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几位皇帝抱着宽容和好奇的态度,让中西艺术试探性地融合、互补、由此培育出了—些“另类”的艺术之花
如果把中西绘画比作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有个意大利人却试图把两条河流汇合在一起。他的名字发音是“卡斯蒂尼奥内”,在中国,他起了一个很本土化的名字,叫郎世宁。
郎世宁在清宫里当了五十年画师,历经康、雍、乾三代。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阅图》,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这幅作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靠近画面底部的草丛,写实技法几乎达到植物图谱的水准,显示出画家扎实的西画功底;远水、山峦以及老树的枝干却使用了中国画画法。墨意淡淡晕染,营造出水气淋漓、平远清旷的韵致。
与此类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名作《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等,无不是大场面、大制作。在这样的大作品上,中西结合的画法确实有它独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现得色彩艳丽、神采毕现,写实又华美。
为了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乾隆还让郎世宁设计版画,《乾隆平定准部战功图》就是由郎世宁绘制图案,并在欧洲刻制的铜版画,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纯正的明暗效果和写实性。乾隆的这个做法,可谓真正的“洋为中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离世,享年78岁,其中的51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的墓碑上,刻着乾隆亲笔写的墓志。
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上几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态度,让一种文人水墨、工筆重彩之外的有趣画风得以诞生。
画史也给了郎世宁应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国外来画家的第一人,他融汇中西的画法,也总是被单列一格。
时间回到乾隆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画师聚集的如意馆,中国画师聚在一起学习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宁这样的“外来者”就在人群中间。这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郎世宁影响着中国画师,他自身也被中国艺术影响。这种碰撞,让我们的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更有趣味性。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
如果把中西绘画比作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有个意大利人却试图把两条河流汇合在一起。他的名字发音是“卡斯蒂尼奥内”,在中国,他起了一个很本土化的名字,叫郎世宁。
郎世宁在清宫里当了五十年画师,历经康、雍、乾三代。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阅图》,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这幅作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靠近画面底部的草丛,写实技法几乎达到植物图谱的水准,显示出画家扎实的西画功底;远水、山峦以及老树的枝干却使用了中国画画法。墨意淡淡晕染,营造出水气淋漓、平远清旷的韵致。
与此类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名作《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等,无不是大场面、大制作。在这样的大作品上,中西结合的画法确实有它独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现得色彩艳丽、神采毕现,写实又华美。
为了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乾隆还让郎世宁设计版画,《乾隆平定准部战功图》就是由郎世宁绘制图案,并在欧洲刻制的铜版画,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纯正的明暗效果和写实性。乾隆的这个做法,可谓真正的“洋为中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离世,享年78岁,其中的51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的墓碑上,刻着乾隆亲笔写的墓志。
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上几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态度,让一种文人水墨、工筆重彩之外的有趣画风得以诞生。
画史也给了郎世宁应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国外来画家的第一人,他融汇中西的画法,也总是被单列一格。
时间回到乾隆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画师聚集的如意馆,中国画师聚在一起学习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宁这样的“外来者”就在人群中间。这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郎世宁影响着中国画师,他自身也被中国艺术影响。这种碰撞,让我们的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更有趣味性。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