材的隐含信息,阐发引申文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延伸拓展,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文本学习的厚重感,又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与人生的教益,从而实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转移。)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何种、谁的中国化的深层挑战。如何处理理论-文本与实践-问题、化中国与中国化、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批判理论、政治-宣传形态与思想-学术形态、职业谋划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树如此,人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莫不如此。请根据你对这则语段的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新课程理念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自主能动的阅读体悟和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摸索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