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与美国影视业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mm1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美国影视产业诞生以来,黑人就在影视制作与表演行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影视业中的黑人从业者在有过一段兴盛时期。在这段时期之前,虽然主流媒体已经开始不情愿地、或多或少地承认非裔电影制片人的成就,但就业歧视、不真实的黑人银屏形象、对南方非裔电影制作人的不友好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到了20世纪60年代,非裔美国人开始在许多方面争取平等权利。对非裔演员来说,他们开始拒绝墨守成规地饰演仆人或奴隶一类固定的角色。他们同时也向公众呼吁,为非裔演员争取一个特殊的奥斯卡奖项。当时的黑人媒体《芝加哥卫报》(Chicago Daily Defender)称赞“黑人好莱坞”就是民权运动的一部分,其报道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该报一方面通过报道关于黑人影视产业的新闻来指出社会和种族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把黑人影视产业当做一个媒介,来表达他们的种族自豪感。
  种族歧视境遇中的黑人影视从业者
  20世纪50年代影视产业的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是黑人报刊喜欢搬上台面的一件。当时,《芝加哥卫报》的一篇文章就提到:“好莱坞里受雇佣的黑人只有去当门卫的份。没有黑人导演助理、导演或者制片人,只有一个注册编剧是黑人,然而他也有几年没被雇佣了。”这篇报道指出了黑人在影视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排斥的状况。白人好莱坞给黑人的唯一的工作就是门卫——工作底层中的底层,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奴役,而不是向黑人电影工作者提供高科技或其他有不错薪酬的工作。同时,作者也指出,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几年。
  《芝加哥卫报》通过曝光影视产业对黑人的排斥来揭露对黑人的社会等级性的工作机会歧视,还向读者揭示了另一种歧视:好莱坞电影中黑人的不平等且固定的形象。《芝加哥卫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通过了一份抗议黑人在电影中不平等的荧屏形象以及寻求‘让黑人参与所有描绘美国人生活的影视作品’的决议,对影视行业的一些歧视性作法进行批评。它要求影视行业‘让黑人像其他任何国家的人一样参演电影。’”在报道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决议,告诉读者该组织正在通过让黑人拥有平等演职机会来改变好莱坞的同时,这篇新闻还另有意图。这篇文章指出,是时候停止让白人电影制作者来决定黑人的荧屏形象了。决议关注黑人在影视作品中“不平等的”形象,包括扮演奴隶、仆人,同时指出大多数电影没有黑人演员的事实。决议中问道,没有黑人的电影怎么能说是一部描绘美国人典型生活的电影呢?
  作为黑人报刊的《芝加哥卫报》报道的白人好莱坞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太关注南方白人的情感了,认为取悦南方农场主比为黑人争取更好的角色更重要。“根据一个好莱坞制片人所说,南方代表了22%的美国电影市场。但这个制片人并不知道黑人的电影市场代表率。如果说南方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市场的22%,那么当涉及到黑人问题的时候,传统的南方‘思维’将会影响好莱坞92%的决策。长此以往,这几年当涉及到给黑人更好的角色的问题的时候,好莱坞方面给出的借口总是‘南方的妖怪’。”
  《芝加哥卫报》借这篇A.S. Doc Young的文章表揭示了白人好莱坞制片人有时并不注意黑人市场的现象。这种对黑人电影市场的忽视助长了白人好莱坞评价黑人电影和演员的傲慢自大。白人好莱坞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南方思维的影响。它显示了白人好莱坞对顽固的白人思维的偏好。好莱坞权衡黑人和白人的意见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忽视了很多黑人的杰出作品来取悦南方的白人,虽然非裔美国人同样也占了电影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在这里,《芝加哥卫报》实际上在指责好莱坞向白人的南方的“屈服”,这意味着白人好莱坞的偏见严重地破坏和压抑了黑人电影和演员的天赋与潜能。
  另一个好莱坞拒绝支持黑人电影产业的证据在电影《像我这样的黑人》(Black Like Me)的发行问题的案例中得到了体现。黑人电影在南方影院不受认可。即使黑人电影制片人在创作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诸多歧视,它们还是因为南方影院基于种族的政策而不能在南方发行电影。
  与此相反,正像一位《芝加哥卫报》的作家在电影American Negro Sings 的影评中所写的:“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虽然黑人们受到了最不利的待遇,但他们的精神里并没有仇恨与痛苦,反而关注于希望与未来的梦想。”可以说,正是这些精神促进了非裔美国人总体的宗教信仰与观念的形成。这些精神所传达的想法是和平的、包容的,用爱与包容来拥抱来自白人社区的仇视。
  黑人影视从业者的非凡成就
  对于黑人纪录片《胜利者》(The Winner),《芝加哥卫报》这样写道:“影片中展示了几乎20个在各大公司做着不同工作的成年黑人。并且影片为青年观众充分分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成功者是怎样诞生的?’。”《胜利者》旨在展示非裔美国人的卓越成就。很少有青年非裔美国人知道这些成就。《芝加哥卫报》评论称,这部电影试图告诉美国黑人青年,他们有机会达到同样的高度。这部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让黑人青年了解他们自己,以及了解他们是在为什么而奋斗,教育黑人青年通过学会自我认知来理解和克服种族歧视。
  《芝加哥卫报》为黑人影视产业挑战白人好莱坞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和自豪。该报对电影One-Tenth of Our Nation的评论这样写道:“它展示了克服艰难险阻之后的显著的教育成就。Roy Harris的建立在黑人音乐旋律基础上的配乐为一位安静得令人印象深刻的黑人评论员Maurice Ellis提供了音乐背景。”显然,这家黑人报刊把艺术成就和教育成就当做黑人成就的证据。这里,“克服艰难险阻”指的是来自白人世界的压力与困难。可见,《芝加哥卫报》不仅专注于报道黑人影视多方面的成就,还把黑人影视业成就看做黑人反击白人歧视的一个重要象征。
  当时的黑人报刊往往把黑人影视当做展示种族自豪感的一种替代方式。《芝加哥卫报》尤其倾向于报道黑人影视产业相对积极的方面。“全黑人电影在挪威首映”、“黑人电影制片人一年斩获十项奖项”——这两个从《芝加哥卫报》上摘录下的标题都证明黑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视业成就受到了认可。显然,作为公众媒体,《芝加哥卫报》会报道当时最热门的话题,而他们的话题选择实际上证明了观众迫切希望通过黑人影视产业看到黑人的这些成就,并将其兴盛看做非裔美国文化崛起的证据。   《芝加哥卫报》还着力报道了黑人电影的国际声誉。“斯塔万格,挪威——昨晚在斯塔万格环球影院,西挪威的罐头制造和船运中心,全黑人电影《自由》进行了首映。剧院座无虚席。来自政界,商会等各行各业的人民带着浓厚的兴趣欣赏了这部电影。放映结束后,现场自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芝加哥卫报》的记者形容了这场首映的反响:“屏住呼吸”“自发的,长时间的掌声”。显然,作者试图向读者们展示这部全黑人电影被挪威认可的巨大成功。而这样对黑人电影的称赞在20世纪并不算特别。在白人好莱坞的压力下,黑人影视产业开始通过展示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色工作来激发国内的种族自豪感。
  《芝加哥卫报》的报道还通过列举许多个人的黑人影视产业案例来展示黑人影视产业的崛起。比如,其一篇文章指出了黑人电影制片人William Greaves的成就。文章这样描述他,“当我们考虑到Greaves先生在哈莱姆这样一个受压制的不利的环境的中心长大时,这部录像带就变得更加令人影响深刻了。”它用一个独立黑人电影制片人的例子来暗示整个黑人影视产业的潜力。除了认可Greaves的巨大成就外,这个作者还对比了Greaves的成就和他成长的不利环境,用他艰难的成长环境来强调他的刻苦以及在电影领域的成就。通过报道Graves是成功的,这家黑人报刊实际上是在说非裔美国人社区中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的才华都能够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芝加哥卫报》发表过一篇关于著名黑人演员Dorothy Dandridge的报道。报道说:“没有人能够确定Dandridge小姐会不会接受后面这个角色,但是她的朋友们觉得她会接受。”作者在这里强调的一件事是,Dandridge小姐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要接受这个角色。对非裔美国演员来说,拥有自主决定饰演哪个角色的权力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在民权运动兴起之前,电影行业不会考虑黑人演员的感受。在那之前,黑人演员能扮演的唯一的角色就是固定的奴隶或者仆人。这篇文章证实了Dandridge小姐的声誉和她作为一名演员而受到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最受欢迎的黑人演员之一Harry Belafonte被认为是黑人演员的成功典范。“巴黎杰出的法国电影制片人确认了关于他对Harry Belafonte这位将要在这里拍戏的美国民谣歌手感兴趣的报道。据称,Harry收到了300000美元的片酬加上一部分票房收益的报价。”《芝加哥卫报》指出,这位法国电影制片人想要Harry Belafonte出演。法国电影制片人的行为向读者们证明了黑人演员有能力出演国际性的电影。同样,通过展示Harry Belafonte的高收入,黑人报刊渴望告诉读者,国际影视产业对黑人演员有信心,黑人演员能够赢得和白人演员一样的薪水和声誉。
  《芝加哥卫报》引用了发言人对黑人电影Bright Road的评论:“公众可以期待在未来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关于少数群体、社区健康、以及国家和国际关系问题的真实、生动的描绘。这最终会导致一些问题的解决措施的诞生。”显而易见,《芝加哥卫报》认同那些通过黑人电影寻求其他问题的解决的黑人影视业发展的扩展价值:一方面,在艺术上,认为黑人电影超越了传统电影;另一方面,在现实中,黑人电影也被证明是非裔美国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
其他文献
文学经典的丰富、深刻内涵,只有通过创造性阐释才能被正确认识和理解,其价值才能得到肯定和彰显而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创造性阐释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和最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我在研究郭璞《游仙诗》。《游仙诗》是郭璞诗歌的代表作,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诗歌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在游仙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的郭璞《游仙诗》除十首完整的诗歌之外,还有十二则残句。自古至今
郭沫若是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我们通过品味《女神》等诗作感受到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气质,通过观看《屈原》等剧目知道了他作为史剧家的艺术韵味,通过研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文章得知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但是作为翻译家的郭沫若却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他内蕴丰富的翻译世界更是很少有人知晓。郭沫若借助于对国外名篇的译介,为“五四”中国传播了新的文化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
自从决定把司马迁的《史记》作为自己长期耕耘的一个学术园地,我就常想:对《史记》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如果能做一番较为系统的实地访古考察该有多好!这样既能写一本游记之类的小册子,满足一下自己时常“蠢蠢欲动”的文学创作欲望,同时还能切实考索《史记》的人物记述,订正《史记》注释与研究的某些讹误,岂不一举两得!然而二十几年过去了,同我的其他许多构想一样,这一愿望仍停留在计划阶段,成为自己诸多遗憾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茅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的精神源自“五四”,开创者是鲁迅,那么,随后延续“五四”精神,承继鲁迅创作传统的现代作家则有郁达夫、蒋光慈、茅盾、丁玲、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因而是不可忽略的。而在这个谱系中,茅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概括而言,他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倡导和践行“为人生的文学”最为彻底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概念。所谓“网络社会”,是区别于人类生存的地方空间的一种网络空间,它由电子交换的回路组成,并由节点和核心连接起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网络社会”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出现,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新空间。这一新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毫无疑问,文学
陈乐民先生《唐明皇与杨贵妃》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8月11日第7版“笔会”),以杂文笔法,对杨妃之“恨”做了精到的诠释,颇给人启迪。然在文献史料的理解上,却不尽如人意。  其曰:“马嵬坡附近的一个老妇存有杨贵妃死时的绣鞋一只,过往行人看上一眼,要付‘百钱’,老妇因此‘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老太太大大地‘发’了一把。”并注出处日,唐李肇撰《唐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文为:  玄宗幸蜀,
/壹/  也就四五天的时间,鲁迅博物馆院子里的三棵大树就被园林局派来的几个老师傅们利利索索地处理了。等我昨天反应过来的时候,第四棵树的树梢也被削去了,只剩下了一具光秃秃的树干。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里坐卧不安,想着还是应该到单位再看看那个仅剩的光秃秃的树干。到单位后没进办公室,直接跑到后边去看树,但到那儿一看,光秃秃的树干也没有了,只看到了几个巨大的形状不一的树根,树根上面和四周还有锯树剩下的一堆儿
大学期间在我有限的阅读里,曾经“发现”过“华工”这个词,但对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来自哪里,做过什么,却一无所知。后来进入出版社工作,因所学专业是历史学,部门领导提醒我多注意有关世界史的选题。不巧的是,我对世界史并不熟悉,于是决定从相对熟悉的中国史的角度寻找世界史的线索。幸运的是,我再一次“发现”了“华工”,并且联系到了此方面的研究者、时在哈佛大学的徐国琦先生,而他在正写作中的正是“一战中的华工”。
搜辑、考证作家佚文,个人的直觉和大胆的假设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有证据。直接证据、大量的旁证都要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令人信服。《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期)发表了南开大学刘运蜂的《(苏曼殊全集)为鲁迅所拟考》一文,研究者大胆的推断,认为这则广告极可能是鲁迅所拟。笔者认为这一推断很可能是不成立的。  《语丝》第四卷第35期(1928年8月27日),刊出了《苏曼殊全集》的出版广告,全文如下:  
近读《礼物:创新精神如何改变世界》,其中提到:“艺术品是礼物,而不是商品;或者更准确地说,艺术品同时存在于两种经济中,即市场经济和礼物经济。只有一个经济是必要的:艺术品离开了市场也可以继续存在,但是没有礼物就没有了艺术。”  按照刘易斯·海德——这位被美国列入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说法,艺术品如果离开了作为“礼物”的存在,即使放到了市场中,那都不能算作艺术,而是一种商品。艺术不仅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