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彰显语文课堂之魅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而发现、收藏、共享这些智慧与惊喜,也就成了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尊重学生体验,促成内容的生成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将引发学生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交流和整理,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就能使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生成不断融合,促进了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感受到了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关注学生需求,促进方法的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过多,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减少。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因此,在预设教案和实施预案的进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心中时刻装有学生,上课之前能够多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我”究竟该怎样“教”,该怎样把更多的“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的身上。显然,关注学生,让精彩的生成有了“土壤”,但关注学生不是对学生“意外表现”的被动“应对”,而是对“学生需求”的主动“投注”。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这样说过:“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l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渴望、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在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带着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维方式解读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性,教师得承认彼此解读的差异性,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我们可以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巧用学生的疑,化解难点;善用学生的问,乘胜追思;活用学生的画,因人施教;顺用学生的趣,趁热打铁,将学生的理解有效纳入教学的范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
  三、留给学生学习空间,促进思维的迸发
  萧伯纳曾经这样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能产生很多种思想。”萧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在预设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更精彩的课堂生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使他们不被老师和课本所束缚,具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和愉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生命生命》时,课的最后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首先请学生读一读名人写的生命感悟的名言,然后请学生结合文中的三个例子和作者杏林子的生活经历,模仿名言写一写自己学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三个事例的感受远远超出了我所期望的,因此,我改变了预设,直接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写的感悟十分精彩。请看:热爱生命吧,那是你创造奇迹的力量。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在于坚持和热爱,而选择放弃生命的人是弱者。只有生活的强者,才能让生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彩。生命就像贝壳里的一颗珍珠,只有经过打磨,才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样,学生在激烈的思维、心灵的碰撞过程中自主感悟,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学生一旦从书本的“迷信”和老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就能真正显示出自我的生命力,思维的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迸发。精彩往往源自于生成!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思维的生成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更加精彩。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展示展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
在新形势下,成功的课堂教学至少要达成如下四条:第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课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
摘要:常听到语文教师抱怨,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课堂气氛总显得沉闷,即使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也只能激起学生一时兴趣,并不能达到长久的效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教学活动缺乏生命活力,如何改变?笔者从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让语文课堂教学“亮”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活泼 亮丽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使用,要求渐开线内齿轮必须具有复杂而精确的齿廓形状(空间曲面),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专用内齿轮机床上进行加工,在专门的检测仪器上进行测量。尤其是内曲面齿轮齿形的特
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多种学科相融合,与文学、德育、美育等基础学科更是密不可分。因而,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也就很高。教师不仅讲求艺术性,还要讲求科学性和实践性,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益。我认为,讲授一篇课文,不管是新课也好,旧课也好,开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教师设计的导语精彩与否,关系着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文精神 民族文化 渗透 情境 渲染气氛  所谓导语是指教师
快乐学习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更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起始阶段,在一开始会凭着对各科学习的向往而产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但是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感。如果教师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机械教学,只会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繁重的任务,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进行被动学习。随着快乐教育的提出,人们更加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国家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愿望之迫切可见一斑。因受"浅文化"、"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