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安代歌舞保留着蒙古族古老的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而在现代社会中,安代歌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章笔者以库伦旗安代歌舞为研究对象,从其称谓、文化功能意义及使用道具方面对当代安代歌舞的变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安代是以歌唱为主舞蹈为辅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库伦旗、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代。它是以蒙古博教(萨满教)信仰为思想基础,集歌唱、舞蹈为一体,以“请神、娱神、驱鬼”为手段,从而达到从精神上治病或祭祀求雨的目的。一直以来,安代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所关心的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深入研究,出版了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本文以通辽市库伦旗安代仪式歌舞为对象,就安代歌舞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安代称谓的变迁
外界对“安代”这个词,大多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安代舞”而得知的。但要对“安代歌舞”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关注当前舞台化形式是不够的,还是应该从它的来龙去脉和“民间知识”的角度去了解。
关于安代的称谓及其所指内含,大家都知道安代过去曾是“为治病而举行的一种萨满仪式”,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说法。
(一)“安达”说
“安达”(anda)是蒙古语,具有结盟、朋友之意。白铭的《从“安达”看安代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提出安代歌舞是由早期的“安达”(结盟)活动所派生,安代歌舞以其统一的旋律和节奏,使人们在同歌共舞中成为“安达”。科尔沁人为将称谓舞蹈的“安达”与表达友情的“安达”加以区别,便将“布吉格”(舞蹈)前面的定语“安达”改为安代了。
(二)“奥恩代”说
“奥恩代”(ündei)是蒙古语“抬起头”的意思。有人从安代的舞姿和唱词中有劝慰病人抬起头来等字句,认为安代可能是“奥恩代”的变音。
(三)“俺爹”说
依据科尔沁地区蒙汉杂居、语言混用的特点,库伦旗移民多,传说人物多为父女俩等因素,推出安代是山东人“俺爹”的蒙古话称呼的见解。
二、安代歌舞文化功能的变迁
(一)驱病变为娱乐
过去跳安代时,先选定时间和地点,然后在广场的中心画一个车轴,跳安代者按照“由正向反”的方向,绕圈而舞。安代仪式进行的程序基本固定,首先定完仪式的时间地点后开始做准备工作,找一个空旷的场地,把土弄松后上面铺上草和马粪之类的,并在场地正中竖一个车轴,有些地方在车轴上系白手绢,在场地上准备好这一切后接着就开始了安代仪式。安代仪式开始后把病人的头发洗干干净净向前披散遮面,坐在车轴旁凳子上,手里还拿着三炷香用来祈祷,之后由主要的安代歌手,一个站在车轴旁、另一个让围观的群众围着场地成圆圈,甩着绸子踏着脚步一起歌舞。大家都高声欢唱的时候安代病患者也起身放下手里的香,由观看的群众领着一起到安代场地进行舞蹈。据说越跳越出汗,越出汗身体就越轻巧,所以要求病人想方设法多出汗,这样,病好的就快。随着历史的发展,安代的驱病消灾的意义功能渐渐消弭,其娱乐功能得到了突现,人们以歌舞自娱,最终使安代成为民间自娱性的歌舞。
功能的变化改变了乐舞的文化因素,置于舞场中心的车轴已消失,无病人,也没有了萨满师和道沁(安代歌手),安代变成了一个人们相聚欢娱的自娱性歌舞。安代已不再是治病、求雨时才能唱的歌舞艺术了,看目前形势最终已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从流传地域来看,已不限于科尔沁地区,从而流传到了更广泛的范围里,从一个地方性宗教歌舞,正成为“全民族”性的歌舞艺术。
(二)从神圣变为世俗
传统安代泛指科尔沁蒙古博的治病方法和祭祀仪式,叫“唱安代”(蒙古语称andai dagulahu)。当代的新安代,其驱魔治病的功能,已经演变成为娱乐功能,并向舞台艺术、广场舞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安代歌舞,一般要在萨满巫师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边唱边舞,演唱形式一般为一领众合的形式。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
在安代的传统仪式当中,萨满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其仪式上的职责却举足轻重。没有萨满巫师的参与和带领,形不成安代仪式。一场安代仪式短则一个星期,长达二十多天,萨满只在开始和最后出现。但却是整场安代仪式的总指挥,他是安代仪式的发起者和终结者。萨满是人和神之间的通灵者,具有“半神半人”的性质,因而,传统的安代仪式,具有神圣仪式的属性特征。随着安代舞性质的变异,不需要有萨满来为人和神之间当媒介,或请萨满来主持安代仪式,安代舞所针对的对象也不是为患者治病或有什么宗教意义,而是自娱自乐或健身健体等等世俗性的活动。
目前,随着现代化变迁,蒙古族群众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安代病”没有了,驱鬼、求雨仪式也就很少了,安代歌舞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宗教基础,笼罩其头上的“神圣”的光环也就荡然无存。安代歌舞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从“神圣”仪式,变为“世俗”仪式,安代歌舞也从“娱神”的宗教仪式符号,变成了人们消遣娱乐的艺术资源。
安代是以歌唱为主舞蹈为辅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库伦旗、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代。它是以蒙古博教(萨满教)信仰为思想基础,集歌唱、舞蹈为一体,以“请神、娱神、驱鬼”为手段,从而达到从精神上治病或祭祀求雨的目的。一直以来,安代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所关心的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深入研究,出版了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本文以通辽市库伦旗安代仪式歌舞为对象,就安代歌舞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安代称谓的变迁
外界对“安代”这个词,大多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安代舞”而得知的。但要对“安代歌舞”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关注当前舞台化形式是不够的,还是应该从它的来龙去脉和“民间知识”的角度去了解。
关于安代的称谓及其所指内含,大家都知道安代过去曾是“为治病而举行的一种萨满仪式”,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说法。
(一)“安达”说
“安达”(anda)是蒙古语,具有结盟、朋友之意。白铭的《从“安达”看安代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提出安代歌舞是由早期的“安达”(结盟)活动所派生,安代歌舞以其统一的旋律和节奏,使人们在同歌共舞中成为“安达”。科尔沁人为将称谓舞蹈的“安达”与表达友情的“安达”加以区别,便将“布吉格”(舞蹈)前面的定语“安达”改为安代了。
(二)“奥恩代”说
“奥恩代”(ündei)是蒙古语“抬起头”的意思。有人从安代的舞姿和唱词中有劝慰病人抬起头来等字句,认为安代可能是“奥恩代”的变音。
(三)“俺爹”说
依据科尔沁地区蒙汉杂居、语言混用的特点,库伦旗移民多,传说人物多为父女俩等因素,推出安代是山东人“俺爹”的蒙古话称呼的见解。
二、安代歌舞文化功能的变迁
(一)驱病变为娱乐
过去跳安代时,先选定时间和地点,然后在广场的中心画一个车轴,跳安代者按照“由正向反”的方向,绕圈而舞。安代仪式进行的程序基本固定,首先定完仪式的时间地点后开始做准备工作,找一个空旷的场地,把土弄松后上面铺上草和马粪之类的,并在场地正中竖一个车轴,有些地方在车轴上系白手绢,在场地上准备好这一切后接着就开始了安代仪式。安代仪式开始后把病人的头发洗干干净净向前披散遮面,坐在车轴旁凳子上,手里还拿着三炷香用来祈祷,之后由主要的安代歌手,一个站在车轴旁、另一个让围观的群众围着场地成圆圈,甩着绸子踏着脚步一起歌舞。大家都高声欢唱的时候安代病患者也起身放下手里的香,由观看的群众领着一起到安代场地进行舞蹈。据说越跳越出汗,越出汗身体就越轻巧,所以要求病人想方设法多出汗,这样,病好的就快。随着历史的发展,安代的驱病消灾的意义功能渐渐消弭,其娱乐功能得到了突现,人们以歌舞自娱,最终使安代成为民间自娱性的歌舞。
功能的变化改变了乐舞的文化因素,置于舞场中心的车轴已消失,无病人,也没有了萨满师和道沁(安代歌手),安代变成了一个人们相聚欢娱的自娱性歌舞。安代已不再是治病、求雨时才能唱的歌舞艺术了,看目前形势最终已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从流传地域来看,已不限于科尔沁地区,从而流传到了更广泛的范围里,从一个地方性宗教歌舞,正成为“全民族”性的歌舞艺术。
(二)从神圣变为世俗
传统安代泛指科尔沁蒙古博的治病方法和祭祀仪式,叫“唱安代”(蒙古语称andai dagulahu)。当代的新安代,其驱魔治病的功能,已经演变成为娱乐功能,并向舞台艺术、广场舞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安代歌舞,一般要在萨满巫师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边唱边舞,演唱形式一般为一领众合的形式。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
在安代的传统仪式当中,萨满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其仪式上的职责却举足轻重。没有萨满巫师的参与和带领,形不成安代仪式。一场安代仪式短则一个星期,长达二十多天,萨满只在开始和最后出现。但却是整场安代仪式的总指挥,他是安代仪式的发起者和终结者。萨满是人和神之间的通灵者,具有“半神半人”的性质,因而,传统的安代仪式,具有神圣仪式的属性特征。随着安代舞性质的变异,不需要有萨满来为人和神之间当媒介,或请萨满来主持安代仪式,安代舞所针对的对象也不是为患者治病或有什么宗教意义,而是自娱自乐或健身健体等等世俗性的活动。
目前,随着现代化变迁,蒙古族群众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安代病”没有了,驱鬼、求雨仪式也就很少了,安代歌舞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宗教基础,笼罩其头上的“神圣”的光环也就荡然无存。安代歌舞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从“神圣”仪式,变为“世俗”仪式,安代歌舞也从“娱神”的宗教仪式符号,变成了人们消遣娱乐的艺术资源。