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退下领导位后,仍魂牵梦生态环境与绿色,本刊曾于2006年第3期以《姜春云的山川秀美情》为题,对此作 专题采写。仿佛是对此作了专题采写。仿佛是对此文的佐证,就在谨言慎行文发表后不久,当姜春云同志听说河北兴隆县的绿化覆盖率以64.76%的高比例,高居河北170多个且区之首居,兴奋之余,立即决定亲往考察调研。6天的行程中,这位虽然已不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他,以一位睿智、贤明、淳厚的七旬老者的辛勤步履,在这个塞北的山区小县处处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也给兴隆人民留下了一个挚爱生态与环境的绿色使者的形象。
2006年5月16日,姜舂云一行在承德市委书记赵文鹤陪同下来到兴隆。众所周知,姜春云在国务院任副总理时,分管大农业,即分管农、林、水、牧、环境、生态与自然,关注绿色,成了姜春云无论在位与否都难以释怀的牵挂。

没有“水分”的64.76%的高森林覆盖率,让姜春云喜不自禁
2006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省170个县区森林覆盖率排名的通报,这份极有分量的首都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绿色通报”,自然也呈到了姜春云手中。兴隆县以森林覆盖率64.76%的高比例,高居河北170多个县区之首,高出第二名也有10个百分点。这在北京周边乃至整个华北,都是独树一帜。如此优异成绩,引起对“三农”格外关注,对生态、绿色格外关爱的姜春云注意,自然是顺理成章。
兴隆地处北京东北,距北京130公里,是北京的东北大门,也是北京三北防护工作的东北门户。在国务院实施首都周围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项工程中,兴隆县的地位举足轻重。兴隆县为首都建设作出的贡献,姜春云早已知晓,只是在岗在位时过于繁忙,未能亲自到这个人口不过32万、面积仅3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县走走看看。
这次姜春云兴隆行,且一去就是6天,是因为有两点考虑,一是实地看看64.76%的河北之最,有没有水分;二是看看创造这一奇迹的干部群众,送上自己的一份慰问与温馨。这两者,都是姜老的牵挂。
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姜老折服了,他确信这个64.76%的高覆盖率,是没有水分的,是确确实实的指标!这让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姜老向前来看望自己并汇报工作的兴隆县县委书记吴海汇、县长丁伟、副书记蔡福浩和常务副县长祁海东说:“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过度地向生态世界索取,而不去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特别是以毁坏环境以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可能会一时富了自己、富了团体,可最终连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小团体在内,无一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些年我们走过的弯路太多了,教训太深刻了,再不引起格外重视,人类将是自己破坏环境而又埋葬自己的掘墓人。”
“这次我到兴隆看看,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可见河北省政府的森林覆盖率排名,名分属实。
姜老对环境、对生态、对绿色的满腹真情,通过一席肺腑之言,浓烈地传达给了兴隆县几位领导。
事后县委书记吴海汇感叹道:“姜老面善、言善,是姜老人格魅力之一,通过他那一番真情道白,才知道他这么多年为什么抓生态、抓环境、抓绿色锲而不舍。他心中想着的是人类美好的明天。一位退下来的老者,能有如此胸怀,我们当政者又该如何呢?我们县的生态环境、绿色覆盖被姜老肯定,值得高兴,但我们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诸多的不足与问题。我们更应该把姜老释放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神动力全盘接过来,置于我们的兴隆热土,更好地造福人民”。
林果立县,生态经济,姜春云充分肯定兴隆经验
面对姜老的关注,县里几位主官异口同声,“山区县抓住林果这一条,永远不会改变”。姜老请最年轻的常务副县长祁海东具体谈一谈,祁朗朗答道:“山区县以山为基、靠山为业、养山为荣、富山为本。山区县以林果立县,应该是百年不变的宗旨。以林果为主色调,兼顾其他各项产业,兴隆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有着落,而且家家有特色、村村放异彩,农民也会扬长避短收其成、享其乐。”
兴隆镇农民代表张银、北水泉乡农民代表刘军,凭多年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切身感受,对县里几届班子毫不动摇抓“林果立县”的工作方针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向姜老汇报:“我们农民最怕政策老变化。青山不变、绿水常流,山里农民怎能和平原农民相比?这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最让我们服气,林果立县战略不变,但深化林果产业方针和具体作法都不断发展,果品多了,品质优了,深加工产品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现在我们是新农村里的新农民,坐在电视机前分析行情,寻找市场,住在山里大氧Ⅱ巴中寻欢乐、保健康,没事在家也甜甜地乐。我们现在既是生态产业的主力军,又是绿色环境的受益人。”
姜老心中的牵挂,在兴隆农民脑子里能有如此认识,姜老心中不免欣喜:
“看到兴隆的农业、农村、农民,听到农民对县里党政领导的称赞,我真替你们高兴。三北地区荒漠不少、深山区也不少,开发西部的重点是什么?挖地三尺找矿、上一些现得利的新项目,让农民口袋里快些饱满起来,这些都不错,铁路、公路建设,航空业建设,都是重要又必需的工作,更不能忽视半分。但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项目,还应该是兴林与绿化。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这是长期、远期的根本项目,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否则,大批有钱人扛着钱袋子在不毛之地能干什么?生存都不可能,还能干什么?人们总不能都挤到大城市享受生活吧?总不能都涌到东部地区和南部沿海寻找致富门路吧?兴隆县的40万亩板栗、3万吨产量,10万亩山楂、lO万吨产量,形成了全国县级之首的能力,24万农民仅此人均增收1750元。林果立县,生态经济,多么和谐。兴隆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应该很好总结推广。”
品味姜老话语,凝望姜老眼角平添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在场兴隆人不免心头发热。难为姜老退下领导岗位,仍对农村农民怀揣这般关注,可见他心中对“三农”问题的那份深情,一点也没有移位。
齐鲁、燕赵,姜春云在兴隆乐见文化乡音
姜春云在兴隆6天,兴隆人民喜获姜春云亲笔题书“山峻峰奇、林秀境胜”墨宝,说来有段趣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春云在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期间,承德市委市政府经常组织各类参观学习团去山东学习、参观。兴隆也不例外。在兴隆赴齐鲁的学习大军中,有一位军转干部,赴山东学习收获颇丰、感受颇多。山东的成功,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这位军转干部都看到了河北家乡与山东的差距,于是他冥思苦想,“编织”了一副对联,以表达对山东的敬意,上联是“贺齐鲁头雁功妙领黄河人海”,下联为 “颂泉城写经纬巧织人和业兴”。作者将对联作为生活感言存入了笔记本中。
谁承想,姜老10年后到访兴隆,军转干部顿生借机把这副对联“亮”出来向姜老讨教之意。结果心想事成,于是就有了姜老与在场的承德市委书记赵文鹤和军转干部一段对话:
姜:看来你对齐鲁文化爱好学习研究。
军:首长,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学习研究齐鲁文化在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礼数中,应该是自然天成。
姜:燕赵文化也很厚重,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有极重的分量,更应很好地继承研究学习。
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各行业各界人士赴山东学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山东人民继承实践齐鲁文化、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从这方面说,山东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一样巨大。
姜:各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都拥有各自经验,当然也有各自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凡是进步的、有益的,都应该继承发展。
军:首长,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
姜:你们的认识很可贵。不论是齐鲁人还是燕赵人,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论历史处于什么时期,传承中华文明研究学习中华文化的责任都不能丢,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构建适合生存与发展的绿色环境,这一切都属于大文化范畴。在这个框架内,齐鲁人、燕赵人、闽南人都是大文化的主体。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构建和谐,创造绿色,就有了知音,又有了动因……
姜春云在山区小县兴隆考察了6天。这短短6天行程,全都身处燕山脚下,很自然的,姜老几乎每天都在释放着对古老中华文化的无限情怀。谈经济、谈政治,谈生态、谈环境、谈绿色,姜老对兴隆赞不绝口的,恰恰也是万物生长的原生态色调——绿色。
是的,人类需要绿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姜春云6天兴隆之行所留给兴隆的,已远非走笔锋利、内涵深刻的“山峻峰奇、林秀境胜”八个字所能包容,那是姜春云同志对生态环境的牵挂,对绿色的眷爱,以及他对兴隆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
2006年5月16日,姜舂云一行在承德市委书记赵文鹤陪同下来到兴隆。众所周知,姜春云在国务院任副总理时,分管大农业,即分管农、林、水、牧、环境、生态与自然,关注绿色,成了姜春云无论在位与否都难以释怀的牵挂。

没有“水分”的64.76%的高森林覆盖率,让姜春云喜不自禁
2006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省170个县区森林覆盖率排名的通报,这份极有分量的首都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绿色通报”,自然也呈到了姜春云手中。兴隆县以森林覆盖率64.76%的高比例,高居河北170多个县区之首,高出第二名也有10个百分点。这在北京周边乃至整个华北,都是独树一帜。如此优异成绩,引起对“三农”格外关注,对生态、绿色格外关爱的姜春云注意,自然是顺理成章。
兴隆地处北京东北,距北京130公里,是北京的东北大门,也是北京三北防护工作的东北门户。在国务院实施首都周围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项工程中,兴隆县的地位举足轻重。兴隆县为首都建设作出的贡献,姜春云早已知晓,只是在岗在位时过于繁忙,未能亲自到这个人口不过32万、面积仅3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县走走看看。
这次姜春云兴隆行,且一去就是6天,是因为有两点考虑,一是实地看看64.76%的河北之最,有没有水分;二是看看创造这一奇迹的干部群众,送上自己的一份慰问与温馨。这两者,都是姜老的牵挂。
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姜老折服了,他确信这个64.76%的高覆盖率,是没有水分的,是确确实实的指标!这让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姜老向前来看望自己并汇报工作的兴隆县县委书记吴海汇、县长丁伟、副书记蔡福浩和常务副县长祁海东说:“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过度地向生态世界索取,而不去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特别是以毁坏环境以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可能会一时富了自己、富了团体,可最终连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小团体在内,无一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些年我们走过的弯路太多了,教训太深刻了,再不引起格外重视,人类将是自己破坏环境而又埋葬自己的掘墓人。”
“这次我到兴隆看看,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可见河北省政府的森林覆盖率排名,名分属实。
姜老对环境、对生态、对绿色的满腹真情,通过一席肺腑之言,浓烈地传达给了兴隆县几位领导。
事后县委书记吴海汇感叹道:“姜老面善、言善,是姜老人格魅力之一,通过他那一番真情道白,才知道他这么多年为什么抓生态、抓环境、抓绿色锲而不舍。他心中想着的是人类美好的明天。一位退下来的老者,能有如此胸怀,我们当政者又该如何呢?我们县的生态环境、绿色覆盖被姜老肯定,值得高兴,但我们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诸多的不足与问题。我们更应该把姜老释放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神动力全盘接过来,置于我们的兴隆热土,更好地造福人民”。
林果立县,生态经济,姜春云充分肯定兴隆经验
面对姜老的关注,县里几位主官异口同声,“山区县抓住林果这一条,永远不会改变”。姜老请最年轻的常务副县长祁海东具体谈一谈,祁朗朗答道:“山区县以山为基、靠山为业、养山为荣、富山为本。山区县以林果立县,应该是百年不变的宗旨。以林果为主色调,兼顾其他各项产业,兴隆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有着落,而且家家有特色、村村放异彩,农民也会扬长避短收其成、享其乐。”
兴隆镇农民代表张银、北水泉乡农民代表刘军,凭多年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切身感受,对县里几届班子毫不动摇抓“林果立县”的工作方针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向姜老汇报:“我们农民最怕政策老变化。青山不变、绿水常流,山里农民怎能和平原农民相比?这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最让我们服气,林果立县战略不变,但深化林果产业方针和具体作法都不断发展,果品多了,品质优了,深加工产品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现在我们是新农村里的新农民,坐在电视机前分析行情,寻找市场,住在山里大氧Ⅱ巴中寻欢乐、保健康,没事在家也甜甜地乐。我们现在既是生态产业的主力军,又是绿色环境的受益人。”
姜老心中的牵挂,在兴隆农民脑子里能有如此认识,姜老心中不免欣喜:
“看到兴隆的农业、农村、农民,听到农民对县里党政领导的称赞,我真替你们高兴。三北地区荒漠不少、深山区也不少,开发西部的重点是什么?挖地三尺找矿、上一些现得利的新项目,让农民口袋里快些饱满起来,这些都不错,铁路、公路建设,航空业建设,都是重要又必需的工作,更不能忽视半分。但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项目,还应该是兴林与绿化。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这是长期、远期的根本项目,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否则,大批有钱人扛着钱袋子在不毛之地能干什么?生存都不可能,还能干什么?人们总不能都挤到大城市享受生活吧?总不能都涌到东部地区和南部沿海寻找致富门路吧?兴隆县的40万亩板栗、3万吨产量,10万亩山楂、lO万吨产量,形成了全国县级之首的能力,24万农民仅此人均增收1750元。林果立县,生态经济,多么和谐。兴隆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应该很好总结推广。”
品味姜老话语,凝望姜老眼角平添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在场兴隆人不免心头发热。难为姜老退下领导岗位,仍对农村农民怀揣这般关注,可见他心中对“三农”问题的那份深情,一点也没有移位。
齐鲁、燕赵,姜春云在兴隆乐见文化乡音
姜春云在兴隆6天,兴隆人民喜获姜春云亲笔题书“山峻峰奇、林秀境胜”墨宝,说来有段趣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春云在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期间,承德市委市政府经常组织各类参观学习团去山东学习、参观。兴隆也不例外。在兴隆赴齐鲁的学习大军中,有一位军转干部,赴山东学习收获颇丰、感受颇多。山东的成功,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这位军转干部都看到了河北家乡与山东的差距,于是他冥思苦想,“编织”了一副对联,以表达对山东的敬意,上联是“贺齐鲁头雁功妙领黄河人海”,下联为 “颂泉城写经纬巧织人和业兴”。作者将对联作为生活感言存入了笔记本中。
谁承想,姜老10年后到访兴隆,军转干部顿生借机把这副对联“亮”出来向姜老讨教之意。结果心想事成,于是就有了姜老与在场的承德市委书记赵文鹤和军转干部一段对话:
姜:看来你对齐鲁文化爱好学习研究。
军:首长,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学习研究齐鲁文化在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礼数中,应该是自然天成。
姜:燕赵文化也很厚重,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有极重的分量,更应很好地继承研究学习。
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各行业各界人士赴山东学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山东人民继承实践齐鲁文化、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从这方面说,山东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一样巨大。
姜:各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都拥有各自经验,当然也有各自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凡是进步的、有益的,都应该继承发展。
军:首长,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
姜:你们的认识很可贵。不论是齐鲁人还是燕赵人,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论历史处于什么时期,传承中华文明研究学习中华文化的责任都不能丢,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构建适合生存与发展的绿色环境,这一切都属于大文化范畴。在这个框架内,齐鲁人、燕赵人、闽南人都是大文化的主体。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构建和谐,创造绿色,就有了知音,又有了动因……
姜春云在山区小县兴隆考察了6天。这短短6天行程,全都身处燕山脚下,很自然的,姜老几乎每天都在释放着对古老中华文化的无限情怀。谈经济、谈政治,谈生态、谈环境、谈绿色,姜老对兴隆赞不绝口的,恰恰也是万物生长的原生态色调——绿色。
是的,人类需要绿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姜春云6天兴隆之行所留给兴隆的,已远非走笔锋利、内涵深刻的“山峻峰奇、林秀境胜”八个字所能包容,那是姜春云同志对生态环境的牵挂,对绿色的眷爱,以及他对兴隆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