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课堂止于静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资源和好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天性本来如同一个个“问号”,他们会突发奇想,会不断追问。但是,随着学龄的增长,那种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却渐行渐远,习惯于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了好奇心,似乎越来越像一个个“句号”。尽管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课堂热闹起来了,可这些喧哗的背后仍遮不住一个基本事实——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和不善问。
  一、现状:错位的课堂AB面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各种学习资源在师生间、生生间交互、筛选和升华,民主开放、合作探究、动态生成本是课堂天然的品性。然而,笔者发现,当下课堂大多呈现出单向度的“预设与执行”关系,是一种“去问题”的教学。课前教师依据课标或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其中不乏把学习内容转化为相应的任务或问题;课堂上教师习惯以自己线性的、结构化问题进行“摊煎饼”,教与学这种一体两面(简称AB面)的双边活动因此变得一头热、一头冷。究其原因,正是师生在“问题”原点上的背离与错位,即教师预设的问题与学生实际存疑的问题往往相去甚远,很难真正地撬动学生,师生间少的是思维的交汇、碰撞和交锋。于是,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了静观、静听、静思,政治课也概莫能外。
  以《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教师课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联系的内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相应的情境资料,即:蝴蝶效应、愚公移民等,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的“问题设计”,课堂上再以“你(生)问我(师)答”方式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结果发现,教师预设的问题一般源于经验、基于文本、指向知识逻辑,显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相反,学生自主设计的问题因少了经验和知识的禁锢,呈现出来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质疑批判和对未知世界的奇思妙想,是非线性、发散性和劣构性的。(见表1和表2)
  二、归因:谁弄丢了我的问题
  重新检视课堂活动,不难发现被漠视的学生及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从“问号”到“句号”退变的背后推手到底是什么?为此,笔者围绕“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旨在从师生两个维度来透视和甄别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以期实现课堂的质变和重构。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心理因素
  第一,畏惧心理。教学交往原本是主体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品性。但是,现实课堂里教师是权威的化身,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代表者。“冒犯”教师权威、不走寻常路的学生,往往被冷落甚至被讥笑、训斥。正是这些充斥于课堂的垄断和霸权,在不知不觉中遮蔽了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因丧失追问的心理安全而习惯于接受。
  第二,迷信教材。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一种教学素材,也是引导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是手段,学生的发展才是目的。可是,现实教材本身却被异化了,教材成了金科玉律,成为教学亦步亦趋的向导。因此,在学生的眼中,教材上的知识就是真理,学会教材上固化的知识成为教学的目的,不能去质疑,更不能用超越书本知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问题止于教材。
  第三,应试心理。学习动机是个体发动与维持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应试教育承袭的是“知识为本”“知识至上”理念。由此,不少学生认为,读书就是“教、学、考”三位一体的活动,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当应试成为终极目标,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就会背离兴趣和特长,背离自身成长的需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问题的冲动。
  (2)能力因素
  第一,知识面不广。当前的学生为了升学埋头于书山题海,重复于机械训练,生活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个特殊的三角区内,平时除了教材和与之相关的教辅练习外,一般很少涉及其它书籍,很少接触社会生活,尤其在一些崇尚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学校更是如此。这种远离社会、与世隔绝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答题应试的机器人,知识面狭窄,思维缺少广度和深度,更不用说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了。
  第二,口头表达能力差。“授受式”课堂中,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把持着三尺讲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钦点”和“恩准”下方能发言,偶尔有机会站起来,或因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而迷惘,或因掉进老师的问题陷阱而窘迫,极少有口头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机会,口不从心。
  (3)行为因素
  长期以来,教师热衷于传授那些固定化的、事实性的、结论性的知识,而极少涉及知识的探究生成过程,课堂成了表演教案剧的舞台。正是这种“授受式”教学,养成了学生普遍的依赖性和受动性,习惯于老师来罗列知识点,讲透重难点并给出标准答案。学习过程因此少了体验,少了感悟,也少了质疑争辩和反思。静观、静听、静思最终成为最实用的学习方式。此外,当下一些示范课、评优课上出现了另一种值得关注的极端现象:“机灌代替人灌”“为了探究而探究”“热热闹闹地合作学习”等,这种课堂泡沫的背后仍是对学生主体角色的漠视。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狭隘的课程观——不屑放问。以政治学科为例,在一些老师眼中,新课程就等于新教材。政治课教学就是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意识形态及政治形势间的不同认识,统一学生思想。诚然,思想政治课有统一学生思想的功能定位,但真正的思想统一,必须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流、碰撞、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透视当下社会生活基础上,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生成新问题的过程。而部分老师却担心,如果放问给学生的话,课堂可能会乱象丛生,课时肯定会比较紧张,这样性价比低。殊不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也是新课程的应然目标之一。
  (2)权威的教师观——不愿让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习惯于扮演“知识传授者”角色,把持着课堂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生作为知识的“存储器”,总是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执行者和工具人的地位。所谓的师道尊严就异化为教师权威和课堂专制。以课堂言语交往为例,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大多数(占93.8%)是被动地对教师提问的应答,而由学生自主启动的言语交往则微乎其微。教师不愿让问给学生,反映了“独白”式课堂中实际存在的隐性霸权,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课堂文化的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思维的自主性交给了老师。   (3)程式化的教学观——不敢接问。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教条化、教学策略的经验化,成为当下课堂生活的一种无形樊篱。从形式到内容、从显性的知识到隐性的价值观,教学诸环节都被以一种刻板的、结构化的方式固化了,课堂上的一切交往活动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行进路线”在演绎,一般不出其左右。老师“适时”的提问往往是把学生骗进预先挖好的陷阱,“精彩”的点拔却是在不断调控纠偏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偶尔有学生大胆提出“另类”问题时,老师很少有正面接招的,或模棱两可简单肯定,或罔顾左右而言他,或刹车调头原路返回。当学生的存疑大多被轻视或只能依赖其自愈能力时,问题意识的渐近丢失则成为一个必然的事实。
  (4)标准化的评价观——无视新问。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评价,一是片面强调绝对的评价标准,过多关注被评价对象的共性和一般特征,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丰富性;二是片面强调量化范式下的评价标准,简单地把复杂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切心等综合素养量化为几个僵硬的数字。课堂上当学生好不容易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时,有的老师置若罔闻,有的老师用冰冷的“标准答案”来搪塞。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标准化”是对独特个性和独立思想的阉割。
  三、策略:莫让课堂止于静
  错位的课堂教学交往,必然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和学习主体性的丧失。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找回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勇于质疑、大胆猜测的意识,让他们走出教室仍然面对问号,怀抱新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境是孵化问题的摇篮,特定情境氛围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为此,教师首先要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冲动,从而使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准备状态。“情境——兴趣——动机——问题”是学习愿望产生的一条路径,正所谓“触景生情”。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能够聚焦社会热点,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要有劣构性和开放性,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怀疑和奇思妙想;要有生活性和真实性,能够寓于学生当下的生活之中,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2.留下思维时空,让学生“有问”。留白是一种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无物胜有物。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愤”与“悱”是一种疑非疑,懂非懂,知未知的状态,是教师刻意寻求的一种时机。为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有疑问时,你能启发他顿悟;当学生心理出现矛盾时,你能巧妙地疏通;当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你能及时地捕捉并授之以渔;当学生问题达成时,你能引导其超越最近发展区并拓展多元思维等,这样的课堂必将走出一个个会思考、善思辨、有思想的独立人。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里指出:“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平等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师生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可能独立地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相反,压服、垄断、霸权都将遮蔽学生思想的灵光。为此,教师必须走下神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让课堂充盈着自由和民主的气息,使得教学成为师生间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过程,这样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对话中去。
  4.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善问”。生活是人类一切科学的基底,走向生活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根本路径。为此,课堂教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首先,要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复杂,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封闭的教室走向丰盈的生活,寻觅生活中的政史地、理化生……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整。其次,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学生生活是以其固有天性而展开的,自然、本真而又生气勃勃。教学必须从“成人生活”走向“儿童生活”,关注生命的本来面目和本真意义。再次,要构建学生可能生活。可能生活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它是超越现实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之外被预期的生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是对人性自由的彰显和捍卫,它将告诉人们何为生命意义。
  《学记》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实现课堂生活的质变和革新,必须“善待问”,从“知识课堂”走向“探究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在知识复现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生命复活,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美丽的教育。
  (向永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13003)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S mart這款车,说实话其实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但如果你拿它最明显的缺点——实用性来吐槽的话,则正好掉进了它无比个性的圈套中。  原厂性能  本代Smart是奔驰与雷诺合作的产物,所以用上来自雷诺的发动机也就不奇怪了。来自雷诺的Energy TCe 90的0.9T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新了上代Smart的1.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总成,以90匹马力135牛米扭矩的输出推动一台不足一吨重的小车,可谓毫不
法国汽车品牌在SUV领域一向建树不多,这其中固然有一些可循的道理,譬如法国的城市街道狭窄,不利于SUV停放;抑或是法国人压根就不对SUV感兴趣,所以厂商也迟迟未在这一领域下手。欧洲本土化的产品开发思路让法国三大汽车品牌都错失了市场机会,借着与日产汽车联盟的关系,雷诺率先拿出了科雷傲,倒是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而PSA旗下的标致和雪铁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早年间他们与三菱汽车形成技术联盟,借用Outl
小童组比赛有11名车手参加,经过预赛和决赛两轮争夺,小童组新星谢咏霖以3场第一获得冠军,杨明都获得亚军,曹哲銘、朱承毅、袁帅分列3到5位。  青少年组陈岳恒以单圈最好成绩45.604秒夺得该组别冠军,谢添颖夺得亚军,陈俊而获得该组别季军。新人组方面,冠军被梁伟江夺得,黄丽莹获得亚军,罗兰宁毅则获得季军。初级组13名车手同场竞技,比赛精彩纷呈。  公开组是本次竞争最激烈、竞技水平最高的组别,资深车手
提到纳智捷,我们总会对它那套功能极为强大的互联交互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考证究竟谁开启了手机与车载娱乐系统互联的那道大门,但是我特别愿意将这个开创者定义为纳智捷,因为它给了我对于车载娱乐系统最美好的记忆。  车载人机交互系统在我眼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车机自身能力的产品,类似BMW iDrive、Audi MMI等,另一类则是以纳智捷为代表的手机与车机互联的产品。究竟哪一类更适合人们使用
与当今很多品牌把城市SUV奉为法宝、将越野能力抛到九霄云外不同,奔驰旗下的SUV车型一直没有放弃对off-road的征服欲望。虽然奔驰SUV家族不能做到每一个成员都跟G系大哥一样威风八面,但从GL到M再到今天的主角GLA,在与同级别车的竞争中,它们在越野能力方面往往都能占得先机。  G级越野车拥有梯形车架、刚性车轴、长悬挂行程和21厘米的高离地间隙;GLK SUV拥有全时四轮驱动系统;M级和GL级
说到接待规格,落实到用车上,空间宽大、乘坐舒适的MPV无疑是首选车型。当然,不仅仅是待客摆谱要面子,越来越多的MPV也被国人拿来家用,因为它们同样能更好地承载那份厚重的亲情,尤其是在放开二胎之后,需求更甚。可以这么说,正是面子加亲情,这两大因素激活了国内的MPV市场,特别是中高端MPV,这两年的销量一直都在迅猛增长。所以,纵观现在的全球MPV市场,真就是西边不亮东边亮,欧美发达国家的MPV市场已一
8月15日,北京金港Porsche中心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为三周年献礼。北京金港Porsche中心的管理团队以及现场150位嘉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北京金港Porsche中心于2012年6月正式营业,隶属于捷成集团,旨在为北京地区的Porsche车主和跑车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汽车售前、售后和维修等一体化服务。自成立3年以来为超过3000位Porsche车主提供了Porsche享誉全球的至臻服务。
最狭窄的空间心怀最广阔的爱   千米地心,开采煤炭的巷道异常狭窄,留给矿工的操作空间,堪称世间最为狭窄的空间。有的仅仅能够让人半蹲着刨煤,有的则需要匍匐在地,贴地操作。   但,这里却隐藏着世界上最为广阔的胸怀:乌黑的煤炭,曾经拥有一整片天空的绚烂,曾经拥抱过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高山、最深的汪洋,也拥抱过最为细小的草芥、苔藓、枯叶与荆棘。   长期在狭窄空间与煤厮守的矿工,乌黑的眼眸,收纳了天的
前几日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仪表盘上的一个指示灯突然常亮了,她不知道那个指示灯指示什么,又担心车子出问题,就找到了我。说实话,从她模模糊糊的描述以及我不太丰富的联想,一直没搞明白到底是啥指示灯。最终不得已她发来照片给我,结果我一看也傻了眼,因为我的车上没这东西呀,只能再去虚心求教经验丰富的同事们,这才得以解决。  说到这里真是汗颜,虽然自己是学汽车的,驾龄也有6、7年,却在每天开车都能看得到的汽车
红薯新品种——丰优一号    丰优1号(原系号为01-3-03)红薯是以苏薯8号为母本,放任授粉进行有性杂交,从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1.特征特性 该品种蔓长60~100厘米。分枝多。叶片心脏形,叶基紫色,叶脉微紫。幼嫩茎全绿,老熟茎、叶柄基部紫色。薯皮黄色,薯肉橘红。食味上等,属软甜型品种,是制作薯片、薯条及烤薯的上好原料。单株结薯3~6块,且大薯率高。薯块育苗出芽快而多,苗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